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要偷太阳(全文3539字 阅读约10分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两个皇帝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两个皇帝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

两个皇帝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

文/猫要偷太阳

(全文3539字 阅读约10分钟)

其实在中国历代王朝里,当大臣不易,当皇帝更为可怜。

(1)

中国人最爱谈的话题,皇帝就是其中一个。

在所有人眼里,做皇帝是很舒服的,想三宫六院就三宫六院,说把大臣拉下去斩了就拉下去斩了,或者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个字——做皇帝,就是爽。

末了,现今一些三流女作家,也不了解这些情况,下巴一杵。

张爱玲附体,顺便翻几本肤浅的史书,就开始写清宫小说了,不是和四爷风花雪夜就是几阿哥游山玩水。

大众们倒也吃这套,想着皇帝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了,要不然到后面大清怎么会亡了呢?

都是当皇帝的太舒服了呗。

其实在中国历代王朝里,当大臣不易,当皇帝更为可怜。

(2)

你想想:清朝皇帝天刚亮就得爬起来坐在大厅里等着大臣朝谒了,那多辛苦!

大家一定疑感:你又没当过皇帝,你怎么知道?这不扯么?

曾经清朝的一位侍候皇帝的王爷,他说:“老实讲,当年若不是你们把清王朝推翻,我也非要推翻它不可。”

他说,当皇帝,那是真的苦,当皇帝的是人,我们也是人,谁不想玩呢?

晚上想玩,又那么多公事,夜里都要看奏折,不是论几件公事,太监拿公文来是上秤称的,每天有多少斤。

除了雍正那个精力,昼夜以批公文为乐,其他的皇帝都吃不消啊!

据史书记载: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里,亲自批阅每一张奏折,十三年里雍正的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此外每一年当中 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的那一天才会休息。

雍正他“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

雍正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每天要阅看50、60件奏折,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

有一次。雍正批王国栋折,朱砂不小心弄到了奏折上,怕大臣误以为是而担心,在一旁特批道:

“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假如雍正不说是朱砂,大臣奏折打开一看,肯定会被吓一跳。

大臣想的,绝不可能是皇帝莫非在批奏折的时候在吃火锅?

涮鸡肝的时候不小心掉奏折上了,而是,天啊,皇帝批奏折都批吐血了……

当皇帝的每天除了上朝,还要向皇太后请安、听大臣讲经、再加上和宫女们玩玩,晚上还要批奏折,批完了奏折已经深夜了,还没睡多久,三四点钟便又要起床上早朝了。

尤其是年轻的皇帝贪睡,怎么能醒得了呢?

哪有不喜欢睡懒觉的年轻人?

你别看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力行的说,年轻人早起,别信,他们是上了年纪睡不着。

上了年纪都这样。

老太监里有个叫司礼太监的,每天早上三四点钟,便到皇帝寝宫门外大声高喊,奉皇太后命“请圣上起床……”。

中国的伦理,在朝中皇帝最大,回到宫中,见了妈妈要跪下请安的,这是中国的伦理。

太监奉皇太后命,因为在宫中妈妈最大,所以皇太后命,皇帝不能违犯。

小皇帝睡得正甜的时候,司礼太监喊几声,皇帝还不起床的话,大太监就嘴一歪,说:“洗脸小分队,上!”,

于是,小太监就捧着面盆,盛满热水,热手巾便捂在皇帝的脸上……

小皇帝一挣扎,后边小太监一推,便把皇帝扶了起来。

擦脸的擦脸,梳头的梳头,换龙袍的换龙袍,这样七手八脚,便把皇帝推出来了。

小皇帝睡眼惺忪的起来,带着起床气,大臣就开始报一天的坏消息,

大大大大事不好了,河南下冰雹了,

大大大大事不好了,云南干旱了,

大大大大事不好了,英吉利国的大炮开进来了,

大大大大事不好了,三阿哥要谋害皇上,

大大大大事不好了,皇后要谋害皇上

你说烦不烦?

甚至御马场的母马该配种这种芝麻大的小事,大臣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你给奏折请示,谁让你是皇帝?

要是让小孩看到这里,他会立马一脚踢在桌子上:

“不干,不干了!不做皇帝,懒觉都不能睡,那做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3)

皇帝睡觉是一个人睡的,妃子们跟皇帝在一起,到了半夜,太监用被子把妃子一裹,就背走了,。

太监用被子把妃子一裹,然后送进皇帝房间,是雍正后的制度,据说这和雍正的死有关。

这谁考据的我不清楚,不过这专家似乎有些猥琐,谁没事研究别人睡觉?

万一皇帝要跟妃子多亲热一下,那太监便喊了“请圣上保重龙体”,你说煞不煞风景,缺德不缺德!

好比你和你女朋友刚关了门,刚打算亲一下

这时,门口就站着那么一个人,毕恭毕敬,看着表,时刻提醒你,年轻人,要注意身体呀,你说,几次以后,你还对自己女朋友还有非分之想么?

而且皇帝要临幸哪个妃子,还要先在皇后那里挂号登记,如果哪个妃子被幸的次数多了,皇后还要提出警告。

再说皇帝吃的菜,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不过看了也没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删减太多,大多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且删减过多。

好比现在有的贪官,写回忏悔录,写的痛哭流涕,自己怎么怎么悔恨,怎么怎么不该。

要我说,这些贪官,他真忏悔这不一定,怕死是倒是真的,这是写给大家看的文章罢了。

骗自己,骗小孩。

怎么忏悔怎么写都可以。至于之前的想法,那是之前的,《我的前半生》也是这样。

(4)

皇帝吃的菜,有一百道之多,事实上只有前面的几样能吃,后面放的都是不能吃的。

皇帝要吃盘豆腐,也要向内府报账,比我们在海底捞吃的还要贵。

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则“鸡蛋问题”,说的是光绪小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4个。

4个鸡蛋在光绪时期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

而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34两银子。

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

说道:“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

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知道是内务府的人虚报冒领,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这样一来,光绪皇帝吃鸡蛋就可以吃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两白银。

皇后吃饭也是一样,要90多道菜,能吃的就那几样。

在宫内皇后是不能跟皇帝同桌吃饭的,倒是妃子还可以,只要皇帝喜欢。

但是妃子也不能侍候的次数太多,多了老太监会讲话,皇后也会讲话。

如果皇太后要跟皇帝吃一餐饭呢?也很可怜!

皇后跟妃子都要站在旁边侍候,不能同桌吃饭。

皇太后要皇后坐下来吃,皇后还要叩头谢恩后才能坐下,拿了筷子抿抿嘴,饭也吃不饱。

总而言之,天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就是不能当皇帝。

(5)

电视剧里常有大臣上奏折,抬着棺材上朝,因为奏折上去以后,皇帝发了脾气,连命都没有了。

其实你别看做大臣的一个个满口忠君爱国,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

明朝是一个出过许多有个性的皇帝,不过这些个性在大臣和史学家眼里就是不务正业。

明朝皇帝朱由校喜欢做家具,朱祁镇喜欢带兵打仗,朱棣喜欢玩蟋蟀。

用大臣的话说就是:“你这昏君!”

皇帝打算建个房,会有大臣站出来说,你这昏君,皇帝打算出去巡视一下,会有大臣站出来说你这昏君,皇帝打算吃个白斩鸡,大臣照样可能站出来说,你这昏君。

拿汉武帝来说,就是因为得罪了司马迁这个读书人,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被口诛笔伐的无数次。

至于骂皇上,直接骂,毫不留情地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

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李三才上书指责万历皇帝:“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

御史冯从吾上书警示皇帝:“(皇帝)谓圣体违和,欲以此自掩……天下后世,岂可欺乎?

万历一开始还是勤政的,到了后期就开始了几十年不上朝,据说是有腿疾。

你个皇帝你说你有病你不上朝哪儿那行?谁信?就偷懒是吧,你个昏君!

礼部主事卢红春揭露万历皇帝“装病”说:“若真疾耶?则当以宗社为重,毋务为豫乐以为基祸;若非疾也,则当以诏旨为重,毋务以矫饰以起疑。”

现代医学给万历万历皇帝的尸骨做过检测,万历皇帝的腿还真有问题。

用现在的话说那是静脉曲张,有时候确实是上不了朝,立太子不能自己做主,腿疼了上不了朝还被大成说成是装病,得,万历一任性,那我不干了,我当我的宅男,这个国家你们爱咋咋。

春秋时,有个有个大臣在朝堂上拿起刀子劝谏君王,退朝后觉得自己不对,手起刀落把自己大腿给卸了,这位猛人来自楚国,他的名字叫——鬻拳。

是这么回事。

有一天,鬻拳在朝堂上劝谏楚王,楚王不想采纳他的意见,但是鬻拳觉得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楚王不听的话就会影响江山社稷,只见鬻拳掏出刀子对准楚王说,今天要是不采纳我的意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楚王当时也惊呆了,好好的你玩什么刀啊?我答应还不行吗。

散会后,鬻拳同志并没有因为楚王采纳了自己的建议而沾沾自喜,他主动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认为朝堂上拔刀要挟君王太不礼貌了,于是手起刀落就剁了自己一条腿。

汉武帝够牛了吧,但他当皇帝也有被大臣怼到怀疑人生的时候,汉代有个叫汲黯的大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

有一次,汉武帝说了:“我们一定要学习上古时代尧舜的优良传统。”

汲黯不乐意了,后果很严重,怼汉武帝:“你这个家伙,你心里的欲望太多,对外却偏偏假仁假义,怎么能成尧舜那样的圣君!”

史记是这么写的“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汉武帝第一次被伤了自尊,黑着脸在朝堂上一声不吭,怒气冲冲地退朝了。

当然了,还好汲黯是遇到汉武帝这样的明君,阴沉着脸一声不吭骂两句也就过去了,这要是换了项羽,估计汲黯说完这些话

在史书上就只能留下一个字了:烹。

从以上的事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大臣,有时候也挺闹心的。

(6)

明朝皇帝朱由检算是一个很硬气的皇帝吧,但也是非常悲剧,李自成打进北京了,死不投降,拿刀砍自己的女儿,最后说了那句:“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

最后崇祯皇帝自缢在煤山了,陪他的只有一个太监。

按理说,那些所谓的忠臣应该陪皇帝一排一排的吊死在煤山才对的。

李自成一进北京,远远看着煤山,问左右:“哟,煤山上腊肠一样红红绿绿一排一排的,那是什么,。”

“回禀闯王,那是陪朱由检的殉葬大臣。”

闯王竖起大拇指:“讲究。”

可惜没有大臣陪朱由检上吊,所以说皇帝太苦了,又苦又累还要被怼。

到头来亡国了,亡国的黑锅还是皇帝你来背。明日的清福我来享,否则崇祯皇帝也不会说什么,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