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名句的诞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十二章让你感悟最深的一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十二章让你感悟最深的一句(论语经典名句详解)

论语十二章让你感悟最深的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名句的诞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1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

——学而·一

完全读懂名句

1.说:同“悦”,高兴的意思。2.愠:怨恨的意思。

孔子说:“若能时时反复温习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同道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欣喜吗?即使别人不知道我,也不会因此感到怨恨,这不就是一位修德有成的君子吗?”

名句的故事

孔子人生最大的乐趣,便在于学习与教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孟子-公孙丑》也提到孔子曾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表示学习与教学是他永不厌倦的两件事。在《公冶长·二十八》中则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到处都有像他这般忠信的人,但要找到和他一样好学的人,那就很少了。

关于孔子谈论学习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说俯拾即是,例如《为政·四》中,孔子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述而·十八》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习”是《论语》的根本,其用心可谓深远。历代儒家也常引申这段话,宋朝的程颐便解释,学的人要实行其所学,习的人不断在脑海中寻绎,如此就能心生愉悦。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则有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两句话原为顾宪成青年时期所写的对联,后来成为东林书院高悬的院训,表达读书应不忘关怀社会的理想,而顾宪成带领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匡正时弊,可说是这两句话的最佳实践者。

此外,父母、师长劝子弟读书,常把“开卷有益”挂在口头上。宋太宗在位时曾命臣子编纂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太平总类》,宋太宗非常关心这本书的进度,每天都要亲自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来不及,次日一定补上,因此此书后改名为《太平御览》。有臣子觉得皇帝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又要每天读这本大书,劝他少看一些,宋太宗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风行草偃,宋太宗喜欢读书,臣子纷纷效法,就连读书不多的宰相赵普也勤读《论语》,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也因此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流传后世。

西方说“Leader is Reader”,宋太宗称得上是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