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很了不起,他是一位铮铮铁骨的汉子,很有骨气,让人敬佩。刘禹锡写过一首著名的《竹枝词》,写得很美,读完之后让人心生向往。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竹枝词哪个版本最正确(刘禹锡铮铮铁骨)(1)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青翠的杨柳,清澈的江水平静地躺在那里。在这幽静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从江上传来的歌声,正是自己心上人的声音。他一边唱歌,一边将船停靠在江边,他应该对少女有意思吧。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本诗叙述了男女的爱情,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少女在杨柳青青的春日里,听到了心上人的声音,内心产生了缠绵的情感。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刘禹锡竹枝词哪个版本最正确(刘禹锡铮铮铁骨)(2)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刘禹锡竹枝词哪个版本最正确(刘禹锡铮铮铁骨)(3)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竹枝词哪个版本最正确(刘禹锡铮铮铁骨)(4)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