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胡琴,是一种与歌唱不可须臾离的主要音乐。因为演员的歌唱,除去昆曲或吹腔以外,都需要胡琴的衬托。一般名伶莫不各据私房琴师以资辅助自己。这里先介绍几位京派的有名琴师,想亦琴迷读者所愿闻焉。 

 徐兰沅,是梅博士的琴师,手音异常圆润,能昆曲极多,随畹华多年,不但精于衬托旦角,对于老生亦相当的研究。曾忆十年前北平梨园公会演窝窝头赈灾戏,有余叔岩与畹华之《游龙戏凤》及《打渔杀家》。彼时即由兰沅代余操琴,“昨夜晚吃酒醉……”一段西皮快三眼,兰沅之衬托可谓美不胜收,是诚天衣无缝,叹听止矣。生平除操琴外,并于故都琉璃厂创设“竹兰轩”出售南方斑竹,并亦自制胡琴出售。其待人接物尤谦恭和蔼无梨园气,复工书,有求必应,人恒称之曰“徐大爷”。

著名京胡琴师都是谁(谈几位京派的名琴师)(1)

徐兰沅与余叔岩 

 王少卿,是老伶工王凤卿的令郎,随畹华奏二胡,倚之如左右臂。幼学老生,后改业琴,指峰刚脆,腕力过人,自创一格鸣于世,人称为“王派”。今之操二琴者,莫不追从之。试一聆畹华之唱片或舞台戏剧,即可领略其玄妙。畹华之腔调,多出其与姜妙香研究所得者,梅剧团场面人员无不受其指挥。更为其父及弟(王幼卿)操胡琴,如《文昭关》、《战长沙》、《朱砂痣》等剧,弓法之快慢、托腔之幽扬,可称一绝。又与其弟操琴时,不用二胡,在场上随意抖弄,再加以乔三之鼓,使人聆之心旷神怡,大江南北,无不知其名者。以列行居二,又呼之曰“二片儿”。 

 杨宝忠,先唱老生,为人挂刀充二牌,后改业琴,拜锡子刚先生为师,随马连良将近七年。其指法干净利落,腕力亦有过人处,台下人缘极佳,上场常得碰头好。对连良之腔调,衬托极严,唱工、托工、唱合、托合,虽气口之微,其弓法亦随之顿挫有力,可称为一把科学化的胡琴,较连良以前之琴师赵桂元善用裹腔法适成反比。现亦制琴出售。又对于西乐亦有研究。尚小云曩演《摩登伽女》时,常倩其操“梵亚铃”,更以《击鼓骂曹》之“渔阳三挝”鼓法称于世。宝忠可谓多材多艺矣。

著名京胡琴师都是谁(谈几位京派的名琴师)(2)

杨宝忠 

 赵喇嘛,为场面中之奇人,以左手拉琴,现随谭富英。指峰灵活,弓法敏捷,过门规矩大方,老生胡琴可首屈一指,富英不可须臾离之。某年赵因手上生疮,不能工作,富英随亦因之辍演,可知其辅谭之力也。对旦角腔亦衬托得法,曾随徐碧云、杜丽云等,喜结金兰,每至一处,则有拜兄拜弟,交际颇广。 

 周长华,是程砚秋的后任琴师,从前在故都畅怀春票友清唱社很出风头,并在堂子里有很多的姑娘请他操琴。手音刚柔相济。后砚秋由欧返国,与其琴师穆铁芬分袂,彼时长华尚未加入梨园公会音乐科,在平不能傍角出台,更投董凤年君为师,随继其任。数年来对程腔极有心得,抑扬顿挫,极尽细微。首次为砚秋奏《金锁记》,在《六月雪》“未开言不由人泪如雨降”一段慢板中之“无情拶棒”句,与砚秋之腔调不合,致为砚秋不满,几至拆伙,后复经介绍人为之说项,始相处至今,致有今日之成绩。瑶卿门下之桃李,亦常倩其代为操琴。惟身价日高,对一般小角均经谢绝,非复当年在烟花柳巷之态度也。又其所用胡琴,有时用云母石片为皮,发音颇悦耳。

著名京胡琴师都是谁(谈几位京派的名琴师)(3)

程砚秋之《金锁记》

 张长霖,与周长华为同一环境之人物,在畅怀春时无藉藉名,手音近刚,腕力甚佳。投入梨园公会后,傍角甚多,如言菊朋、李盛藻、华慧琳、陆素娟、梁秀娟等皆曾与之合作,惜乎皆相处不久,是以长霖之怪癖也。尚小云之琴师原为赵砚奎,因兼为其管事,后以琐事繁杂,难顾二役,遂力荐长霖为其操琴。又因惯用花过门,有时彩声胜于唱者,颇为尚不满,今仍相处,或已改善前非矣。按长霖手音多刚,对尚之喉咙及唱法最吻合,或亦为能相处长久之一因耳。

(秋君 《申报》1939年3月22日、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