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我们来看一看康德的这四组“二律背反”: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1)

第一组二律背反

正命题:

反命题:

正命题的证明:假如世界的时间是无限的,没有开端的,那么在每一个时刻之前都存在有无限的时间已经流逝了。既然是无限,那又怎么能已经达到当前的某一个时刻呢?因而一个无限的流逝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一个开端。

同样,人们对于空间整体的把握是由部分的整体综合而成的,那么对于一个无限的空间的各个部分的相续序列的综合,就必然是在无限的时间中进行的。但是之前已经证明过无限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因而无限的空间广延也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有一个开端的。

反命题的证明:假若世界是有开端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也就是说在世界的开端之前,宇宙还不存在。这也就等于在开端之前,时间是空的。而在空的绝对时间中是不可能产生变化,形成万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时间是无限的。

若世界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代表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空的空间,而世界与这个空的空间边界会造成了对象与无对象的重合,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再加上无对象,或者说空的空间对于世界的限制,就是无的限制,也就是没有限制,因而世界在广延上来说是无限的。

注:这种证明说明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有限的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空间是无限的与有限的这两个命题也同样可以证明都是正确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怎么想怎么不对。然而真相却只有一个,不能认知这个真相, 那只能是工具用错了。

《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有形有象有名,即是有限,有值;“无”,无形无象无名,即是无限,无值。空间也好,时间也好,它们既然可以被测量,有值,那么就说明是有一个开端的,并非无限。

如果时间无限,人就不可能落于一个具体的时刻;如果空间无限,人就不可能落于一个具体的空间。因为具体,即意味着有限,而有限是不可能构成无限的。无限,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具体事物的“有”,不可能存在于无限之中,二者并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的交融。

那么有限世界的外围是什么呢?那就不是我们用“有”的思维能认知的了。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2)

第二组二律背反

正命题:

反命题:

正命题的证明:正题说事物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组成,但是最小单位,也仍然还是事物。只要是事物,就有上下左右,就仍然可以继续再分下去。

反命题的证明:反题认为一切事物都可分至于无限小,但无限小是不会有一个确定值的,所以再多的无限小也不可能构成具体事物。

注:在《庄子》中,其实也有这样的命题,叫作“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个一尺长的东西,每天截一半下来,一万世都截不完。

那么我也提一个问题:一根一米长的树枝,它2/3处的那个点,存在吗?我们都知道,它在距离顶端0.66666...米的地方。但只要我们把它指出来,它也就成为固定的一个点。那么这个固定下来的点与顶端之间,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值,而不能是0.66666...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不固定值。

所以,假如组成万物的单位为无限小,那么它就不会落实成为一个确定下来的事物,也就意味着,无限在现实有限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理论上的无限,都会因为有限世界的“有限”而最终变成有限。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3)

第三组二律背反

正命题:

反命题:

正命题的证明: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有果必有因,这样就可以向前推至于无穷。任何一个原因,都能在前面找到它发生的原因。那么这样的一个原因序列就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

康德认为:若自然规律是绝对普遍的,那么就必然要存在一个先天规定的原因,否则自然规律本身甚至是不可能产生的。因而必须存在一种绝对自发的先行原因,也即先验的自由原因作为第一原因,这样的原因序列才是完备的。

反命题的证明:假如宇宙中存在自由意志,那么就有一个超越于因果性的自由因,这个自由因产生于“无”,也就是没有任何原因的。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想象这个自由因的存在,因为按照理性的分析,任何事物的发生必然有它的原因。

注:这里所讲述的“自由意志”,恰好与《道德经》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一个道理。天下万物,我们总是能在结果中找出它的因由,但推着推着这个序列就断了,变成我们无法理解的“无中生有”了。

在“有”的世界中适用的法则,并不适用于“无”的世界。“无”,无时间,无空间,无形无象,老子形容为“希”、“微”、“夷”,故而“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顺着线索一直追索上去,就会追索到一个“不可名”的东西上了。

换一种方式可能容易理解一些:我们扔出一块石头,运用物理定律可以计算出它的轨迹和落点;但是扔出一只蝴蝶,就没有办法用物理定律去计算了。因为它同时遵循着两个世界的规则,而另外那个世界的规则,对我们来说是暂时不可知的。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4)

第四组二律背反

正命题:

反命题:

正命题的证明:假如没有一个必然的存在,那么所有的事物都是依赖于其他的事物而存在的,正如“因缘和合”,偶然而成。那么这个过程也就永无止境,就像“轮回”一般。但即使是无限的轮回,那么陷于轮回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除非它们一直就在那儿,不增不减,也就是必然存在。

反命题的证明:我们这个世界由偶然的东西所构成,假如有这个必然的存在物,那么它就不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必然的,二者的规则互不通用,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如果它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之外,是造生世界的起源,那么从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在往前推,是无论如何也推不到这个必然存在物身上的。因为只有偶然的存在,才能去归本溯源,而必然存在物,是没有办法进行这个过程的。

注:这一组二律背反,其实和第三组是一个性质,表现为层面跃迁的不适应性。打个比方,鸡蛋孵出小鸡,而小鸡的成长原理,与鸡蛋的孵化原理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都不知道有鸡蛋,只从成品鸡去追本溯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追溯到鸡蛋身上的。

所以《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对于“道”是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老子只说了一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也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因为那已经不是我们的思维所能及的了。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5)

为什么会出现康德的“二律背反”,这种看似荒唐却又事实存在的情况?康德认为我们人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一些先天概念,人正是基于这些先天概念,才得以认知这个世界的。但是当人试图用理性去思考这些先天概念时,就会得到矛盾的结果。比如:

“空间”的冲突:没有形状的概念,人类就无法认识物质;可是有了形状的概念,物质就可以无限再分,人类永远无法知道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有了空间的概念,物质就有了边界,可是有了边界,边界之外必然又存在空间,人类永远也无法知道世界的边界在哪里。

“逻辑”的冲突:人类没有逻辑的概念,就无法认识世界的规律;可是有了逻辑的概念,事件可以无限上溯原因,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超越因果的最终的规律是什么。

“时间”的冲突:有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可是时间可以无限追溯,人类无法理解时间的起点这一概念,人类也永远无法理解世界的起源。同样人类也无法理解时间的终点这一概念,人类也永远无法理解世界的结束。

而在我看来,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因:

1、我们被赋予的先天概念是片面的,它并不是这个完整世界的基础。《道德经》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想要彻底认知一个事物,最重要是知道它的由来,弄清楚它赖以形成和存在的根基。找不到这个根基,也就谈不上去认知这个事物。

然而空间也好,时间也好,逻辑也好,它们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是造生这世界的根源。而以这一部分为立足点而去认知整体,正如坐井观天一般,恰恰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我们的理性,是存在先天局限的。试图越过这个局限用理性去认知和分析,就会得出完全矛盾的结果。事实上等于什么也没有分析出来,是完全失败的表现。

为什么说理性存在先天局限的呢?打个比方,如果说存在一块绝对的自由之地,那么这自由之地本身,就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因此,理性本身就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否定,决定了它非无限,故而无法用以去理解“无限”的东西。它就相当于是这块“有限”之地中看似无所不能的自由,然而对于“有限”之外的东西,它是认知不了的,而且它也不知道自己认知不了,如同井底之蛙。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知不知,尚;不知不知,病”。人类的病就在于,存在太多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因为被自己限制住了。什么时候能够突破“我”的局限,做到“吾丧我”的地步,才有可能从理性的局限中跳脱出来。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触摸到这方世界的端倪。

康德道德的三条原则(站在道德经的体系上)(6)

这两种原因,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个来看,就是我们在用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东西去认知造物主本身。就像我们在用数学这个工具来论证数学起源一样,就像程序运用计算机来解析程序员一样。

生之,又生之,“道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每一生之,就会降低一个层面。所以无生有,运用“有”的基本规律,解析不了“无”。所以人造计算机,运用计算机世界的规则,解析不了人。

因此计算机没法修理自己,因为它站在自己的层面,就没法弄清自己赖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只要它试图接近这个基础,就会面临崩溃;一旦超脱出这个基础本身,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又或者,会向“上一层次”转化?《道德经》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能正是“有”超脱出了“有”本身,而转化到了自己的上一层次吧。

人,其实也没有办法修理自己。不论药物也好,人造器官也好,真正让它们发挥作用的,还是人体自身。如果人体没有免疫系统,那么任何药物都发挥不了作用;如果人体不是天然成型,那么再精细的人造器官,也不可能拼凑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生命的真正奥秘,对于这个世界的真正本质,其实我们一无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