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新片,还没开拍就炸翻了影视圈。
让全国影迷奔走相告,翘首以盼。
它就是《金手指》。
梁朝伟、刘德华主演,庄文强编剧执导。
时隔18年,《无间道》的黄金组合再度聚首。
爷青回!
据报道,本片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追查商业疑案的故事。
女主角由蔡卓妍出演,这也是合拍片时代以来,久违的全香港主演阵容。
一时间,许多声音都在推测,《金手指》或能续写《无间道》的票房神话,成为疫情之后的港片救市之作。
对此,鱼叔不敢苟同。
《无间道》的诞生与爆火,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将近二十年过去,港片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集体北上的香港导演,还能再拍出一部《无间道》吗?
今天,鱼叔想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无间道》
Infernal Affairs
为什么说《无间道》的成功很难复制?
首要原因,便是是它极为特殊的诞生背景 。
《无间道》的创意萌生于1998-1999年。
那时的香港电影,受到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本土市场和东南亚市场都陷入低迷。
之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又迫使港片幕后金主台湾片商迅速撤资。
香港电影一下子从小巨龙,变成了霜打的茄子。年产量从上百部,跌至两位数。
王晶在知乎讲述港片的没落
电影公司倒了一大半,部分从业者成了散兵。
剩下的电影人,忙着效仿好莱坞,拍间谍、特工类型的娱乐大片救市。
而以《古惑仔》为代表的本土类型片,强调的也是热血、爽感,给观众一个发泄的出口。
当时的港片主流类型
《无间道》的剧本构思,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萌生的。
起初,编剧麦兆辉给庄文强打了个电话,聊了聊《无间道》的创意。
两人志同道合,随即就开始下笔。
庄文强、麦兆辉
没多久,大纲就出来了,麦兆辉拿给杜琪峰以及嘉禾影业看,结果都没有下文。
怎么会这样?
鱼叔猜测,因为故事与当时的主流审美背道而驰。既没有酷炫特技,也没有刺激枪战,它的重点是洞察人性灰色地带。
老百姓爱看这个吗?所有人都犹豫,没人敢点头。
此后,《无间道》的剧本又卖了两年,还是没人要。
最后,是被寰亚电影公司的高层庄澄相中。他跟老板林建岳商量投资4000万,找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来演。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电影《无间道》。
除此之外,《无间道》的诞生还有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主创们破釜沉舟的决心。
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投资方,都是放手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起初,编剧麦兆辉卖剧本卖了两年,已经很绝望了。
他下定决心:「如果市场还不能容忍它,不能开拍,那我不必再在这个行业里浪费时间。」
导演刘伟强,则是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基本映画公司。
他急需一部好电影,为公司打开前路。
他相信《无间道》有这个潜力,哪怕周围的业内人士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他很清楚,如果电影不卖座,自己就要转行了。
刘伟强
投资方寰亚电影,一口气投了4000万港币。
要知道,当时的港片市场,一部片投几百万就已经不错了。《无间道》的成本绝对算顶配。
上映前,寰亚预估票房能有2500-3000万港币,他们已经做好可能会亏本的准备。
那为什么还要赌?
因为他们坚信,注重人性反思的《无间道》,能够成为一针强心剂,让人们看到香港电影没有死。
纵使冒着赔钱的风险,也要为香港影坛、民众鼓舞士气。
2002年12月2日,影片在香港上映,口碑爆了。
总票房劲收5500万港币,稳坐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
也就是从那刻起,《无间道》有了「救市之作」的称号。
出品方趁热打铁,连续拍了两部续集,组成了无间系列三部曲。
特殊背景给予它的压力,才是「救世之作」的原动力。
别忘了,影片上映前,不仅媒体看低它,连同行都等着看笑话,片方甚至也觉得会亏钱。
这些无形压力,把编剧、导演、投资方逼到了一个绝境。
他们必须有把它拍好的决心,否则就是一出玉石俱焚的行业悲剧。
在这样的压力下,剧本一调再调。
从最初的单线叙事到双雄视角,再到郑秀文等女性角色的加入,以及陈冠希余文乐的青年回顾等等。
几易其稿,才有了成片的脉络。
十九年后,香港电影市场、创作者心态都今非昔比。
在导演纷纷北上,合拍片盛行的年代,港味几乎沦为一种噱头。
像《无间道》这样的片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它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特例。
《无间道》凭什么能撑起「救世之作」的名号?
先上一组数据,证明它的影响力。
豆瓣超百万人打出9.2分,好于 99%犯罪片和98%剧情片。
IMDb打分人数多达11万,评分破8。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十大佳片,《无间道》位列第六。
除了观众有口皆碑,专业奖项对它也很认可。
它是2003年金像奖、金马奖的最大赢家。
横扫13项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墙内开花的同时,墙外也递来了橄榄枝。
华纳兄弟花175万美元,买了版权。
于2006年,推出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小李子主演的美版《无间道风云》。
影片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四个奖项。
2012年,日本授权改编成电视剧 《DOUBLE FACE》。
2013年,韩国导演朴勋正受启发,拍出了《新世界》。
但无论评分、奖项还是翻拍,都不过身外之物。
《无间道》之所以封神,还是在于电影本身。
它讲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是警方安插在黑社会的卧底。
而刘德华饰演的刘健明正相反,是打入警方的帮派成员。
当两人的身份面临暴露时,他们必须查清对方身份,以解除自身危机。
一句话概括:这是一部双重卧底、双雄对决的警匪片。
现在来看,这种故事设定,屡见不鲜。
但在2002年,却是港产警匪片拓荒之举。
它打破了同类型重视效、动作、枪火的套路,从拍摄主题到表现手段再到意识形态,都做了创新。
在《无间道》的世界里,警察与黑帮并非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警中有匪,匪中有警。
而卧底,正是对人性灰色地带的隐喻。
这种善恶交织,剖析人性困局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
原来警匪片,还能这么拍?
说白了,《无间道》用它那大胆、讽刺,甚至带点愤怒和无奈的底色,征服了观众。
就像陈永仁那句台词:「明明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都快十年了……」
身不由己,孤立无援的愤懑,像一块大石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
更绝的是,导演引用了《涅槃经》第19卷给影片定性,用宗教理念给主题抹上一层神秘色彩。
「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狱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卧底身份从一开始,就带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除此之外,卧底身份的特殊性,也可以往港人身份认同层面去解读。
《无间道》主角对双重身份的焦虑,说到底就是对「没有身份」的焦虑。
这种对自身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命运的怀疑,隐藏着香港回归后,民众的困惑和迷茫心态。
这些表达,又再次坐实了它的时代烙印。
今时今日,香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大不相同。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鱼叔只聊到《无间道》第一部。
为什么不说两部续集?
因为该系列最锋利的作品,就是第一部。
它从融资、创意、拍摄、后期,完全在本土执行,是一部纯粹的港产片。
说白了,没有内地资本的注入,也就不存在创意源头上的阉割。
《无间道1》曾在2003年引进内地上映,走的是引进片渠道。
当然,它也对内容做了一些取舍,拍了第二版结局。
香港版结局:刘德华走出电梯后,表明警察身份,继续做卧底。
内地公映版结局:刘德华出电梯后即刻被捕,成为阶下囚。
从商业角度来看,引进内地上映给它打开了知名度,但也牺牲了影片的力度。
《无间道2》筹备的时候,已经融入了内地资本——东方神龙影业有限公司。
演员阵容中,新加入了内地演员胡军。
内容也强调了香港回归的背景。
到了《无间道3》,则彻底变成了寰亚和天津电影制片厂联手制作的合拍片。
合拍对港片有了新要求。
最明显的,就是第三部突然加入了陈道明饰演的角色沈澄。
但这个角色,对剧情主线几乎没什么用,可有可无。
陈道明对此事也看得很明白:
「我的出现可能是大陆市场的标签。」
仅此而已。
麦兆辉也在采访中也承认,自己不会处理一个突然从内地来的角色。
所以,陈道明的剧本只有两页纸。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无间道3》做成合拍片呢?
说白了,就是出于商业考量。
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了CEPA(內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生效后,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在内地上映时,可以享受国产片待遇,不需受引进片配额限制。
可以说,CEPA惠及了香港电影从生产、制作到发行的整个产业链,打通了港片在内地市场的渠道。
麦兆辉谈CEPA
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在内地的票房分账比例为35%。
如果不按合拍,而是按进口片来分账,分账比例只有15%。
一个是15%,一个是35%,选哪个?
答案很明显。
进一步说,《无间道3》之后,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也做出了选择。
寰亚电影公司的高层庄澄表示,CEPA签订后,香港一些大电影公司收入的30%-40%都来自内地市场。
随着内地市场越来越火,后来两地合拍片票房收入的70%以上都来自内地。
这意味着,合拍片是大势所趋。
但它也是一体两面。
一方面,合拍片为香港电影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香港的创作团队,必须适应新的审查条件和内容要求。
近几年来,合拍片虽然有《门徒》《窃听风云》《寒战》之类的佳作。
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都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整齐划一」「更加安全」。
这种「整齐划一」再往前一步,就变成《X风暴》之类的打港味旗号,实际上没有自我表达的水货。
往后退一步,则是《拆弹专家2》中对愤怒的隐晦表达。
但是现在,敢于做到这种表达的片子,已经太少了。
以至于,很多观众发现它的反骨与愤怒时,会惊呼这是一种突破性的表现手法。
实际上,这种尖锐一直都是港产警匪片的特色。
《拆弹专家2》对于「用过即弃」的控诉,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正是《无间道》的核心主题。
可惜,前者只能做到蜻蜓点水。
最后,话题回到《金手指》。
为什么鱼叔说,它无法复刻《无间道》的神话?
一句话: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变了。
那时候的港产警匪片,讲的是时代焦虑。
而现在的合拍警匪片,讲的是邪不压正。
香港影人都在积极北上,主动弱化港味,强调华语大片的概念。
而《金手指》就是一部合拍的华语警匪大片。
虽然它有梁朝伟、刘德华等香港影坛的熟面孔。
但本质上,它的底线是安全、保险、不出错。
鱼叔不是在泼冷水,而是冷静分析,找准预期定位。
并没有因此把《金手指》划入烂片范畴。
从大纲来看,影片剧情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讲香港廉政公署跨国追查某上市公司商业黑幕的故事。
案件足够轰动,鱼叔已经从中嗅到枪杀、动作、智斗等商业大片的味道。
如果能把这些元素拍好,那么它至少是一部剧情通畅,视觉刺激的电影。
至于,它能不能复刻《无间道》的「救市传奇」。
这已经是个伪命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