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1)


每天一篇人文经典

半亩书田

No.220708

编辑:羽毛夏 | 排版:蓝野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梁启超

今天的讲题是两句很旧的话: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句是“为而不有”。现在按照八股的作法,把他分作两股讲。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他来安身立命。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我是感情最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发展的结果,常常得意外的调和。“责任心”和“兴味”,都是偏于感情方面的多,偏于理智方面的很少。

“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他调和起来。所以我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他方面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我觉得世上有趣的事多极了;烦闷、痛苦、懊恼,我全没有;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的、有趣的。我的见解,便是(一)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二)老子的“为而不有”。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2)

“知不可而为”主义,“为而不有”主义,和近世欧美通行的功利主义根本反对。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先,必要问:“为什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讲墨子的哲学,就是要问为什么。“为而不有”主义便爽快的答道:“不为什么。” 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后必要问:“有什么效果?” “知不可而为”主义便答道:“不管他有没有效果。”

今天讲的,并不是诋毁功利主义。其实凡是一种主义,皆有他的特点,不能以此非彼。从一方面看来,“知不可而为”主义,容易奖励无意识之冲动;“为而不有”主义,容易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这两种主义,或者是中国物质文明进步之障碍,也未可知。但在人类精神生活上,却有绝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发明他、享用他。

“知不可而为”主义,是我们做一件事,明白知道他不能得着预料的效果,甚至于一无效果,但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做去。换一句话说,就是做事时候,把成功与失败的念头都撇开一边,一味埋头埋脑的去做。

这个主义如何能成立呢?依我想:成功与失败,本来不过是相对的名词。一般人所说的成功,不见得便是成功;一般人所说的失败,不见得便是失败。天下事,有许多从此一方面看,说是成功,从别一方面看,也可说是失败;从目前看,可说是成功,从将来看,也可说是失败。比方乡下人没见过电话,你让他去打电话,他一定以为对墙讲话,是没效果的;其实他方面已经得到电话,生出效果了。再如乡下人看见电报局的人,在那里乒乒乓乓的打电报,一定以为很奇怪、没效果的;其实我们从他的手里,已经把华盛顿会议的消息得到了。照这样看来,成败既无定形,这“可”与“不可”不同的根本,先自不能存在了。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他这句话似乎是很滑头,其实他是看出天下事无绝对的“可”与“不可”,即无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别人心目中有“不可”这两个字,孔子却完全没有。“知不可而为”,本来是晨门批评孔子的话,映在晨门眼帘上的孔子,是“知不可而为”;实际上的孔子,是“无可无不可而为”罢了。这是我的第一层的解释。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3)

进一步讲,可以说宇宙间的事,绝对没有成功,只有失败。成功这个名词,是表示圆满的观念;失败这个名词,是表示缺陷的观念。圆满就是宇宙进化的终点,到了进化终点,进化便休止;进化休止,不消说是连生活都休止了。所以平常所说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指人类活动休息的一小段落。比方我今天讲演完了,就算是我的成功;你们听完了,就算是你们的成功。

到底宇宙有圆满之期没有,到底进化有终止的一天没有?这仍是人类生活的大悬案。这场官司,从来没有解决,因为没有这类的裁判官。据孔子的眼光看来,这是六合以外的事,应该“存而不论”。此种问题和“上帝之有无”是一样不容易解决的。我们不是超人,所以不能解决超人的问题。人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又何能拿人生以外的问题来解决人生的问题?人生是宇宙的小段片,孔子不讲超人的人生,只从小段片里讲人生。

人类在这条无穷无尽的进化长途中,正在发脚蹒跚而行;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在这条路上走了一点,比到宇宙圆满时候,还不知差几万万年哩!现在我们走的只是像体操教员刚叫了一声“开步走!” 就想要得到多少万万年后的成功,岂非梦想?所以谈成功的人,不是骗别人,简直是骗自己!

就事业上讲,说什么周公致太平,说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说什么释迦牟尼普渡众生。现在我们看看,周公所致的太平到底在哪里?大家说是周公的成功,其实是他的失败。“六王毕,四海一”,这是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了;但仔细看看,他所统一的到底在哪里?并不是说他传二世而亡,他的一分家当完了,就算失败。只看从他以后,便有楚、汉之争,三国分裂,五胡乱华,唐之藩镇,宋之辽金;就现在说,又有督军之割据,他的一统之功算成了吗?至于释迦牟尼,不但并没普渡了众生,就是当时的印度人,也未全被他普渡。所以世人所说的一般大成功家,实在都是一般大失败家。再就学问上讲,牛顿发明引力,人人都说是科学上的大成功,但自爱斯坦之相对论出,而牛顿转为失败。其实牛顿本没成功,不过我们没有见到就是了。近两年来欧美学界颂扬爱斯坦成功之快之大,无比矣;我们没学问,不配批评,只配跟着讴歌,跟着崇拜!但照牛顿的例看来,他也算是失败。所以无论就学问上讲,就事实上讲,总一句话说:只有失败的,没有成功的。

人在无边的“宇”(空间)中,只是微尘;不断的“宙”(时间)中,只是段片。一个人无论能力多大,总有做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便留交后人。这好像一人忙极了,有许多事做不完,只好说:“托别人做吧!” 一人想包做一切事,是不可能的,不过从全体中抽出几万万分之一点做做而已。但这如何能算是成功?若就时间论,一人所做的一段片,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也不得叫做成功。

孔子说“死而后已”。这个人死了,那个人来继续。所以说继继绳绳,始能成大的路程。天下事无不可,天下事无成功。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4)

然而人生这件事却奇怪得很。在无量数年中,无量数人,所做的无量数事,个个都是不可,个个都是失败。照数学上零加零仍等于零的规律讲,合起来应该是个大失败。但许多的“不可”加起来,却是一个“可”;许多的“失败”加起来,却是一个“大成功”。这样看来,也可说是上帝生人,就是教人做失败事的。你想不失败吗?那除非不做事。但我们的生活便是事,起居、饮食也是事,言谈、思虑也是事,我们能到不做事的地步吗?要想不做事,除非不做人。佛劝人不做事,便是劝人不做人。如果不能不做人,非做事不可。这样看来,普天下事,都是“不可而为”的事;普天下人,都是“不可而为”的人;不过孔子是“知不可而为”,一般人是“不知不可而为”罢了。

“不知不可而为”的人,遇事总要计算计算,某事可成功,某事必失败;可成功的便去做,必失败的便躲避。自以为算盘打对了,其实全是自己骗自己,计算的总结与事实绝对不能相应。成败必至事后始能下判断的;若事前横计算、竖计算,反减少人做事的勇气。在他挑选趋避的时候,十件事至少有八件事,因为怕失败,不去做了。

算盘打得精密的人,看着要失败的事,都不敢做;而为势所迫,又不能不勉强去做。故常说:“要失败啦!我本来不愿意做,不得已啦!” 他有无限的忧疑、无限的惊恐,终日生活在摇荡苦恼里。

算盘打得不精密的人,认为某件事要成功,所以在短时间内欢喜鼓舞的做去,到了半路上,忽然发见他的成功希望是空的,或者做到结尾,不能成功的真相已经完全暴露,于是千万种烦恼悲哀都凑上来了。精密的人不敢做,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结果固然不好;但不精密的人,起初喜欢去做,继后失败了,灰心丧气的不做,比前一类人更糟些。

人生在世界上,是混混沌沌的,从这种境界里过数十年,那么,生活便只有可悲,更无可乐,我们对于“人生”真可以诅咒。为什么人来世上作消耗面包的机器呢?若是怕没人吃面包,何不留以待虫类呢?这样的人生可真没一点价值了。

“知不可而为”的人怎样呢?头一层:他预料的便是失败;他的预算册子上,件件都先把失败两个字摆在当头,用不着什么计算不计算,拣择不拣择。所以孔子一生一世只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是事前猜度;“必”是先定其成败;“固”是先有成见;“我”是为我。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人不该猜度,不该先定事之成败,不该先有成见,不该为着自己。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5)

第二层,我们既做了人,做了人既然不能不生活;所以不管生活是段片也罢,是微尘也罢,只要在这微尘生活、段片生活里,认为应该做的,便大踏步的去做,不必打算,不必犹豫。

孔子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欤而谁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是绝对自由的生活。假设一个人常常打算何事应做,何事不应做,他本来想到街上散步,但一念及汽车撞死人,便不敢散步;他看见飞机很好,也想坐一坐,但一念及飞机摔死人,便不敢坐。这类人,是自己禁住自己的自由了。要是外人剥夺自己的自由,自己还可以恢复;要是自己禁住自己的自由,可就不容易恢复了。“知不可而为”主义,是使人将做事的自由大大的解放,不要作无谓之打算,自己捆绑自己。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惑就是明白,不忧就是快活,不惧就是壮健。反过来说,惑也、忧也、惧也,都是很苦的。人若生活于此中,简直是过监狱的生活。

遇事先计划成功与失败,岂不是一世在疑惑之中?遇事先怕失败,一面做,一面愁,岂不是一世在忧愁之中?遇事先问失败了怎么样,岂不是一世在恐惧之中?

“知不可而为”的人,只知有失败,或者可以说他们用的字典里,从没有成功二字。那么,还有什么可惑、可忧、可惧呢?所以他们常把精神放在安乐的地方。所以一部《论语》,开宗明义便说:“不亦乐乎!” “不亦悦乎!” 用白话讲,便是“好呀!” “好呀!”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可见他做事是自己喜欢的,并非有何种东西鞭策才做的,所以他不觉胡子已白了,还只管在那里做。他将人生观立在“知不可而为”上,所以事事都变成“不亦悦乎”,“不亦乐乎”。这种最高尚最圆满的人生,可以说是从“知不可而为”主义发生出来。我们如果能领会这种见解,即令不可至于“悦乎”“乐乎”的境地,至少亦可以减去许多“惑”“忧”“惧”,将我们的精神放在安安稳稳的地位上。这样,才算有味的生活,这样,才值得生活。

第一股做完了,现在做第二股,仍照八股的做法,说几句过渡的话。“为而不有”主义与“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主义的两面。“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以说是“破妄返真”;“为而不有”主义,可以说是“认真去妄”。“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为而不有”主义,可使世界从极平淡上显出灿烂。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6)

“为而不有”这句话,罗素解释的很好。他说,人有两种冲动:(一)占有冲动,(二)创造冲动;这句话便是提倡人类的创造冲动的。他这些学说诸君谅已熟闻,不必我多讲了。

“为而不有”的意思,是不以所有观念作标准,不因为所有观念始劳动。简单一句话,便是为劳动而劳动。……

常人每做一事,必要报酬,常把劳动当作利益的交换品;这种交换品,只准自己独有,不许他人同有,这就叫作“为而有”。如求得金钱、名誉,因为“有”,才去“为”。有为一身有者,有为一家有者,有为一国有者。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有”,都不是劳动的真目的。人生劳动,应该不求报酬。你如果问他“为什么而劳动?” 他便答道:“不为什么。” 再问“不为什么为什么劳动?” 他便老老实实说:“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

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韩非子给他解释的很好:“生于其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为报也。” 简单说来,便是无所为而为。既无所为,所以只好说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也可说是劳动的艺术化。

老子还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是说我要帮助人,自己却更有,不致损减;我要给人,自己却更多,不致损减。这话也可作“为而不有”的解释。按实说,老子本来没存“有”“无”“多”“少”的观念,不过假定差别相以示常人罢了。

在人类生活中,最有势的便是占有性。据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凡是为人的好像己便无。例如楚、汉争天下,楚若为汉,楚便无;汉若为楚,汉便无;韩信、张良帮汉高的忙谋皇帝,他们便无。凡是与人的好像己便少。例如我们到瓷器铺子里买瓶子,一个瓶子,他要四元钱,我们只给他三元半,他如果卖了,岂不是少得五角?岂不是既以与人己便少吗?这似乎是和“己愈有”“己愈多”的话相反。然自他一方面看来,譬如我今天讲给诸君听,总算与大家了,但我仍旧是有,并没减少。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至若弹琴、唱歌给人听,也并没损失;且可使弹的、唱的更加熟练;文学家、诗人、画家、雕刻家、慈善家,莫不如此。即就打算盘论,帮助人的虽无实利,也可得精神上的愉快。

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他的意思,就是说成人应该和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天天在那里哭,小孩子并不知为什么而哭;无端的大哭一场,好像有许多痛心的事,其实并不为什么。成人亦然。问他为什么吃?答为饿;问他为什么饿?答为生理上必然的需要;再问他为什么生理上需要?他便答不出了。所以“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如果事事问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却只记得他的上半截的“无为”,把下半截的“无不为”忘掉了。这的确是大错。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要是说什么都不做,那他又何必讲五千言的《道德经》呢?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都是要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所以归并起来,可以说这两种主义,就是“无所为而为”主义;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化,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

这两种主义的概念,演讲完了。我很希望他发扬光大推之于全世界。但要实行这种主义,须在社会组织改革以后。……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7)

社会之组织未变,社会是所有的社会。要想打破所有的观念,大非易事,因为人生在所有的社会上,受种种的牵掣,倘有人打破所有的观念,他立刻便缺乏生活的供给。比方作教员的,如果不要报酬,便立刻没有买书的费用。然假使有公共图书馆,教员又何必自己买书呢?中国人常喜欢自己建造花园,然而又没有钱,其势不得不用种种不正当的方法去找钱,这还不是由于中国缺少公共花园的缘故吗?假使中国仿照欧美建设许多极好看极精致的公共花园,他们自然不去另造了。所以必须到社会组织改革之后,对于公众有种种供给时,才能实行这种主义。

虽是这样说法,我们一方面希望求得适宜于这种主义的社会;一方面在所处的混浊的社会中,还得把这种主义拿来寄托我们的精神生活,使他站在安慰清凉的地方。我看这种主义恰似青年修养的一付清凉散。我不是拿空话来安慰诸君,也不是勉强去左右诸君,他的作用,着实是如此的。

最后我还要对青年进几句忠告。老子说“宠辱不惊”。这句话最关重要。现在的一般青年,或为宠而惊,或为辱而惊。然为辱而惊的,大家容易知道;为宠而惊的,大家却不易知道。或者为宠而惊的,比较为辱而惊的人的人格,更为低下,也说不定。五四以来,社会上对于青年可算是宠极了。然根底浅薄的人,其所受宠的害,恐怕比受辱的害更大吧。有些青年自觉会做几篇文章,便以为满足;其实与欧美比一比,那算得什么学问,徒增了许多虚荣心罢了。他们在报上出风头,不过是为眼前利害所鼓动,为虚荣心所鼓动,别人说成功,他们便自以为成功,岂知天下没成功的事?这些都是被成败利钝的观念所误了。

古人的这两句话,我希望现在的青年在脑子里多转几转,把他当作失败中的鼓舞,烦闷中的清凉,困倦中的兴奋。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8)

‍‍晴耕雨读,半亩书田。大变动时代中,与你相逢。来,一杯淡茶,二三佳句。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9)

公众号:半亩书田 Sapere Aude.Quia Veritas Vos Liberabit. 敢于知道,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与编辑唠嗑请扫码,备注:梁启超

梁启超励志篇(梁启超知不可而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