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伍素文) 6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多地迎来持续高温,据中央气象台统计,6月全国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今日,中央气象台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月28日白天,我国南方大部及新疆沿天山北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等地仍有35℃以上高温天气。浙江中部、江西中部及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许多民众叫“热“连天,纷纷表示“晚上不开空调睡不着”。近日,一张印有格力logo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大众对高温空调使用的关注。
温度太高空调会“宕机”?格力:假的
据网络流传的海报称,接下来一周温度会在39℃以上,所有空调将达到设计运行范围的临界点(正常运行范围 43℃),目前室外温度地面已超60度,远超空调正常适用范围,接下来空调的效果会越来越差,甚至室外机热保护停机。
对此,格力电器(下称“格力”)方面回应称:此为虚假消息,格力空调耐高温性能是不错的,目前售后接触到的不制冷问题也不多。所以即便室外地面温度已超60度,格力空调产品依然处于正常运行范围。
一名格力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张图流传多年,已经追溯不到源头了。“
据了解,空调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是-7℃到43℃,在高温不退的情况下,压缩机会过热保护,这是空调设计原理导致的正常现象,不是空调故障的表现。
随着制冷技术进步,如今的空调即使超过了上述范围也能正常运行。
7月26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当日的直播中表示:“我是国际制冷委员会压缩机分委会的主席,我们是在国际上制定标准的,所以格力空调理应对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5亿多用户,这些消费者能更加体验到格力的品质。”
她在直播中还展示了不同材料的风叶。 “通过对比,有色风叶经过3500转左右就开裂粉碎了,格力的风叶依然完好无损。这也是格力的标准。我们的原材料一万几千块/吨,有色的这个是两千多块。假设10年的使用寿命,期间需要换5个风叶,成本近1000块。选择格力空调10年免费包修,这个费用就给你省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对消费者负责,这是企业该思考的。”她说。
这些品质来源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根据格力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公司拥有16个研究院,16000名研发人员,拥有35项“国际领先”技术。
掌握核心科技,也就掌握了市场。据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数据,2021年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2%,品牌零售销量再次登顶全球第一。至此,格力家用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7年占据全球首位。
今年的空调卖得好吗?
每年的4-7月是空调内销量的旺季。今年气温再次创新高,空调会更好卖吗?
据产业在线数据,2022年6月空调产量1268万台(同比-17.1%),空调销量1422万台(同比-13.9%),内销923万台(同比-10.8%),出口498万台(同比-18.9%)。
据AVC监测数据,第26周-29周(6月20日-7月17日)空调线上销额分别同比 81.6%/ 80.23%/ 14.91%/ 19.3%,线下销额分别同比 71.26%/ 19.89%/ 2.03%/-15.73%。
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空调销售有所回落。6月中下旬至今的全国持续性高温,刺激了空调旺季需求延后释放,7月空调线上线下销售环比均迎来改善。
此外,自6月起,空调排产计划已连续两月大幅下滑。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2年7月家用空调行业排产约1069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下滑20.8%,其中内销排产700万台,同比下滑29%;出口排产同比下滑23.1%。
渤海证券研报分析称,排产计划下滑的原因主要是5月以来空调终端销售不及预期,导致企业排产较为谨慎。随着疫情的缓和,上游原材料价格和终端销售的边际改善,有望助推行业加速走出情绪底部,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尽管我国空调保有量逐渐见顶,但随着人均GDP增长,以及换新周期的到来,空调行业销量仍有增长空间,预计22年空调内销量同比 3%。21年以来成本上行压力以及地产遇冷等因素影响了空调销售,随着22年需求端地产政策回暖,供给端成本压力改善,供需两端修复有望拉动空调销售规模。
对于市场形势,董明珠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没有寒冬,只有企业有寒冬。对家电企业来说,只有别人技术超过你了,才可能会出现低潮。大家面临的压力我们也有,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活得非常健康,过得很好。”
董明珠说,这种健康表现为两点:“第一,格力在空调领域的技术一直是领先的,比如去年我们提出家用空调免费包修的年限由6年提升至10年,到现在没有哪个企业敢跟;第二,我们的渠道改革是成功的,过去说季节来了,经销商都要打款压货,现在销售模式的改变,我们根本不压货了,这个就是巨大的差别。”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