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乃是北宋时著名的大文豪,可谓是文学豪放派第一人。
然豪放派词人写起婉约词来仍然是毫不逊色,这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已说明。
宋词读不顺可以不读,宋词读不懂可以不思。且看傲寒下文中的白话文胡扯即可。傲寒让宋词不难懂,更有趣。[玫瑰][玫瑰][玫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的东坡在去年因为被弹劾“诽谤朝廷”在湖州被贬入狱,即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而此时的东坡正被贬至黄州。
初贬黄州,其心境自然郁郁忧愁,难以排解。而此时的东坡距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还有些时日和距离,因此惆怅之情在所难免。
且看东坡如何把细细杨花化作点点离人泪的?咱们不必急迫,且一句一句道来。
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这杨花,看起来像是花儿,但又好像不是花儿。所以啊,大概也因为它长得那么不惹人眼,才任其随风四处地飘落,也没有人觉得可惜。
请各位看官简单思索一番此处之精妙。
东坡这首词一开篇便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杨花似花不似花的特征,写出了杨花没人关心疼惜的可怜之处。这杨花这么扑朔迷离,那它到底是什么呀?也让人不禁好奇,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是: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呀,离开了自己的本家,在路旁四处飞舞飘荡,让人仔细想来,它却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之物啊。此句将这细细的杨花赋予人的感情,但是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让人不禁思考,若想要知道,那就仔细地往下看咯。人们自然是想知道,这不起眼的杨花有何情感?
而东坡用一个“抛”字和“傍”字,便发现已有一些线索,从这二字中,便能感受到杨花虽离家去,但又在杨树旁的路边徘徊留恋,一副依依不舍,饱含离愁的样子。这不禁让人遐想,这杨花是否如同那即将初嫁的女子一般不舍得本家父母,还是如同被贬谪的仕子一般,即将被贬至凄凉之地,却又仍然舍不得离开朝廷庙堂?
那只有接着往下解读呢: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东坡看来和大家绕圈子呀,怎么写来写去有些弯弯绕绕呢?不是写杨花吗?怎么杨花都会有柔肠和娇眼呢?
管它如何?先看看这句子的意思吧:这应该是一位暮春伤春恨别的少妇,她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柔肠百结,绕来绕去,心力交瘁,仍然打不开忧虑惆怅的心结。因为春困啊,这幽居少妇的眼睛欲开还闭,睡意绵绵。
看来东坡是想把杨花往女子身上描写啊,看似写少妇,实则写杨花之轻软无力之特点,此等写法实在是妙不可言,真让人分不清是杨花还是少妇,那既然分不清,那就让她们交融在一起吧,可以说是借杨花写少妇,也可以说是借少妇写杨花。
读者不禁奇怪,这苏东坡真是奇怪耶,有事没事写杨花和少妇干嘛呀?难道东坡和曹操一样,喜欢少妇而未得,便只有在笔下构思幻想?
哈哈,咱们还是少在这里污蔑东坡啦。还是接着往下看吧: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看来是铁定无疑啦,这东坡果然是写的少妇,这少妇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明了了。
这杨花随风飘荡,随着风飘游了万里,乍去又回,反复飘摇。如同正在做春梦的少妇,刚梦到自己要飞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郎君,却又被黄莺的啼叫声给惊醒,自然又回到了原地。
真是可惜啊,好好的春梦被打搅,换作是谁都会心里不爽啊,然而梦断难续,一切又只有接受现实。
看来东坡确实是在写少妇,但并非见出词人好色妇人之态,只是借梦写出了少妇思念郎君之感,只是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写少妇呢?这少妇与东坡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有少妇在思念着东坡?又或是明明自己在想念少妇,却写少妇在思念自己?
前面所写便是词的上片,东坡利用了拟人和比喻,立足于杨花的基本特征,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杨花与少妇结合起来,极富情味。
呀,转眼间,词的上片就已经写完了,虽然写的形象生动,写的极其诱人,但还是不知道东坡想要表达个啥?看来只有从词的下片去寻求答案呢!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回到杨花本身了,也带了些东坡自己的情感了:杨花落尽并不应该觉得伤心遗憾,令人伤心的是杨花一落,这满园的花也将落满园地,美好的春光也将流逝了。
好家伙,原来是害怕满园的花儿凋落呀,那干嘛写杨花呢?直接写这些花不就得了。可怜可悲的杨花啊,掉落至死也没人怜惜。让人怜惜的,只是这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罢了。
春天过了就过了吧,这人的日子还得过,还是继续看看这东坡所抒所思吧。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看来写少妇终究还是为了写杨花啊,词的下片至此也都没提少妇什么事。
一场春夜晓雨之后,早上醒来再看看杨树上已经没有了一点杨花的踪影,那杨花飘落到哪里去了呢,找来找去,只看到小池里那些被打得七零八散的小浮萍,难道这就是杨花的遗踪吗?
唉,叹息呀,该来的总是要来,该走的总是要去,这春天看来真的是已经逝去,留也留不住,连踪迹都找不到了。总是想尽办法再寻得一丝春天杨花的影子,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姑且把它当做杨花的遗迹吧。留不住就留不住了,只有随它去了。随它去自有随它去的其余妙处。为何?且看下一句吧。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是啥意思啊,这是在做算术吗?要把春色分成三份,二份划给尘土,一份划给流水。大概东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咱们这里可是文学,还是文艺一点的解读吧!
随着暮春时一场雨水的催促,随着满天飞絮的消失,春天是真真切切地离开了。如果杨花是暮春的象征,那么春的气息有三分之二化作了尘土,三分之一则化作了流水。
这几个“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把春天的消逝写得极其别致,耐人寻味。
东坡就是东坡,抓住的点总是那么独特,与别人不同,而且不仅要奇,还要妙不可言。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我的天,说好的下片不写少妇的,怎么突然又写起了少妇的眼泪?而且少妇的眼泪竟然是这满天飞舞的杨花,还要细细地看才是知道。原来杨花果然不是花,而是伤春恨别的思妇们抛洒的多情的眼泪,此结尾直接紧扣回答了词的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这像花不像花的杨花,竟然是少妇思念郎君时楼下的眼泪。这意境,谁能想到?这意境,怎不巧妙?这意境,怎不令人惋惜?
转眼间,全词就已经写完,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全篇就写了杨花和少妇,连到底是借杨花写少妇,还是借少妇写杨花都没说清楚,就完啦?
也许,东坡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管它写的是杨花还是少妇,只要觉得写的好就行。
但稍加思索,便会联想到,刚被贬谪的东坡和这少妇有什么区别呢?抛家傍路,不舍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和这暮春又有什么不同呢,不舍春天逝去,可时光不得不流逝。自己不愿意离开朝堂,但也不得不离开。自己身处江湖,心忧千里之外的朝堂,做梦都想回到那个朝堂,可又如何能够实现呢?还是回归现实,接受现实吧!在下实在不想将此词与东坡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姑且就把它当做一首惜春,叹春,伤春之情吧。
让读者明白一向只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放之人,也能有忧伤惆怅,惜春叹春的小家情绪。
由此看来,此词的婉约风格并不比李清照等女词人逊色。东坡虽可称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也可成为婉约派的担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