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教育里面,很少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即使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兴趣班,本质上也是为了有目的性的培养孩子技能的粉饰。

别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似乎成为很多人口头禅。

但什么才是起跑线呢,怎样才会输在起跑线上,相信很多人都没想清楚这问题。这更多像是完成对孩子抚养教育的责任,而不是真正的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对孩子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关注(别再怪孩子三分钟热度了)(1)

上周老爷子和我发牢骚说到,现在的小朋友很难管教啊。说又不听,即使家长就在教室外面也没有效果。该捣乱的捣乱,该玩的玩。一班30多人,只有几个是想学习的。搞到好好的美术课硬生生的变成了德育课,还耽误了真正想学习的孩子。

01 传统教育方式VS西方教育方式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私以为这可能就是传统教育方式和西方教育方式所存在的差异。

长达三千多年的农业文明让我们更多的强调于勤奋,坚信人定胜天。但这一套万金油理论面对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开始失灵了,每天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我们不得不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知识。就像晚晴不得不打开国门,迎接世界思想狂潮一样。我们对未知总是抱着恐惧的心态,而不是好奇和兴趣。

近代中国为什么这么惨烈,就是因为这个从一个被迫接受到主动追赶的过程,因此我们付出几代人付出了鲜血淋漓的代价。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你以为封锁自己的思想就能掩耳盗铃,但现实却是,当你不得不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你需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来接受新知识。

而在接受的过程中,你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的去接受这一切。学习注定是痛苦的,但兴趣可以成为成长的调解剂。只有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充满兴趣,才能不断的尝试新事物,吸收新知识。

近代科学的发展很对就是源于对身边事物的探索,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好,还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好,起点都是对于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知识,然后内化为指导我们行为习惯的思想方针。当你尝试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你就能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到的生活和工作到底是什么。

对孩子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关注(别再怪孩子三分钟热度了)(2)

所以从小保持者旺盛的兴趣,基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来扩大和充盈自己的世界。相反如果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直接拒绝不去尝试,也就失去了探索的时机,失去了丰富自我的机会。

02三分钟热度真的是错吗

我们以前总觉得3分钟热度是个不好的认识。其实这个恰恰是个难能可贵的尝试,对所有东西都有足够的好奇,愿意付出代价去尝试,在发现不适合的时候果断抽身,减少沉末成本。

遵循内心的尝试,在万事万物中寻找那一丝联系,来丰富自身,找到新旅程的出发点。只要你对待每一次尝试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终究会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化为你前进的动力。正如你不能要求这么多年来吃的每一口饭都有营养,但这些吃下去的东西最后都会化成你身体的一部分,为工作和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怎么缩短这个寻找的过程,靠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兴趣则是给你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导航APP。

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往往能让你更好的调动精力来上手完成这件事情。 并让你在探索的瓶颈期中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

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的一生那么漫长,有足够充足的时间让你寻找、挖掘。在这积累的过程中,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你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每一次体验都加深你对世界的认识,所有前进的路都不会白走。

对孩子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关注(别再怪孩子三分钟热度了)(3)

厚积薄发并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多点共同用力才能达到的效果。正如现在开始写作的我,也是源自于当初那个上学不听课,借同学小说的小孩。如果没有当初接触的文字,也许就没有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发展规划了。

一个人接触的东西越多,发现好事物的概率就越大。这对我们的影响也就越大,才能更快的认清自己。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好每一次的抉择,减少选择的成本,让我们在有限的成本上面多尝试几次,尽早找到属于我们的道路并坚定不移的前行。保持开放的人,生命中有着无数种可能,拒绝尝试的人,眼光绝对不会长远的。

03拒绝成为“螺丝型人才”

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了,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螺丝化。大型企业的人才,一旦适应之企业内部工作后往往就很难重归社会。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早早的就放弃了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当他们的技能受到冲击的时候就很难有足够多样的技能去应对。

对孩子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关注(别再怪孩子三分钟热度了)(4)

无论是向上发展,还是过渡到管理岗位,或是跳出原有组织,寻求新的突破,广泛的兴趣都能带给你无限的可能。

通过兴趣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持续不断的学习更新能力体系,时刻保持着敏锐的观察,捕捉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

在这过程中不但扩大了视野增长见闻,让自己更在从容的面对这个社会不同立场的观点冲突,清晰的认清事物,从而准确的判断事情,解决问题。

通才是结果不是原因,通才之所以是通才,是因为他们怀着对世界的热情,从兴趣出发,锻炼思维,提高心智,将所学的各个领域统合成一个多元的系统,提升认知。

他们或许不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但是却是最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