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时代,电视、电脑、快手、抖音等媒体如异军突起走进我们的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享受着新时代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大餐。然而,在物质也不太丰富的七、八十年代年代戏曲演出成了农村群众关注和欢迎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主流。

你当年做过哪些不堪回首的事儿(那些年你经历过这些事吗)(1)

每当某个剧团将在某地演出时,总是提前在张贴“招子”(类似于大字报形式的广告)。“招子”的内容包括演出时间、地点、剧种和主要演出人员等信息,一张彩色的纸质广告以苍劲有力的毛笔书写形式贴在乡村重要位置或者显眼处,总能引来人民的关注和热论。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匮乏的。人们在处理生活琐事矛盾时,通常借鉴某个戏曲里的情节来劝说或者教导,例如对子女不孝、懒汉、偷窃等不法行为进行训诫。

农村舞台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上个世纪不论是村子的舞台还是礼堂都曾作为批斗、开大会斗争的阵地。一段荒唐的时光后,群众对文化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村干部们披着黑棉袄,指挥社员打扫舞台场地卫生,检查电源线路。一切筹备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中。附近村子的小商小贩也在各自认为好的地段砌砖舍火,或是炸或是蒸提前做好准备。那时候农村娃娃对醪糟汤情有独钟。卖瓜子、米花糖、甜杆杆(类似于甘蔗,我无法用文字描述这个东东)杂七杂八的在开戏前都会来到台下兜售。

你当年做过哪些不堪回首的事儿(那些年你经历过这些事吗)(2)

蒲剧表演艺术家 闫逢春

舞台成为村子最热闹的地方,放学途中尽管戏班子还没来,一群学生背着书包凑着热闹忘记吃饭而迟到的不乏其人。也就是一两天的功夫,舞台中央一条红色带着一圈黄色修饰的大条幅刮了起来上书:永济县红光蒲剧团。舞台上的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陌生人就是演职人员。

一阵乐器敲打吹奏,至今我也分不清是《临猗眉户剧》还是《蒲州梆子》。敲打声响起的那一刻台下黑压压乱嚷嚷的看客悄无声息。演奏声时而慷锵有力时而清脆悦耳,台下人翘首聆听着随着旋律节奏响起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在戏台下追逐嬉闹,楼主领着一帮“皮猴子”早爬上舞台,记在角落边上掀开幕帘往里面好奇的观望,试探着近距离接近装扮演员。一声怒吼管事人高声把小孩子们训斥。我抓起准备好的土块毫不留情的在灯下黑的角落掩护下砸向管事人的脑袋。啪!百步穿杨、一发命中!伙伴们速度的撤。

演奏声越来越慢越来越低。突然从边上闪出一个武生,他身着白衣,脚蹬黑色的“练功鞋”一个后空翻连着一个又一个后空翻到了我的身边。定睛一看,这武生脸画着浅装,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英武,小伙伴被这身手征服!一个个目惊口呆,有一种好想拜师的冲动。

只见武生一个鲤鱼打挺起身,挥舞着拳脚,手里的“朴刀”上下翻飞,劈、砍、刺是那样的潇洒。哇!肯定是“陈真”!和我们挤在一起拉幕“二傻”大喊:霍元甲!哈!哈!

小孩子看戏就是看热闹!就是干些见不得认得坏事。

你当年做过哪些不堪回首的事儿(那些年你经历过这些事吗)(3)

对戏曲最热衷的还是村里的庄稼汉。

包着白手巾的老头,顶着手绢老太太,外被女儿、女婿请来看戏的外村的老丈人和丈母娘人挤人好热闹。

戏曲唱段每到高潮部分,群众的掌声一遍又一遍的响起!真的是掌声雷动!

那时候家里真穷!很多爷辈的都掏不起戏票钱。但是小孩子是免票的。每当小孩子进进出出如无人之境的时候,看到因无钱买票的村里老人,心里真的不是滋味。眼睁睁的看着这些老年人在戏园子门口来回踱步,等待最后结束钱的放票,再看看收票人满嘴的铜臭气,哥们从兜里里拿出弹弓,捡块顺手的石子瞄准大门口的大灯泡又是一个啪!黑灯瞎火趁乱,进去了不少人。心酸的过去,穷字把戏迷害的真不浅。

多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口呆的票子不断地鼓起来,不再为戏票钱发愁。

午时的阳光依然灿烂,台下的看戏人人头攒动眼睛盯着台上目不转睛,那神情是在享受大餐,是在接受传统的熏陶,是在陶醉心灵的洗涤。

台上演员走马换将,你唱罢来我登场热闹非凡。丑角、旦角、小生演技高超在台上尽情发挥,抑扬顿挫得到唱腔,优美的节奏锣、敲鼓打、笛子吹、二胡拉十八般武艺齐登场。台下戏迷踮着脚尖仰着脸面含容,双手置于前端时刻准备以掌声回报台上的精华。

不管是本戏还是选段,宣扬文明新风尚的唱段老百姓都喜欢。

看的戏多,听得多老百姓也能哼唱几句。说起戏曲名家老百姓总是止不住话匣子,滔滔不绝的评论剧种和名家的特点,讨论戏曲的内涵和启发。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精神的财富。

你当年做过哪些不堪回首的事儿(那些年你经历过这些事吗)(4)

蒲剧表演艺术家 王秀兰


编辑 :牛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