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和都江堰、万里长城一样,都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几项巨大工程。

灵渠是选择在湘江、漓江上游相距很近的兴安县城附近开凿的。它把湘、漓两江连接起来。其主要工程是一个用巨石砌成的屹立在湘江上的分水堤坝,前端如犁头,叫“铧嘴”,两边为滚水坝。堤坝截断了湘江,“铧嘴”将湘江水破成两股:依着两边的滚水坝分别流入北渠和南渠(即灵渠)。滚水坝起着平衡水位的作用。涨大水时,洪水可以越过坝顶,溢入北渠和南渠之间的湘江故道去,以免县城受淹。由于灵渠地势高陡,水浅流急,因此在灵渠中设置了三十多个“陡门”,用来控制流水,启闭某一段的陡门,可以提高这一段的水位,以利船只航行。

灵渠不仅连接湘、漓两江,而且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历代中原地区的物资都可以通过汉

水,由长江到洞庭湖,再沿湘江逆水而上,经灵渠进入漓江,到达珠江。同时,广西、广东的物资也可以通过灵渠到达长江流域各省。这样使长江和珠江流域九省、区的交通畅通无阻。灵渠的开凿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但是,解放前,灵渠年久失修,堤坝崩塌,闸门破烂,渠道淤塞,遇上洪水,便泛滥成灾。解放后不久,兴安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灵渠进行了改造。他们把过去以运输为主的灵渠,改为以灌溉为主。到目前为止,已修筑了全长五十公里的浆砌石干渠五条,全长六十公里的支渠二十九条,混凝土闸门三百一十个,引水渡槽二十七条,山塘水库六十多个。灵渠本身的灌溉面积已由解放时的二千五百亩扩大到三万二千多亩,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约达六万多亩。由于水力充足,灵渠两岸已全部改种双季稻。

现在,灵渠两岸还建成了十多座小型水电站,很多农户安上了电灯,碾米、粉碎等农副业产品加工也用上了电力。

秦始皇修建灵渠(灵渠)(1)

秦始皇修建灵渠(灵渠)(2)

秦始皇修建灵渠(灵渠)(3)

秦始皇修建灵渠(灵渠)(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