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生最低谷时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生最低谷时候(虚度之出生入死)

一生最低谷时候

道德经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字面理解:

人由出生到死亡:寿终正寝的人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的人有十分之三; 原本可以长寿,但为欲望驱使,反而置之死地的有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谋求享乐而劳累了生命,所以反而伤了生命,因此很早就归向死亡之路了。

听说生存能力强的人是善于营造生存条件的人,行路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和老虎,参加战争不会被兵器伤害。

不给犀牛投角的机会,不给老虎伸爪的机会,不给武器刺伤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把自己置之死地。

我虽然经常看书亦经常写字,但倾心的却是迹近于粗暴的文字结构,并不太欣赏过于秀雅的儒家气。总觉得粗暴的才是有力的,温润的虽可滋养,却往往流于泛泛。所以,古文在我眼里,时常有别样的观感,与大家风气不同,我大概是偏于市井的角度吧。

曾经有一段日子,这一章道德经激励出我的无限勇气和力量,但解读出的字面意思,却是个美丽的误会。呵呵,我能把它歪解成,向死而生的途径,而那肯定是与养生无关的看法领域。即便在如今,我看过很多正规的解析了,我也还能把这段经典怼成这样一段话:出生入死。人类中,能自然存活的就十分之三,自然死掉的占十分之三,自己找死的又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一就算经历了出生入死,也死不了的,那是强者。

嗯,很多年前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冯宝宝版的武则天,里面有一首歌“知我无情有情”,大概就能解析到一个强者的生成和呈现境况。

谁濒临绝境 心中会不吃惊

谁临困苦里 身边会不冷清

无援助 没照应 那一着敢说必胜

谁人到黑夜 不望能照明

谁能做我公正 静静听我心声

易地换处境 怎说应不应

人从热渐化冰 冷面是我承认

谁能再假定 知我无情有情

好吧,倒回来再说我当初是怎么把出生入死理解成一个美丽的误会的。以其无死地的意思是:不会把自己置之死地。但我的经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在我看来,人在生存的欲望中,在生活中能被调教出来的生之徒,有十分之三。人在死亡般的绝境中,能被死神调教出来的死之徒,亦有十分之三。生死都调教不出的半死不活的家伙们,也有十分之三,剩下的十分之一就是受生死同等调教而成的无畏生死之徒。嗯,解释一下,生之徒就是知道怎么活的人,死之徒就是知道怎么死,而强者,既知生也知死。

回归主题,尔今倘使有人问我:生命可否虚度?我会回答,可以啊,真的太可以了,因为关我屁事,人各有命,又不是我的。你如果是要问我的生命是否打算虚度?这我倒是可以回答的详尽些。可想了,真的可想可想虚度了,但我不能。我曾经这么干过整整二十年,在虚度的心态里,置自己于死地。临到死亡门头时,却遭遇了极度的反噬,在那一刻,我竟无法释然。我没想到,在自己从来极其向往的死地里,这无法释然而生出的牵扯感竟是完全身不由己的。就感觉掏空所有情绪和意识,将自己看了个分明。我觉得我是被逼的,其实并不想看见这样的清晰。但冥冥中的力量远比你能想象到一切力量更大,我不得不面对的是最客观的审判,并且动不了分毫,在死地那是无处可躲的裁决。我无法逃进任何一个理由或情绪里,虚空是透明的,尺度也是透明,但这透明是你反抗不了的金钟罩。是个人,都终将面对。

人,生而各有天赋,如这阴阳世界,黑白立体。或许我无法更仔细地描绘出一种体感,以灵魂观身心?人的质地不外乎有情无情。这样讲吧,无情体当作有情生,有情生当作无情观。我想,我仍然是个明显的死之徒,对于死地的那种热爱,远不是对生活的一点向往可比的。但我所有如今的修行,就是为了能够释然地奔赴。不带遗憾的奔赴,才是真正的热爱吧。人,其实是既畏生也畏死的,想要死而无畏的前提,就是不得不地,不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