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之所以把《论语》作为学生的一本必读书本,因为《论语》一书告诉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警句。

《论语.述而篇》第二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者(顾高谈默而识之)(1)

孔子说 这句话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住,勤奋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事我做到多少呢?当然这是孔子自谦的说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方法,这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顾高的感慨:如何对待我们的学习?我认为一要做到勤于学习,二要做到不能自满,这两个方面是从自身学习的角度来说的。

大家都知道,在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记忆,如何记忆?孔子提出要“默而识之”,我想他所提倡的记忆应该“默默地记在心里”,这肯定经历了一个从温习、消化到巩固的过程,应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解性记忆或是相通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才能迁移、才能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这不仅用在学习方面,也可以用在人际交往、生活经验的积累上,因此理解记忆、灵活性运用很重要。“默而识之”要让我们静得下心来学习,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就需要那种“澹泊名志,宁静致远”的精神,要有一种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而绝不可哗众取宠,心不在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者(顾高谈默而识之)(2)

另一方面我们常常犯骄傲自满的毛病,懂得一些便以为懂得很多,是吗?自己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于是就放松自己对学习、放松对知识的追求,平常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考得很好,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就以为老子天下是第一,有这种情况吗?骄傲了,也就放松了内心对真理、对知识的渴求;骄傲自满了,于是出现下一次因为不好好学习而考“砸”的情况,这种现象很常见。我在公司同事身上学到了一个营销的经验,就以为自己可以运用这个经验,行吗?这里还需要对这个经验“咀嚼”的过程,“默而识之”它是需要进行“反刍”的,需要消化、巩固的过程。

如何避免?孔子告诉了我们要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要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来做,你说每天掌握了一个知识点,每天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不是很有趣吗?一旦感到学习的乐趣,一旦由学习而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必然乐在其中,岂会生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学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精彩分层、赏心悦目的大千世界,我们也可以说“读万卷书,懂万个理”,一个理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者(顾高谈默而识之)(3)

只有对知识感到永不满足,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你看孔子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还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你们看看要把学习、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毕生的追求来做,我们现在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不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带着对目标的追求,在实现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也就会永不满足于现状了。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毛主席也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者(顾高谈默而识之)(4)

“诲人不倦”则是从教育别人的角度来谈论的,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因为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难的。孔子看到大白天睡觉的宰予,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责备呢。你看,大教育家孔子也忍不住大骂这个学生,是不是要做到“诲人不倦”很难啊?诲人不倦,对老师来说是箴言,你说为了让学生懂得、掌握一个知识点,你没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学生能理解吗?所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这个知识,你必须要做到“诲人不倦”,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是需要你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想想连至圣先师孔子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何况我们?所以这个对教师来说是“箴言”,要努力追求做到这一点。当然如果一个普通人,絮絮叨叨教诲别人,而且坚定不移地说教自己的主张, 坚定不移的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而对方却不肯领这份情,顾高说你一定会令人生厌!

“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学而不厌”说的是学习的态度,而“诲人不倦”说的是教育他人的态度,都是讲方法、态度问题的,作为初中学生开篇读《论语》,顾高认为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者(顾高谈默而识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