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终于清末。书院最初为国家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之处。宋代开始成为读书讲学之所,为官方所设立。元代书院领导人称为山长,清时曾改为院长,后又改回山长。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

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

据清雍正《陕西通志》卷27记载,唐代学士蓝田人李元通,于公元623年在蓝田县创建瀛洲书院,作为私人讲学授徒的场所。这是关中地区最早的书院。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

北京国子监

今天西安辖区内的书院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曾经分布于西安地区的书院达20余处,其中关中书院、正学书院、少墟书院、鲁斋书院、养正书院位于今天的西安市区。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

明清最高学府太学

所属各县也有书院15处,临潼的横渠书院、渭北书院和居善书院、骊山书院;蓝田的玉山书院和芸阁学舍;户县的柳塘书院、渼陂书院、二曲书院、明道书院;周至的集贤书院和对峰书院;高陵的渭上书院、景槐书院与吕经野讲学处。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4)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当时的陕西布政使汪可受为了方便御史冯从吾罢官回归故里讲学而修建。

明清以来,关中书院一直是陕西的最高学府,清末,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师范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5)

关中书院冯从吾

养正书院,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由清军同知叶世倬在卧龙寺巷购买房屋建立。

当时的长安和咸宁两县在此建有春明学舍和青门学舍,专门收两县的童子入学,后荒废,当时的关中书院主要招收“附学生员”,而养正书院招收未入学的“学童”。道光时期改名崇化书院。清末改建为游艺学塾,后又改为陕西中学堂,即今天的西安高级中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6)

养正书院旧址

少墟书院,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当时的陕西巡抚奏请朝廷重建。院址原是冯从吾的专祠,紧邻青门学舍。冯从吾号少墟,因此附设少墟书院。清末改为长安县高等小学堂,址为今天西关正街西安第四十二中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7)

少墟书院旧址

鲁斋书院,元仁宗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为许衡讲学而建,许衡曾用“鲁斋”为斋名,所以书院定名鲁斋书院,后废。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本地人李蓉镜于咸宁治东春明学舍旧址复建鲁斋书院。关中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中朱先生原型)曾主事书院。清末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8)

许衡

正学书院,原本是宋代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讲学处,后元代的省臣建议改为书院。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提学副使杨一清重新择地建立。定名“正学书院”(今正学街西侧)。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下令毁废。万历十三年,许孚远督关中,恢复书院。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并入关中书院。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9)

书院门

临潼历史上曾创办了四所书院,分别是横渠书院、渭北书院(关山书院)、居善书院、白鹿书院。

横渠书院,是为了纪念宋代大儒张载(字横渠)而设立,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知县赵于京重建。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改名为书院门小学,其门前的街道也改名为书院门街,解放后改名华清小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0)

临潼横渠书院和文庙

渭北书院又名关山书院,位于渭北关山镇,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知名人士杨英溪出资重修,后曾称关山书院、社学、书坊。民国时期相继改名为渭北高级小学、渭北国民学校。解放后改名为临潼县关山完全小学,现为关山小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1)

居善书院,元至正间工部尚书赵公谅建。取《易》“居贤善俗”之意而名“居善”。欧阳元作记。后废。

白鹿书院是在白鹿观的基础上设立的,现为白鹿观小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2)

二曲先生

户县历史上曾有四所书院,分别是柳塘书院、渼陂书院、二曲书院和明道书院。

柳塘书院,金朝末年,乾县人杨奂因未考中进士,隐居于户县终南山下的柳塘,教授乡里,远近从学者上百人,人称柳塘书院。杨奂后来出仕元朝,书院即停。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3)

渼陂书院,明弘治进士王九思,官至吏部文选郎中,正德年间,从安徽寿州罢官回乡,建渼陂书院,执教著书。王九思和康海在这个时期对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4)

王九思

二曲书院,清朝初年,本地著名理学家王心敬,在县西南孙家硙别墅中,请其老师李颙(周至县人,人称二曲先生)来此讲学。当时的学宪高崇侣在讲学处建立牌坊,上书“二曲书院”。今天孙家硙小学就是当年书院旧址。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5)

明道书院,明万历年间,户县知县刘璞在明道先生所居遗址建明道祠及讲堂,题额“明道书院”。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知县舒其绅集资购民居而重建明道书院,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旧址就是今天的户县西街小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6)

明道先生

明代知县梁一道为著名关学学者王之士(字秦关)建秦关书院(院址不可考),清以后蓝田的书院有玉山书院和芸阁学舍。

玉山书院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知县阮曙创建。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

芸阁学舍,是在原宋四献祠基础上扩建的,地址在县城西北五里头村。原为宋代吕大临兄弟读书讲学处。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7)

芸阁学舍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陕西巡抚檄知县刘振建祠祭祀。祠后有芸阁寺(芸阁是吕大临题字)。

明弘治年间,提学副使王云凤搬去寺内佛像,题匾额“芸阁书院”后历代多次重新修缮。民国时期高陵人白遇到题写“芸阁学舍”匾额。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8)

关中大儒牛兆濂

牛兆濂(《白鹿原》朱先生原型)于1918年至1935年间,在芸阁学舍讲授理学八年,鼎盛时期学生数百人,学生遍布多省以及朝鲜。芸阁学舍之名因此大噪。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19)

周至的对峰书院,位于周至东门外。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邹儒捐资倡建,因面对终南三台峰,故而得名。

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徐葆甫移建至城外东南(面粉厂址)。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

清代名儒蒋善训(别号古菴)曾于1913年到1923年,在今长安太乙宫翠华山创办翠华书屋并担任主讲。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0)

翠华书屋字帖

高陵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创建于元代延祐年间的渭上书院。明代关学大家、正德年间状元吕柟一生热衷教育,先后在家乡创办云槐精舍、东林书屋、北泉精舍、泾野书院等用以聚众讲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1)

吕柟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高陵知县赵友烺,在县城南街西偏(今草市街中段区公安局、城关医院所在地)创建官办书院,名曰“景槐书院”,取景仰云槐精舍之意。后历任知县重修,陕甘回乱时毁于战火。同治七年,知县洪敬夫重建书院。清末改为造士学堂,民国更名高陵县第一高等小学,又名草市小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2)

清光绪时《高陵县续志》景槐书院位置图

今咸阳辖区最早的书院是位于三原的学古书院。元延祐七年(1320),本地士绅李子敬与弟子懋靭捐款创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废止。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西安知府徐政在旧址重建书院。明嘉靖年的关中大地震中震毁。后县丞张九功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民国初年,学古书院改为三原高等小学堂,后小学堂迁走,于右任创办的渭北中学迁入。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3)

学古书院遗址

渭阳书院,为咸阳城最早的书院,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36年)由知县柴华主持修建于明伦堂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县张廷杰主持改建于崇圣祠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先后由知县马毓华、江风主持改扩建于西街二公馆旧址(现咸阳中山街路北轻纺工业局家属院内)。清末改为咸阳高等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4)

渭阳书院

兴平的书院始建于清代,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知县张宏图创立槐花书院(今槐巷小学内),属于官办书院。后多次修缮扩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80年)更名槐里书院。清末陕甘回乱,书院大半被毁,后经历多次重修,清末改为师范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5)

兴平槐里

宏仁书院,位于兴平城南庄头村。由本地人张元际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原名尊经堂,后取志士爱惜时光之意,更名爱日堂。抗日战争爆发后,担心名称引起误会,改名宏仁书院。宏仁书院先后经历了六十余年,建国后停办。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6)

绿野书院位于陕西武功。宋代大儒张载曾在县南城郭外的绿野亭讲学,后绿野亭就成了讲学之处。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知县宋学通因其地狭小,于东临的葆贞庵互换土地并重修,定名为绿野书院。后历经多次重修,清末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7)

绿野书院旧址(今绿野高中)

有邰书院,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提学使觉罗逢泰和知县刘荃创建于县城内城隍庙南,时称有邰义学。乾隆时,义学迁建县署东边(今县城北大街路西)。改名静山书院,后又改回有邰书院,嘉庆年间改书院为有邰义学,清末义学废止。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8)

绿野书院旧址

明代时,武功还有东里书院和西麓山房,前者在县西塬以东,故称东里书院,是明初工部尚书康汝楫读书处;后者在县城西门外西塬之麓,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检讨孙景烈讲学处,后废止。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29)

礼泉的书院始于唐宋,兴盛于元明,其中明万历年间郭玉柱创办的星聚书院,位于县城西北隅。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礼泉官绅筹建饮凤书院。清嘉庆初年,礼泉贡生曹承铎曾在此讲学10余年。知县曹寅谷赠“积善余庆”匾额。道光时知县沈枚重建,易名嶅南书院。同治时因战乱借作行台。诸生或寓文庙或居考院,继续办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0)

礼泉文庙

光绪年间,知县张凤岐撤去书院匾额,正式改为行台;礼泉乡绅贾崇实等人向上控告,张凤岐于是在志公泉上另建书院,还没建成就离任。光绪二十七年毁于山洪。知县胡启虞、舒绍祥等陆续修建。

烟霞草堂,位于今礼泉烟霞镇九嵕山下的山底村。清末,关中大儒刘古愚先生曾在此讲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1)

烟霞草堂

乾阳书院,位于陕西乾县。书院为唐以后儒师讲学之地,后来由私人兴办逐渐演绎为官办学府。

元末,在城东街以儒宗杨紫阳之名创办紫阳书院。明嘉靖初年,紫阳书院迁至文庙以西,并以唐乾阳楼故号改名乾阳书院。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清末改建为乾州中学堂,不久又改为乾州高等小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2)

乾阳书院雕塑

瀛洲书院,位于陕西泾阳城西南隅学宫西。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唐秉刚主持修建。清末陕甘回乱毁于战火。后经历任知县筹资重修。八年知县马纶笃增修。清末改为蒙养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小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3)

泾阳文庙

泾干书院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乡绅姚憨、姚德捐资修建,位于县城内西北隅,左宗棠曾题匾额,表彰姚氏义举。关中大儒刘古愚曾在此讲学。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初等农业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4)

泾阳文庙

味经书院即陕甘崃经书院,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陕甘学政许振祎奏请,乡绅吴建勋捐地,督学吴大征筹资修建。位于县城内东北隅的姚家巷(今县委大院及姚家巷中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5)

味经书院

味经书院人才辈出,从创建至光绪十九年,先后考中进士18人,中举72人,其他登科的有22人。光绪年间,味经学生 曾参与咸阳、兴平等县地图以及泾阳、三原、礼泉等县水利工程测绘。在“戊戌变法”中,有6人成为骨干分子,这里先后走出于右任、李仪祉等在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6)

味经书院

清末,陕西学政沈卫将味经书院拆毁,资本拨给三原宏道书院,至此,为经书院历时30年。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7)

崇实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十三年(1897),督学赵维熙奏建格致实学的书院,当地乡绅吴氏捐地,布政使张汝梅筹资,在味经书院以东建造,书院建成后,改名“崇实”刘古愚曾于此讲学。光绪二十七年陕西督学沈卫奏请并入宏道书院。后与味经书院合并改为工业学堂。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8)

正谊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七年(1881)三原知县焦云龙就原贺瑞麟讲学地创修。建门堂各5楹,房舍10余间,土窑10多间。陕西巡抚冯誉骥题“正谊书院”匾。门人刘升之捐银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常年之修脯资。焦亲为主讲洛、闽义理之学。焦积书数千卷,又刊程朱遗书。焦氏殁,其门人值年经理院务。戊戌变法后,关中、宏道书院均改学堂,“味经”、“崇实”俱废,唯“正谊”犹存。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39)

泾阳县正谊书院遗址

三原县的书院始于唐,兴盛于明清。三原文风之盛和书院教育有很大关系。元代县城迁到现址不久,本地人李之敬就捐资创办学古书院。特别是明代王恕父子创办的宏道书院,是明清时期关中的四大书院之一。这里走出了明代的两位状元,武功的康海和高陵的吕楠,还有名士马里、秦伟等。清代宏道书院也造就了高陵县的白遇到、礼泉县的宋伯鲁等大批人才。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40)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三原。原名弘道书院。是明清时期关中四大书院之一。明弘治九年(1496),三原人兵科给事王天宇建于永清坊。清代因避乾隆皇帝名讳,改名“宏道”。后多次重修扩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卫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又并味经、崇实两书院书籍款项。宣统初,学政余堃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民国初教育部长)、范紫东(易俗社创办人之一)、张季鸾(创立《大公报》)等都曾在此求学。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41)

宏道书院

嵯峨书院,在三原县北城西街,明代三原人马理讲学处。清乾隆和道光年间进行过修葺,如今废止不复存在。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42)

三原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清光绪初年,贺复斋在清麓精舍的基础上设立正谊书院,书院位于县城北鲁桥镇北峪口山麓,正谊书院在清末声誉颇高,关中名儒牛兆濂曾一度主讲正谊书院。书院一直办到1948年。旧址已于文革中拆毁。

西安城内有个明秦王府城墙(关中历史上的那些书院)(43)

三原正谊书院

铜川地区历史上先后有五所书院,分别是崇正书院、问以书院、颖阳书院、文正书院和文兴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