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法库哪个街最大(大沈阳法库这个地名的渊源)(1)

沈阳法库哪个街最大(大沈阳法库这个地名的渊源)(2)

沈阳法库哪个街最大(大沈阳法库这个地名的渊源)(3)

沈阳法库哪个街最大(大沈阳法库这个地名的渊源)(4)

清初修筑柳条边横贯本境,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设防御以严出入。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

建国以后

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

一九四六年六月八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

一九四九年并入辽西省。

一九五四年并入辽宁省。

一九五五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署、沈阳市、沈阳专署和铁岭行署领导。

一九九二年划归沈阳市管辖。

关于“法库”这个地名的意义和所指,晚近有三种解释:一是满洲语“鱼梁”,因地形起名;二是“八户”的转音,意谓这里原有八户人家或者八姓人家居住,因名八户,衍为法库;三是因山得名,境内有法库山(俗称八虎山)。经温丽和先生研究,以第三种说法为可靠,但认为法库山恐怕不是如今保有此名的山,根据曼殊师利喇嘛(?-1636)在法库山修行和圆寂之史事,应该是如今县东南部的喇嘛山。 温先生民国十四年(1925)出生本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 当如今八虎山下,温姓是此地的蒙古大族,平生究心乡邦文化,看法自有依据。囿于客观条件,他未能得到最早因而最根本的纪录即《旧满洲档》,也缺乏条件广泛参考清以降重要的满汉蒙辞书及相关志书,故未能综合考虑各种曲折情形,作出充分的解释;另外名称的更易,例如“八户”之说,还有民间文学中八虎山地名故事,也应纳入讨论。再者ボルジギン?ブレンサイン(优全、布仁赛音)氏对如今科尔沁左翼中旗(Qorčin jegünγar un dumdadu qošiγun)居民中的“八户人”、“拔户人”考察,谓即“法库人”的蒙古口语表达,他们原住地是法库康平,为此地陵丁或者佃户, 这样看来,要理解东部蒙古(jegün oron u mongγol)地域族群与文化的构造,亦需将视线引向“法库”名义的探讨。金梁《奉天古迹考》(1915):“法库本明三万卫地,为蒙古入边要道,俗称八虎道,八虎即法库之转音也。”

法库山得名“fakū”, 显然是山形好像鱼梁的样子。能获得“fakū”这一观感,肯定是命名者已经有关于鱼梁的日常习见经验,才会赋予之。

法库则是同一对象的汉译名字,取其音声。因有“法库山”、“法库边门”。译名首先产自官书编纂行为。“发库”情形相同。都是不知意义的地名。身处生疏的环境,就感到焦虑,不安全、不舒适,所以人总是要把一个生疏的环境加以判断,赋予意义,营造熟悉的生活世界。柳条边外的蒙古人之baqu借词,感受情形亦应相同。“法库”地名非常晚近,系来自满洲语的“fakū alin”(意思是:法库山)“fakū gebungge alin”(叫做法库的山),经蒙古语口语baqu阶段,演成汉语八虎、八户、拔户等等译语。演变的经过显示这一女真生活地域蒙古化、汉语化的迅捷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经历蒙古语的洗练,促成八户驻防、拔户移民、八虎口、八虎山故事这样一个个“历史事件”的产生。法库是边门之一,乃八旗驻防的军事据点和南北交通孔道,以此重要位置发展成边门城镇,以至如今成为沈阳北方的卫星城市。法库县南部依牛堡子之北现有一地,名“旧门”,大约是最初法库边门(faγu/faqu yin qaγalγ-a)的所在,至顺治年间辽河流域的柳条边开始修筑。依当地的说法,到康熙年间,由于“归附益众”,户口日繁,边内旗田不够分配,曾向外展边。法库境内最初的柳边在三面船镇西起三台子、二台子到依牛堡旧门。康熙年间向北展边一百二十里,在今康平县后旧门一线。这侵占了蒙旗大片土地。蒙古王爷联合反对,朝廷又将柳边南退四十里。故法库民间有“三展皇边,倒退四十”之说。至今法库县南境留下“旧门”和“后旧门”两个地名, 康平县南境也留有前旧门、后旧门俩地名。 边里是旗人及民人,边外是蒙古、陵丁及其佃户(民人出身),他们在边门交会;边墙的移动伴随居民的进退,所以沿着柳条边,有复杂的民族与文化的交涉。如今追溯其地名历史过程,对于生动理解柳条边门的特性以及清代近代东北及内蒙古的地域特性,都有启发。

从地理学人地关系之环境识觉与行为的立场,法库山法库边门,其名称变迁,更具有丰富的涵意,展现居民在文化景观上的主体性创造。最初法库山在满洲人是安谧捕鱼生活的图象(“fakū”),而八虎则提示荒野、野兽出没、人烟稀疏,八虎道八虎口之名更令人竦惧,八户显示的又是边门聚落生涯的情景,拔户则提示移民的往事。始终没有逰牧生活的意象。人们不能忍受生活环境的意义匮乏,总是赋予意义,以此创造新的适宜生息的文化景观,此即地名繁衍的原因。地名强烈具有人的价值判断,非仅取象客体也。

法库境内的古代烽火台旧址

在法库县境内现存有6处古代烽火台旧址,具体地点:

和平烽火台:位于县城东北和平乡驻地和平村西南2公里帽山顶上。

前山烽火台:位于县城东北柏家沟镇前山村西2.5公里磨盘山顶上。

蔡家沟烽火台:位于县城东北柏家沟镇蔡家沟村北2公里帽山顶上。

工夫屯烽火台:位于县城南25公里冯贝堡镇工夫屯村西南1.5公里。

石家荒地烽火台:位于县城南41公里依牛堡镇戴家荒地村石家荒地屯南0.5公里帽山上。

三面船烽火台:位于县城南37.5公里三面船镇老三面船村前西南角,南距辽河0.8公里

法库”一名亦称“发库”,是满语音译,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法库原称“法库门”,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盛京北境的边口门。故址在今法库镇南七十五公里的“旧门”。“旧门”乃清室皇庄故地,濒河产鱼。“法库”是以其地民族语言,因筑有捕鱼之梁而得名。及至顺治、康熙年间,“三展皇边北迁其门至今地,名随门来,成为柳边西段的十二边门之一……法库边门”。法库边门,亦称法库门,发库门,别称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清末在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民国二年 (一九一三年)改厅为法库县,遂为法库县名之始。 法库县境战国时期属燕国的北部边陲。秦朝属辽西郡。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明初属三万卫,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清初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1946年6月8日至1948年2月16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1948年2月17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辽宁省。1955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署、沈阳市、沈阳专署和铁岭行署领导,后为铁岭市辖县。1992年划归沈阳市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