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有变,你可以任意处置太北,到22号又给我母亲在这信上又重复了一遍,说我再说一遍,如果时局有变,你可以任意处置太北。”
这是烈士左权将军在牺牲前十天,即1942年5月15日写给妻子刘志兰家书里的一段话,这里的“太北”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女儿左太北。
这里的“任意处置”是指:送给老百姓抚养或者舍弃其生命。
在这之前不久,左权却在另一封信里写满了对女儿的爱,初为人父的他在给妻子的信里写说:
“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很冷了,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显然,左权让妻子“任意处置太北”并非由于不爱,而是有苦衷。实际上,左权之所以忍痛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当时时局有了很大的变动:随着日本侵略军加大对革命根据地的打击,根据地的形势已到了极其危急的时刻。
这句“任意处置太北”左权在信里重复了一遍,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怕妻子和他一样下不了决心。的确,谁能下得了决心抛下自己的亲生女儿呢?
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革命为抗日抛下亲骨肉,却是常有的事。
左权与女儿左太北
就在左权就女儿的“处置”交代完妻子后十天,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指挥部,左权将军为了掩护彭德怀和大部队撤退,在山西辽县十字岭突围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这一年,他无比牵挂却又在最后的信件里让妻子“任意处置”的女儿左太北年仅两岁。
当父亲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时,左太北正在延安保育院,当时尚年幼的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母亲来看她时经常抱着她哭。
刘志兰没有和年仅两岁的女儿讲述她父亲已死的事,即便讲了她也不会懂。锥心的痛苦中,刘志兰做出了终生不再嫁的决定。
可当时的刘志兰多年轻啊,被称作“延安三美”之一的她才刚刚25岁,这个年纪正是如花似玉时,她愿意终生不再嫁,可组织和旁人又怎会忍心呢?何况,小太北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家。
在组织的再三工作下,刘志兰同意了再婚,只是,这再婚对象,她选的是左权在世时的秘书陈守中。
自此后,将小太北视若己出的陈守中便一直和刘志兰一起照顾小太北。
保育院期间的左太北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即便有了完整的家庭,左太北也并未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刘志兰与陈守中婚后,她也一直住在原来的延安保育院。只在一些特殊节假日时,刘志兰夫妇才会前来看望她。
经常来看望左太北的人里,还有彭德怀夫妇、朱德夫妇和刘伯承夫妇等,他们一直对小太北的成长格外留意。
作为左权的老战友、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左权死后把对左权的全部感情,都给了左太北。
每次从前线回到延安,彭德怀都会带着妻子亲自将左太北接到自己窑洞。那段时日也是左太北最欢喜的,彭德怀不仅给她讲故事,还会把她搂到马背上带她去延安河畔和宝塔山“兜风”。
左权(右二)与彭德怀等
小小的左太北感觉到彭德怀夫妇对她的感情格外深,所以她也敢在他们面前撒娇甚至耍赖。有一次,彭德怀带她逛集市时,她看中了一本小人书,小人书实际是讲妇女新法接生的,根本不适合孩子看,可被小孩画面吸引的左太北却死活要把这本书买下来。
最初,她还只是嘴上不停地念叨要买,后来,见他们还是不给买,她就干脆蹲下来哭了。彭德怀见状只好哭笑不得地掏钱给她买了这本接生的小人书。这本小人书,也成了左太北看的第一本书。
但性情本就火爆的彭大将军也并不总全由着小太北,有时,小太北闹得实在太不像话时,他也会“治”她:将她锁在屋里,等她哭闹够了再“放”出来。
有了彭德怀等的特殊照顾,身为烈士子女的左太北自然成长得格外好了。慢慢长大后的左太北越来越像父亲左权了,无论是长相还是脾性,她都和父亲一模一样。
在保育院里,左太北也有了很多好伙伴,其中,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邓小平的长女邓琳等就都是她在保育院的好友。
全国解放后,左太北进入了专门接收前线军人子弟的寄宿制学校北京八一小学。也是在这期间,她对自己已牺牲的父亲左权有了深入的了解。
左太北越是了解父亲,她对父亲的崇敬和思念便也越甚。当她知道父亲小时候因为家穷曾和母亲一起乞讨时,她忍不住流下了泪。当她知道父亲做学问极其用功且曾被毛泽东称赞“两杆子(笔杆子、枪杆子)都硬”时,她心里也暗暗发誓要和父亲一样。
在八一小学求学期间,左太北同母亲一起参加了父亲左权的移灵安葬仪式。
刘志兰与左太北在左权墓前
左太北一直记得,那天是1950年10月21日,10岁的她和母亲刘志兰一起为父亲的灵柩执绋拉灵,那是她记忆中第一次离父亲如此近。当她看到无数百姓眼含热泪地悼念父亲时,她才真正懂得民族英雄的概念。
安葬仪式后,左太北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纪念左权的主题大会,会上她发言说:
“我的爸爸是左权,他是原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爸爸在山西辽县十字岭与日寇激战中壮烈殉国。我爸爸是党的好战士,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爸爸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这句“爸爸永远活在我心里”,并非左太北为发言而想出来的词,这是她发自内心的呐喊。
此后余生里,她处处以父亲为榜样,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她都努力去做那个能帮助别人的人。她也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最好的军校,她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出色的军人。
可以说,左太北是在参加完父亲移葬仪式后瞬间长大的,她在父亲葬礼上,让父亲“活”了过来。
12岁那年,左太北作为八一小学代表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当问明她就是左权女儿时,毛泽东立即收敛了笑容,她发现,他的眉宇之间显露出了哀伤。望着这个和左权极其相似的孩子,毛泽东感慨万千,那天,他不仅和她合了影,还关切地问了她很多关于她生活的问题。
知道左太北现在各方面都不错后,毛泽东心里才稍宽慰了些。
毛泽东与左太北
左太北上著名的北师大女附中时,刘志兰因工作被调到了外地。此时的刘志兰内心十分纠结:如果带着女儿去外地,她会失去这好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如果不带,谁又能替自己照顾她呢?
思来想去后,刘志兰想到了彭德怀。她决定将女儿托付给彭德怀照顾,临行前,她说:“我已经给她报了寄宿,只周末的时候才让您照顾。”
彭德怀听了当即站起来道:“读什么寄宿,就住在家里就行了,我家离她学校也近,正好还可以和我侄女彭钢做个伴。”
左太北就这样住到了彭德怀家里,因为他家房间不够,为了安顿她,他们还让彭钢住到了书房隔出的卧室,而让她睡到了彭钢的房间。
寄住彭德怀家的日子里,彭德怀对这个战友女儿极其关心。有一次,左太北早上因时间不够没来得及把早餐吃完,他甚至为此责骂了妻子一顿。
也是从那以后,左太北便再也不敢饿着肚子去上学了。
住在彭德怀家期间,一次和彭德怀在中南海散步时,她听到了父亲牺牲时的真相。彭德怀告诉她:她的父亲本可以不死。他说:
“作为一个老军人,你爸爸肯定知道在日军第一颗炮弹之后,紧接着会有第二颗炮弹飞来, 躲避一下还是来得及的。但当时十字岭上集结着大批的人员和马匹, 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隐蔽。 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啊!”
知道真相后,左太北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也更深了。
左权一家
身为烈士左权之女,又有彭德怀等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照顾,左太北自然成长得比一般孩子更好。长大后的左太北成绩优异且人际关系极好,中学毕业后,她报考了“哈军工”。
“哈军工”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它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军校。既是最好,它的录取分数线自然也很高。不过,报考这所学校的左太北,她最终的成绩要考取这个学校却是绰绰有余。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万事俱备后,她竟然没通过“哈军工”的政审。
原来,在填报家庭关系一栏时,左太北为了不隐瞒任何,把自己后来做了国民党军官的二伯也写上了。就因为这一笔,她在政审时被刷下来了。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左太北远没想到的,眼看着自己将无法实现“和父亲一样成为优秀军人”的理想,她心里有万般不甘。
求学期的左太北
因为不肯接受事实,左太北找到了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
见到陈赓后,左太北便自我介绍道:“我是左太北。”陈赓看了看眼前这个似乎有些眼熟的小姑娘满是疑惑,左太北见状忙补充道:“我是左权的女儿。”
听到这话后,陈赓立马激动起来了,他立马拉着太北亲切地道:“我和你父亲左权可是战友啊,在黄埔时候我们就很要好,一转眼你就长这么大了。”
了解到左太北竟没能通过“哈军工”政审后,陈赓诧异地道:“烈士左权的女儿怎么可能通不过政审,你放心,你会被录取的。”
临开学时,左太北果然收到了“哈军工”的录取通知书。
右一为左太北
行到此,左太北的人生可以说完全走上了正轨。可美中不足的是,因为一直在集体环境生活的缘故,她到25岁时竟还没有男朋友。这可急坏了众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这可是左权的女儿,她的个人问题不落实,可不就是“烈士子女未安顿好”么。
好在,就在左太北25岁那年的一天,哈军工一位校友的姐妹听到相关后,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
左太北赶到约定地点一看,对方长得高高大大且面容清秀,关键,当天他还穿着一身军装。紧张地看向男方时,左太北竟意外发现他的军裤上有两块大补丁,这个发现不禁让她两眼一热,她想起:彭德怀伯伯等讲述的父亲也曾穿过打补丁的军装。
因着这两个补丁,左太北对这个高大男子有了莫名的好感。之后不久,她便和这个男子恋爱了。这个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她后来的丈夫:比她大3岁的沙志强。
沙志强自幼在农村长大,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父亲和左权一样是一位老革命家。
两人相恋后,沙志强告诉左太北:她的父亲左权是自己的偶像。那一刻,左太北更加确信自己找对了人。不久,两人便订婚了。
自哈军工毕业后,左太北被分配到了北京一个军工科研单位工作,但未婚夫沙志强被分到了外地,此间,两人每年只能在探亲假时见一次,平时只能书信往来。
但两地分居并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分开的那段日子里,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因为,在鸿雁传书中,他们都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
分居期间,从未做过家务的左太北每年都坚持给沙志强织一件毛衣。可因为不会算针数,她每次好容易织好的毛衣,沙志强竟都穿不上。
有一次,左太北终于织出了一件能穿的毛背心,沙志强穿上后竟高兴得睡觉也舍不得脱。
可感情好的两人也并未顺利进入婚姻,原来,就在两人筹备婚礼时,因“文革”的缘故,左太北被下放到军恳农场去放鸭 子,一干就是几年,直到 32 岁时,她才终于和相恋多年的沙志强一起调到了石家庄一个军工企业工作。
此间,两人一人带着一只箱子,组成了自己的小家。
婚后,两人生下来了第一个女儿,为了纪念父亲,左太北和沙志强将这个孩子取名为了左湘。不久,她又生下了一个儿子。
后来,左太北夫妇都被调回了北京。可因为住房困难,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彭德怀夫妇见状便将他们自己的一套房子让给他们住了。自此,他们才总算有了自己真正的小家。
1982年,年42岁的左太北收到了母亲寄来的特殊文物,里头有11 封40多年前父亲左权写给母女的亲笔信。
随文物一同被寄来的,还有母亲写给她的亲笔信,信里,刘志兰写道:
“你爸爸给我的11封信,充满了和我们分别21个月里的想念之情,饱含着深厚的爱,和将来团聚的渴望,更主要的是讲了他的战斗生活。如果说留遗产的话,这就是我留给你的最宝贵的遗产。”
在信的末尾,刘志兰还饱含深情地写道:
“对你父亲的思念让我流泪了 ......你父亲这样一位好同志的殉国,不仅是对我们家庭的、也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总之,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宝贵的。”
左太北与母亲刘志兰
拿到文物的当天,左太北就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些尘封几十年的信件。也是在看完这些信件后,左太北才知道父亲有多爱自己。
在这些信件中,最让左太北揪心的无疑是父亲在信里“处置自己”的部分。她无数次地默念着父亲关于“处置”的那段话:
“......我虽极爱太北,但万一逆流不幸到来,你可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要顾及我。一切以不影响你的工作和革命事业为原则......”
每念一次,左太北的心便像被刀扎一次,在极度的悲痛里,她也彻底地懂了父亲,她后来说:
“父亲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亲骨肉,这决不说明父亲无情,而是共产党人个人情感服从革命事业的具体体现。父亲作为高级将领,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战场捐躯就是明证。”
到此时,左权的形象便完完整整地在左太北的眼前立了起来。拿到信后,从小在父亲余荫下成长的左太北决心继承其遗志:决心前往太行山革命老区帮助那里的人民群众做实事。
后来,名字取意“太行山北”的“太北”果然来到了父亲生前抛洒过热血的太行山以北。
左权牺牲后日本人所摄
在这里,左太北和丈夫一起为改善老区贫困做各种工作,他们甚至经常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当地困苦的人民群众。
也因为经常周济人民群众的缘故,她和丈夫工作几十年竟没有存下任何积蓄。政府号召买公房时,两口子折算工龄后的房价虽然很低,但他们也依然买不起房,最后还是借钱后才在北京三里河一幢高楼的14层买下了一个小房子。
拥有自己的小房子后,左太北和沙志强的生活更加艰苦朴素了。他们甚至一度把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
一位曾亲自采访左太北的记者曾在文里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他说:
“他们(左太北和丈夫)的家具用了 20 多年,沙发弹簧失灵,人坐下去就起不来,餐桌餐椅十分破旧,两人仅有一个旧五斗橱,一个旧书架,沙志强的衣服和书没处放,都堆在床上。在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下,有信仰支撑的他们,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
朴素、善良的左太北到太行山根据地后,当地老百姓都纷纷赞叹说:大姐(左太北)不愧是左将军的后人!
也是在太行山期间,左太北开始积极走访父亲左权当年的战友,搜集有关父辈的资料,她后来用这些珍贵资料主编了 《左权将军家书》。
左太北果然对得起“左权后人”四字,她在军工部工作期间,一直勤勤恳恳,为了调研,她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她还参与了多个国防建设项目的调研考察立项等工作。
因为工作极其出色,她还曾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计划司副司长,她终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奉献了一生。
老年左太北
2002年,左太北编辑出版了《左权将军家书》,拿到这本书样书的那天,左太北一次次用手抚摸着书皮迟迟不肯放下。
2019年6月25日,左太北因病去世,享年79岁。
这位生前没向党和人民提过任何要求的英烈后代,死后的葬礼极其隆重,三任共和国总理为她进献了花圈。
回头看,朱德曾评价左权的那句话,似乎也间接赞颂了左太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