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冷战的大幕正式升起,曾经同处在反法西斯战壕的美苏两国同盟关系彻底的破碎,转变为敌对关系,先后建立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了激烈的对峙局面。在冷战这个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置身事外。作为整个北约侧翼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旦两大集团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战火都会无情的蔓延而来,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国必须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对未来有可能爆发的战事,在这三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瑞典面临着巨大的防御压力,要知道当时华约的武装力量最快在半个小时内就能抵达,所以瑞典必须将其阻挡在国门之外或者是迟滞对方的进攻。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

▲冷战背景下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和芬兰两国未加入北约,但是作为一个小国,瑞典一直都保持独立设计和研制武器装备的习惯,这一点能让很多所谓的大国汗颜

Strv 103主战坦克的诞生

虽然瑞典曾明确表示不加入北约,因为这会严重的影响到同苏联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瑞典和苏联闹得一直都很僵,抛开历史溯源和意识形态不说,二战结束后作为西欧侧翼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处在莫斯科和伦敦的中央位置,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所以苏联一直也是虎视眈眈的看着这块肥肉,瑞典虽然保持中立但是整体上却是倾向于西方的,所以他的假想敌就是对面的苏联,但是在苏联优势的装甲力量和大纵深进攻理念面前瑞典几乎没有还手的机会,所以瑞典争锋相对的提出了依靠装甲力量进行纵深防御的战略,以逸待劳、边打边退的阻挡或迟滞苏军的进攻,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辆坦克才能胜任这一任务呢?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2)

▲瑞典的IKV-103坦克歼击车,从1957年开始瑞典设计师就在该车上实验和论证下一代主战坦克的变速箱技术

1958年瑞典的博福斯公司开始了新一代坦克样车的设计工作,就在样车还没有下线的1960年瑞典陆军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10辆的订单并将其命名为Strv 103型坦克,1961年底两辆样车正式下线并开始了漫长的测试工作,1965年设计师对坦克做了一定的改进并将其命名为Strv 103A型,1967年起该坦克开始逐步装备瑞典陆军,与从英国购买的百夫长坦克一起挑起了抵抗苏联钢铁洪流的大梁。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3)

▲从上往下依次为Strv 103A、Strv 103B和重装化的Strv103C,Strv103B是在Strv103A的基础上加装了浮渡装置和推土铲,此外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前者有两个炮口固定环,Strv103C则是强化了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可以看到该坦克车体两侧安装的汽油桶,可以起到裙板的作用,所以网友们也戏称其为汽油桶装甲

可调式液气悬挂

Strv 103的诞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第一次在主战坦克上使用了可调式液气悬挂,这种悬挂装置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传统的金属弹性元件换成了液气弹性元件,而后者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弹性元件,其悬挂特性是非线性的。通俗点来做个比较,扭杆的弹性是固定的,车体受到的冲击力和负重轮的行程变化是呈线性的,但是液气悬挂的弹性不是固定的,在崎岖路面上车体受到的冲击越大,弹性元件就越硬,负重轮行程就相对越小,这样就能大幅提高坦克的通过性;在平坦路面上车体受到的冲击越小,弹性元件就越软,负重轮行程就相对越大,这样就能大幅提高乘员舒适性。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4)

▲常见的筒式油气悬挂装置,液气悬挂不会占用车底空间,能够有效地降低Srtv 103的整车高度,提高车辆的结构紧凑性

该悬挂的液气弹簧一般由贮能器、减震阀和动力缸组成,贮能器内部储存有液油和惰性气体,液油进出贮能器后气体压力也会随之变化,从而达到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减震阀通过各种管道和动力缸连接在一起,动力缸能将外力转换为气体的能量,反过来也能用这部分能量对外做功。液气悬挂具备一定的地形适应能力,减震性和在不同地形下的通过性都极佳,此外根据不同的地形履带的松弛程度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在附着力较差的地形上时履带相较于标准更加松,在附着能力好且滚动阻力较大的路面上时履带则应该更紧,这样一来就能减少功率的损失量。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5)

▲Strv 103坦克每次开完炮后车体都会晃动,由于没有常规的伺服系统修正,所以只能依靠液气悬挂来增加稳定性从而提高射速和机动

可调式液气悬挂还能改变坦克的底盘高度(即车体向上和向下,调整范围在0到37毫米之间)、纵向倾角(车体前后俯仰)和侧向倾角(车体左右倾斜),这些调整能大幅提高Strv 103坦克在不同地形的作战环境下对技术的需求,比如降低底盘高度就能减少中弹面积,改变车体的侧向倾角能够提高坦克在不同地形下的通过性。但是任何东西有好有坏,液气悬挂也不例外,首先就是其对使用温度的要求较高,特别的矫情,此外该装置对密封性要求极高,这就对工业实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同时成本也会大幅提升而且结构会更加复杂,可靠性和寿命也会随之下降,但是就提升坦克技术性和使用性能方面来说,液气悬挂无疑还是当今最好的选择。

无炮塔的设计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6)

▲乘员正在利用可调式液气悬挂来实现Strv 103坦克火炮的俯仰

Strv 103B整体非常的紧凑,采用的是无炮塔的设计,在车体上侧装甲处直接刚性安装有一门105毫米线膛炮,该炮采用液气式反后座装置(后座行程350毫米左右),由于该坦克并没有安装常规坦克炮的方向机和高低机,所以火炮的俯仰由液气悬挂完成,左右射界则通过车体转向来调节。当火炮需要俯角时驾驶员控制握把向下,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相对应的电信号,这个信号经由伺服放大器放大后作用于液压泵,液压泵将前负重轮中的液压油从液压缸抽取到后侧负重轮的液压缸从而改变负重轮的位置,火炮就随着车体一起运动产生俯角,当火炮需要仰角时则正好相反,该坦克高低射界为-10度到 12度,俯仰速度为5度每秒。此外还有一个液压伺服装置,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底盘高度和履带的松弛程度。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7)

▲乘员正在利用车体转向来调整Strv 103坦克火炮的左右射界

当火炮需要左右射界时,驾驶员控制车体左右转动从而调整火炮的射界,这个过程中可调式液气悬挂可以将履带的接地长度变小,这样一来车体就能快速完成转向和射界的调整了。这里还得提到一个高科技装置,这就是静液无级转向机构,该装置拥有无级变化的转向半径和转向速度,坦克的转向过程更加平稳和精确,这对于Strv 103这样的无炮塔坦克来说除了提高机动性外,还能提高火炮瞄准的精准度和稳定性。不过这种设计使得Strv 103坦克在动力系统和悬挂行走系统被击毁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瞄准,大大的限制了火力的发挥。而且特殊的瞄准过程让该车基本告别了行进间射击和短停射击,只能利用地形事先部署在预设阵地从而阻击苏联坦克。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8)

▲弹药架沿着火炮轴线为中心布置在尾部两侧,可以看到62倍长径比的105毫米线膛炮几乎贯穿了整个车体,下图是正在从尾部舱门补充弹药的坦克乘员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9)

其装备的62倍口径比L74式105毫米线膛炮堪称所有的L7坦克炮中长径比最大的,可发射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和烟幕弹,在发射脱壳穿甲弹时炮口初速高达1463米每秒,榴弹的炮口初速为730米每秒,最大射程高达5000米。炮身中段安装有圆筒形的抽烟装置,炮尾安装有两个带曲柄的立楔式炮闩。火炮被安装在车体中轴线上,有很长一部分是在车体内部的,由于采用了液压式的自动装弹机,所以该车也是最早实现3人车组的主战坦克之一,而且火炮是固定在车体上面的,所以Strv 103坦克的自动装弹机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火炮炮尾相对于装弹机构并没有移动,射击完毕后不需要固定在某个俯仰角度上便能直接完成装填。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0)

▲射击完成后抛弹机利用后坐力将金属弹壳从尾部抛出,由于没有专职装填手再加上车体内部空间较为狭小,所以自动装弹机一旦出问题,将会大大影响Strv 103坦克的作战能力,好在该车的自动装弹机可靠性极高

驾驶战斗舱后部就是弹药舱,10个弹药架,每个弹药架能够容纳5发弹药,车体后部装甲上有2个用于补充弹药的舱门,整个弹药补充工作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火炮装填时固定弹药的装置松开,弹药依靠重力落到下面的托弹器上,然后送弹杆将其推到中间的装弹机上,装弹机将弹药提到炮尾然后推进去完成装填,火炮完成发射后抛壳机依靠后坐力将弹壳从尾部的抛壳口抛出,整个装弹机结构非常的简单,所以可靠性较高,射速高达15发每分钟。当时苏联和德国就使用自动装弹机一直都比较谨慎,而瑞典人却非常大胆的采用了自动装弹机,事实证明这在当时还算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1)

▲Strv 103坦克驾驶员兼任炮手的位置,观瞄装置原本是双目的,当换装激光测距仪后一个瞄准镜就被腾了出来用来安装激光测距装置

在火控方面Strv 103坦克为第二代的扰动式火控,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优秀的火控系统了,该火控由观瞄设备、数字式计算机、传感器系统等组成,早期的Strv 103坦克使用的还是比较老式的测距机器,后来更换为了更加先进的激光测距仪,炮手使用的观瞄设备包括昼用单目瞄准镜、单目夜视瞄准仪(为第一代微光夜视仪)以及一个激光测距装置,激光测距接收器和夜视通道是组合在一起的,坦克从目标跟踪到弹药发射只需要6秒。除了反应时间外,该火控的命中精度也十分高。此外坦克的辅助武器为3挺7.62毫米机枪,其中两挺可遥控的布置在车体左侧,另外一挺高射机枪被部署在车长指挥塔左侧。

独特的复合动力装置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2)

▲可以看到坦克后部有一个向后座椅,这是机电员的位置,除了观察战场环境外该成员还得负责坦克的后退驾驶,在逃命的时候坦克的火炮和正面装甲始终是面向敌方的,这样就能大幅提高战车的生存能力,下图则是该坦克后退脱离战场的画面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3)

瑞典地处北寒带,国土地形较为复杂,森林、河流、沼泽、深雪、薄冰等众多,所以Strv 103坦克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重视特殊地形下战术机动性,除了上文提到的可调液气悬挂外,无炮塔和较为紧凑的设整体计也使得其战斗全重较轻,此外Strv 103也创造性的采用了复合动力装置,就是分别安装一台K-60型对置活塞燃压式柴油机和一台波音533型燃气轮机,两台发动机共用一个变速箱。其实这也是针对瑞典特殊气候环境而决定的,在低温的情况下柴油机启动难度大,而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燃气轮机经济性较差,而这种复合动力正好能够做到优劣互补,其中一台发动机损坏后坦克依然具备行动能力,正常机动时一般只有柴油机工作,当撤退或者逃命的时候两台发动机一起工作。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4)

▲由于瑞典河流和沼泽众多,所以该坦克必须具备一定的涉水能力,在安装浮渡围帐后可利用履带划水前进,最大水面行进速度为6公里每小时

两台发动机能够提供约730匹马力的动力,由于两台不同的发动机使得该车的传动装置和散热系统比较复杂。为了使两台不同的发动机获得相近的输出特性,自动变速箱还连接有一具液力变矩器。两台发动机的动力传入行星变速箱后统一输出,经过一组离合和制动装置后输入到两侧的主动轮上,该坦克公路最大行进速度为50公里每小时,最大行程为390公里,在两对负重轮支撑的情况下转向一周仅需要2到4秒。此外车长和驾驶员都拥有一套相互独立的操作系统,两个人都可以驾驶坦克或者是调整炮口瞄准目标。

靠外形和中弹面积的防护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5)

▲Strv 103坦克的装甲分布图,该车整体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不过坦克并没有安装三防装置,只是简单的将车体密封起来,在核战争的环境下作战能力相对较差

该车的防护能力并不靠装甲厚度,由于无炮塔再加上紧凑的车体设计,所以该坦克正面投影面积极小,车体仅1.9米高,然后配合可降低底盘高度的可调液气悬挂能够大幅减小中弹面积,此外机枪、观瞄装置仪器等均有装甲保护。车体正面装甲倾角可达60度以上(水平方向),配合遍布在上面的横向筋能大幅增加跳弹的几率,后期的Strv 103坦克在前侧还安装有栅栏后还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而且动力前置的结构也能够大幅提高车体被击穿后成员的生存能力,最后在车长舱门左右两侧各安装有4具烟雾发射装置。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6)

▲正趴在预设阵地后面的Strv 103坦克,该坦克只露出个火炮和观瞄装置就行,这就是该车最基本的作战样式,因为用常规打法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根本无效,下图是用105毫米钨芯穿甲弹射击Strv 103坦克时发生的跳弹现象

s级无炮塔坦克(瑞典S型主战坦克)(17)

《孙子兵法》中说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永远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款战术和国情都和瑞典紧密结合的坦克放在其他国家可能算不上一款优秀的武器,但是就瑞典来说该坦克无疑是成功的,在预设好伏击阵地的情况下,用一种全防守的姿态依靠强大的火力应对敌方的装甲冲击,这就是Strv 103主战坦克。进入新世纪以后Strv 103C主战坦克越来越不能满足瑞典陆军的需求,在UDES-19铰链式主战坦克下马和新坦克巨大的研制成本下瑞典军方还是做出了妥协,从德国方面引进了豹二坦克并最终发展出了Strv 122坦克,Strv 103也就逐渐的退出了瑞典陆军现役。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