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幸拜读过清贺云鸿修纂的《大荔县志》,开篇细读,展览图考,一定会被其中一幅形似龟的《大荔县城图》所吸引,偌大的同州古城浓缩在眼前,犹如一只灵动的神龟正在向洛河方向游动。古人为何要把城垣修成神秘龟形?这有着久远的历史和神秘的传说。

大荔是中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距今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大荔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梁家坡遗址、同堤和埝头遗址以及商代早期的赵家和白村文化遗址,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历史。自春秋以来,大荔便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荔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所筑的冯翊古城,此时左冯翊、临晋县治所同设一城。晋武帝末年(290),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县城一直延续着方方正正的规整形制,无论郡、州、县制的多番变换。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大荔龟形县城图解读)(1)

大荔东临黄河,据有蒲关(蒲津渡)要冲,处在守卫京畿长安的险要位置,故有“三辅重镇”之称,东汉以后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王朝争夺,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侵蚀,城垣屡遭毁坏,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以及西魏大统元年(535)3次修筑,共历时26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宋都曾对其进行修葺。直至遭遇到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方形城郭毁于一旦。后来为防御外族南侵,全国各府、州、县城均按等级地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大荔便削掉县城北部(今东长城村南)余地,缩小城郭规模九里三,建成了精巧别致的龟形城垣。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大荔龟形县城图解读)(2)

修筑成的大荔龟形县城为夯土城垣,全围包砖,墙外筑护城河,深、宽一丈有余,6座城门均设置吊桥。城垣周长4788米,高12.28米,基宽9.8米,顶宽6.3米。城墙之上,设炮台48座,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12座,筑墙垛(女儿墙)3160个,有上城的马坡道6条。6座城门象征神龟的肢体,其中南门为龟头,城楼上面南有两个圆洞是龟的两只眼睛;北门是龟尾,城楼上面北有一个圆洞是龟肛门,城外的文殊宝塔是龟尾巴;东南门(大安门)是左前爪,由于龟爪弯曲,所以修了两个门洞,中间有个小瓮城,角楼为魁星楼;西南门(普济门)是右前爪,也是两个门洞,一个瓮城;左后爪伸出去是东北门(长宁门),两个门洞,一个瓮城;右后爪蜷缩回来是西门(永安门),爪尖伸向正西方,两个门洞端东端西,一个瓮城,角楼为文昌阁。由于后爪蜷缩,所以城墙西北角弯了回来。城墙之内,呈曲线网状布局。以今天的同州广场所在地为龟壳顶点,地势中间高而四周渐低,一条条大街小巷、一座座庙宇祠堂、一户户深庭大院似通非通,似连非连,建筑布局遵从八卦玄武的方位,曲折玄妙,恰似龟背网纹状,更显神龟活灵活现之势。清代中晚期各地民众起义不断,为防止起义军入城,先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三年(1911)和1921年、1927年、1930年对城垣作过修补。1948年,国民党政府大量征集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墙,疏通加深拓宽外壕,这是史载对城垣的最后一次修葺。1949年后,城垣防御守护的功能顿失,成为群众修建庄基的土源,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被夷为平地。现今,城墙残迹尚留少许,但龟形的县城轮廓已荡然无存。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大荔龟形县城图解读)(3)

龟城来历有着神秘的传说。远古时期,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同州(今大荔),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整个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古三门湖)。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看到崇山峻岭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一时一筹莫展。后来,在伏羲的帮助下,首先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又有神龟从洛河中爬出,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凿龙门,推华山导河,让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八百里秦川沧海变桑田。神龟乘风驾雾游历四方,见大荔地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遂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就此落户安家。先民以为天意,据此有了仿神龟之形建造县城之举。先民从龟具有的中庸平和、坚忍顽强、智慧长寿、避难消灾等习性中得到启示和灵感,在龟身上寄托了人神共治洪水,希冀神龟之力,保佑风调雨顺、物阜民安、城垣坚如磐石,永世长存。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大荔龟形县城图解读)(4)

据明、清以及以后20多部大荔史书记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至明嘉靖年间(龟形县城修筑前)的1300多年里,洛河流域共暴发大洪水5次,其中两次造成大荔县城垣坍塌进水;在其后的450多年里,洛河流域暴发大洪水17次,洪水一度涨到城南崖下,但县城(区)却安然无恙,由此也便增添了大荔城是龟形,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卧在三水之间,随着洪水的涨落而浮沉的新传说。朝代更迭变换,而神龟蛰伏依然,保佑大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大荔龟形县城图解读)(5)

现在,古旧的大荔城墙虽已荡然无存,古城经历了旧城改造、西扩北进,一座新城替代了昔日老百姓称之为“清朝的房,民国的街”的老县城。近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加快城镇建设,全域统筹,融合创新,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标建筑不断刷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西高铁穿境而过;洛滨大道、商贸大街、沙苑大道四通八达,文殊广场、东府广场、黄河广场、同州湖景区城景相融,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正在形成……

神龟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来源:大荔县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