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生活最早版本(台胞东洋楼里寻根)(1)

图为苏邦东洋楼冬至祭祀文化节活动现场。 张金川 摄

中新网龙岩12月22日电 (张金川 温连光)“天下陈氏一家亲。在这里看到方形的东洋楼,而且四周还有护城河,心情非常激动,令我感到祖宗的伟大。”第一次来到福建龙岩参加苏邦东洋楼冬至祭祀文化节活动的台湾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陈盛根如是说。

21日,一年一度苏邦东洋楼冬至祭祀文化节,对当地村民来说是个非常热闹的民间活动,有祭祀、采茶灯、舞狮等当地特色民俗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100多位陈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参加本次文化节。

八闽生活最早版本(台胞东洋楼里寻根)(2)

图为两岸陈氏宗亲交流。 张金川 摄

东洋楼,又称苏邦东洋大宗祖楼,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前后历经98年三代人艰苦创建而成,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因祖楼坐东向西(坐卯向酉兼乙辛)辛对羊(末),加上大楼四面环水,取东字并加羊字加水,故取名东洋楼。楼前曾竖有表明历史上家族子弟考取功名的旗杆数支,可惜现已损毁。

东洋楼是一座布局特殊的方形土楼,由内外两重方土楼组成,似渔网形,俗名“网形楼”。内楼高3层15.6米,每层22间,外楼高2层10米,每层48间,四周环以3-4米宽窄不一的护楼河。外楼两层为居住用房,四个转角中三个建有防护角楼。

主楼东楼当心间为陈姓祖堂,天井卵石铺砌,祖堂河天井是祭祖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同时,楼内还完整保存着清康熙年间延平府副将、福宁总兵陈士恺的战刀,这把刀长1.75米、重4.25公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八闽生活最早版本(台胞东洋楼里寻根)(3)

图为台胞陈盛根登上东洋楼拿手机拍照。 张金川 摄

东洋楼古色古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内涵丰富,在古建筑史上十分罕见,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唯一一座有护城河的土楼。

出生在台湾、祖辈从福建安溪迁到台湾的陈盛根应邀来此参加活动,他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一边参观东洋楼,一边了解东洋楼文化,时不时拿出手机说,“我先拍个东洋楼的照片”。

“今天能够在此感到非常荣幸,苏邦的陈氏宗亲热情,感到很和谐。”陈盛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宗亲的情谊很深,民风非常淳朴,整个文化节的气氛可以感受到非常浓厚,表达了对祖宗的尊敬。

陈盛根期待,“台湾与福建乡亲血溶于水,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300万台湾陈氏宗亲期待与福建宗亲进一步的交流。”

八闽生活最早版本(台胞东洋楼里寻根)(4)

图为东洋楼外观。 张金川 摄

台胞陈盛根冬至日闽西东洋楼寻根,正是因为苏邦村东洋楼理事会会长陈水木12月11日去台湾参加世界陈氏宗亲大会时,特地邀请台湾宗亲前来参加活动。

“每年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团结。”陈水木介绍说,与此同时借力文化节活动把东洋楼文化推介出去,并表示今后会加强两岸陈氏宗亲的交流。

自从去年10月陈水木接任东洋楼理事会会长后,他可谓是全身心投入到东洋楼的开发与保护。

“目前,陈氏宗亲正积极筹措资金对东洋楼进行修缮,力争完全恢复昔日旧貌,年底就要结束。”陈水木表示,我们是按照旅游部门的标准来规划的,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闽生活最早版本(台胞东洋楼里寻根)(5)

图为东洋楼大门。 张金川 摄

据当地村民介绍说,传统民俗活动——苏邦元宵灯会是苏邦村传统民间文化民俗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苏邦元宵灯会由多个活动项目组成,主要有法坛祭仪、绕境游灯、上刀梯、舞狮、傀儡戏等活动。

据苏邦陈氏族谱记载,苏邦陈氏族人始祖于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26-1456)到苏邦安家落户,因人丁欠旺而一度迁出。其四世祖陈幽国公于明隆庆末万历初(1567-1575)举家回迁苏邦东皋创业,为祈祷人寿年丰,人丁兴旺,家业昌隆而发起上元(元宵)祈福活动,后人秉承祖训,从而相沿成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全村每户至少一名男丁参加,身背包袱雨伞,手执纸旗灯笼,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绕全村巡游一圈,旨在告慰先人,保佑人丁兴旺。”陈水木表示,下阶段将整合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改善村民的生活,改变苏邦的风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