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次常用字,由于其用法极少,故使用频率也不高本文仅就有关“侃”的一些用法,随便聊聊,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说文解字第227课细说迹字,说文解字系列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文解字第227课细说迹字,说文解字系列之

说文解字第227课细说迹字,说文解字系列之

“侃”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次常用字,由于其用法极少,故使用频率也不高。本文仅就有关“侃”的一些用法,随便聊聊。

翻开《辞源》,对“侃”的释义只有两条:一是耿直。见“侃侃”条。二是和乐貌。通“衎”。并举《汉书·韦贤传》:“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在古代文献中,“侃”虽有义项,但单用的情况少之又少,不知何故。

再,以“侃”组词,更近于无,只有一个“侃侃”。“侃侃”也有二义:一是“和乐貌”。这与其单用的一个义项无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句中的“如”,作形容词的词尾,一般用于表示某种状态,相当于说“------的样子”。在先秦文献中多见。这与我们今天所言之“——然”之“然”同。“侃侃如也”,就是和乐样子之义。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宋朱熹之《四书集注》据《说文》,释“侃侃”为“刚直貌”。

这两种解释,究竟哪一种更加切近本意?我们看到《论语》中,这断文字讲的是孔子说话时的恭谦姿态。“侃侃”,古书亦作“衎衎”。《广雅·释训》中训之为“和”,乃轻松愉快之义。孔子即使是和地位较低的“下大夫”说话,也是态度很温和的。故释“侃侃”为“和乐貌”更合本义。但现在“侃侃”的“和乐貌”的义项已经不再使用,也就见不到相关的例子了。我们今天有“侃侃而谈”一词,义为理直气壮、直抒己见、从容不迫。

在现代汉语里,对“侃”的释义,和《辞源》无异。包含“侃”字的双音节词,除了“侃侃”,还有一个“侃儿”,乃方言词,隐语、暗语之义。举例:调侃儿(用隐语交谈);比如说,“这是他们那一行的调侃儿。”但如果不带“儿”化音,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释“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这也可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儿化音”也有区别字词意义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侃”所用极少,除了“侃侃而谈”之外,似乎不见单用的情况。不过,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一是北京话中有“(kan)大山”一词。这个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青少年中间的流行语。什么意思呢?开始的意思大概就是海阔天空地神聊。这种神聊,一般也没啥固定的主题,聊到哪算哪。到后来,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收录了该词,释义为:“高谈阔论(带有吹牛意味)。”

与该词相关的,有一个问题,就是“kan"的用字问题。有人写作“砍大山”,而有人写作”侃大山”。如作“砍大山”,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砍”乃常用字,在口语中,容易产生歧义。如,说一个人“他又在那里砍呢!”,究竟是“又在砍柴”了,还是“在那里胡扯”了?再者,从”坎大山“这个动宾短语来看,谓宾似乎也不太搭配:“大山”又怎么可以去“砍”呢?

另一种写法就是“侃大山”。有关这种写法,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有人举出元曲中的“调侃”一词为证,说明应该是这种写法。其实,元曲中“调侃”的词义与今同,义为“用言语戏弄、嘲弄”,而这个词在北京话里,也并无“戏弄”或“嘲弄”的意味。可见,“侃大山”也并非“调侃大山”。

取“侃大山”写法的人,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侃”与其叠音形式“侃侃”划了等号。其实,单就“侃”的单音和叠音形式来看,就是不同的表义。“侃”有“和乐、刚直”义,而“侃侃”则是“侃”这个汉字两个双音词中的一个,义为“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虽然和说话沾边,但词义不同,“侃大山”和“理直气壮、从容不迫”似乎也并无多大联系。而单音节的“侃”所表达的“和乐、刚直”义,似乎也和“侃大山”的本义不合。

如此看来,“(kan)大山”究竟用“砍”还是“侃”,也难有定论。我认为作为记录方言的 词语,二字又是同音,皆可。说“砍大山”,似乎更显形象些,说“侃大山”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和说话搭界的意味。

除此之外,“侃”字单用的情况,似乎只有用在人名里。中国近代,有一位国学大师,名为黄侃,因“侃”有“刚直”义,故取字“季刚”(“季”示其排行为老三或最小的那个)。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乃章太炎大弟子,治小学(即文字、音韵和训诂)与《文心雕龙》及诸多国学领域,著述甚丰。另一位是近现代文学史大家陆侃如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也堪称大师级人物。

从“侃”的具体运用来看,除了用作人名外,不单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侃”字在词典里虽有义项,但更像一个不自由的语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