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闵光荣

我不擅长厨艺,却喜爱欣赏与品尝美食。感觉是在品鉴一份珍馐艺术品。这可能就是“民以食为天”的特性所致吧。

出生在北方,故而偏爱面食。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大西北辽阔的土地上遍地都是金灿灿的苞米。秋收时节,身为兵团农工的父母白天在地里掰苞谷。太阳落山后,匆匆扒拉几口饭菜,又赶去晒场加班---搓玉米粒。披星戴月,直到夜晚才回到家,那会儿,我们兄妹早已入睡。喜好美食的我还在梦里一遍遍回想母亲做的金灿灿的“玉米面千层薄饼”。又脆又香,回味无穷。母亲生长在南方,来到新疆后,能把面食做到如此的精致真是不易。这其中有母亲聪慧的一面,更多的是她对家人倾注了浓浓的爱。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故乡美(记忆深处还是家乡的味道)(1)

物资匮乏的六十年代末,苞米、高粱米之类的粗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占据95%的比例,能吃上细粮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想出各种办法将粗粮做成花样繁多的精细化食品。同时还呈现出精美的品相。由此也让我的童年岁月不因物质贫乏而磨灭了对美好食物的憧憬。由“窝窝头”演变到“发糕”的做法比较简单,而“玉米面煎饼”、“豆面煎饼”的工序则相对复杂一些。将一碗玉米面掺水,和成稀糊状。用铁勺舀出,再一点一点浇入架在土灶上的特制铁锅内,用温火烘烤,使玉米面一层层的熟透,并且自动卷裹成外表厚实、内里薄脆的金黄色的饼子。也可在面里洒少许的熟芝麻,让煎饼变得更加有韧劲和香气浓郁。

生活条件稍好一些,在炎热的夏季,母亲会在玉米面里掺入少量的白面。和面的时候洒入一小把白芝麻,将面糊顺着锅沿均匀摊抹在平底锅内,再用锅铲缓缓赶压,翻个面,一张和锅的圆径差不多大小的薄饼就可以起锅了。这叫烙饼。母亲一次要做20多张烙饼。即便是放凉了,也不影响原本的口感。所以,母亲做的烙饼也当作一家人的日常备用干粮。那时没有空调,在闷热、不通风的土坯平房里,母亲忙着烙饼,汗水顺着脸颊、脖颈往下滴。一旁的深底大铁锅里还煮着咕嘟咕嘟冒热气的绿豆大米稀饭。中午2点,干农活的父亲收工回家,我和哥哥也放学回来了。母亲把一箩筐煎饼、5碗绿豆稀饭和一盘“土豆丝炒粉条”端到了客厅的餐桌上。前、后窗户打开,让空气对流。瞬间,屋子里变得清凉了。吃着温热的饭菜,品味个中醇香,那叫一个惬意啊!豪爽的山东邻居延续家乡的吃法,用大葱沾酱、就着煎饼吃。辛辣中透出绵延不断的浓香。新疆是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到处展现出民族大团结的融合与繁盛景象。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故乡美(记忆深处还是家乡的味道)(2)

从小到大,饺子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这要缘于母亲调制饺子馅的独特方法。大年三十晚上,她将猪肉、大白菜、过油豆腐和油条混在一起,剁碎,洒上细盐、酱油和葱花,用筷子顺时针搅拌约一分钟。再浇上一勺冒着热气、发出滋啦啦响声的熟油。用小勺挖出一坨包在擀好的一块块薄薄的白面皮里。像极了一个个玲珑、可爱的珍珠。先煮二十个,让家人先行分享,顺便感受一下“自给自足”的成就感。再把其余的成品饺子放在箅子上,冻在室外的天然“冰箱”里。留待日后慢慢享用。

上大学去了古城---西安。当地特色小吃---酸酸辣辣的“油泼扯面”(又称皮带面)和有故事的“歧山哨子面”(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让我屡吃不厌。对于钟情的宫廷糕点---廖花糖和白皮点心也是念念不忘。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仍然到处找寻那种忘不了的滋味。因为,它们在我心目中与特色新疆饭食---“沙湾大盘鸡”、“回锅肉拌面”、“野蘑菇汤饭”、“一杆旗抓饭”、“红柳烤肉”同样的“攒劲”。

参加工作后,爱上了旅游。又因旅游而品尝到了全国各地的诸多美食。两次前往山西游览,在领略佛教圣地“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及“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独具风格的“晋商文化”的同时,让我过足了“刀削面”的瘾。还有当地人自创品牌---“剔尖”、“擦尖”、“碗秃”等民间面食,也使我留连忘返。送儿子去大连求学,乘坐火车,途经北京,留宿两日。顺道品尝了京城与众不同的“大前门炸酱面”和“驴打滚”点心。因地理位置优势,大连的海鲜口感适宜、肉质鲜美而名扬四海。抵达大连后,当地的友人为我们一家三口接风。邀请我们去了一家环境优雅、有点儿西式风味的“海鲜酒楼”。

不一会儿,盛在白瓷盘子里的肥硕清蒸大虾、壮实的螃蟹端上餐桌,我们三人眼睛盯盯地望着,不知从何“入口”。只浅尝了最后一道“海胆蛋羹”里嫩滑、油黄的鸡蛋羹。惹得友人连连感叹到了大连不吃海鲜会留下遗憾的。不过,最终彼此得以理解。毕竟,都是来自于大西北。干燥、缺水的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虽然,友人已迁居东北二十多年,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抹不去的故乡情结与生活习惯。次日,由土生土长的大连朋友带领,一起到街上正宗的“东北菜馆”海吃了一顿“乱炖大杂烩”,红红火火的大盆菜里透出东北人的豪迈和热情。与西北人的秉性率真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故乡美(记忆深处还是家乡的味道)(3)

去年深秋时节,和丈夫一道自驾旅游去了四川成都。“天府之国”的美食犹如那里安逸、闲适的生活氛围与包容、宽厚的城市风貌。细细地品味与咀嚼,甜蜜的韵味儿如甘露流淌在心间。不仅仅是锦里、宽窄巷子这些名胜景区里随处可见“三大炮”、“糖油果子”、“龙抄手”、“伤心凉粉”等诱人的小吃。随意的闲庭信步,也能在街边遇见。沿途经过甘肃地段,有幸品尝到瓜洲回族妇人现做的“松软黄金大饼”、金张掖的“炒炮仗”与“搓鱼子”、银武威的“香豆子烤饼”和天水的“扁食”(形状像馄饨)。一方水土孕育一处生灵,不同的地域滋生出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广袤的土地上散发出璀灿的光芒。带给人们多彩多姿的生活。

走遍千山万水,记忆深处最思念还是家乡的味道。每回去昌吉看望母亲,都要转到“回民小吃街”和昌吉四中对面的美食街上买几个“锅魁”(一种烘烤的厚饼子)、玫瑰花馕饼和糯软、浓香的糖糕,带回石河子赠予亲朋好友,或放在冰箱里一部分冷冻。想吃的时候提早2个小时取出,待湿气蒸发,又如刚出炉的味道。结婚后,在奎屯有了自己的小家。待我如已出的婆婆深知我的口味与喜好,每一次去探望,老人都会提前准备上我爱吃的食物---饺子和鱼炖豆腐。并不时地电话询问走到哪里了、离家还有多远。走进家门,热腾腾的饭菜已端上桌子。每每想到此,就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的爱渗透在每一餐、每一饭里,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温度。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故乡美(记忆深处还是家乡的味道)(4)

作者简介:闵光荣,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新疆金融作家协会理事,新疆城市金融学会理事。现就职于新疆工商银行石河子分行,作品刊发于《兵团日报》、《金融文坛》、《中国金融文学》等。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