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袁克文《满庭芳·柳》赏析

满庭芳·柳

怨锁纤眉,愁萦倦眼,十载憔悴东风。梦迟云阻,莫谩与寻踪。闻道隋堤旧路,曾当时、吹絮濛濛。凭阑处,斜阳密霭,都在断肠中。

楼空凝望久,飘残树色,疏到帘栊。黯芳陌空牵,别恨重重。便乞流莺唤住,声未歇、春去匆匆。还惆怅,尘回月上,依恋与人同。

无可奈何花落去到底谁说的(无可奈何花落去)(1)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词。“满庭芳”是词牌。“柳”是这首词的标题,即这首词所咏之“物”。这首词中,词人借对柳至暮春枝叶残的咏叹,抒发了词人对情人玉容渐消,风韵不再的感伤和惋惜之情。

词的上阕写惜春。词人看到暮春败柳,睹物思人,肝肠寸断。

“怨锁纤眉,愁萦倦眼,十载憔悴东风。”这句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柳在暮春时节的姿态。为什么说是暮春呢?因为这里有“十载憔悴东风”句。在古诗词里,暮春的东风能够吹落柳叶,使柳枝失去了初春时的柔美、嫩绿和神韵。由此可见,“怨锁纤眉,愁萦倦眼”所描写的正是暮春败柳的姿态,词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说暮春时节,柳因为枝败叶凋,怨恨凝聚在纤细的眉头,忧愁萦绕着疲倦的眼睛。在暮春的风的吹拂下,叶儿纷纷飘落,枝条儿也变得僵硬,失去了初春时的精气神,没精打采的。于是,词人睹物思人,想起了自己心爱的情人,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情人也一如这暮春的柳,凋零,衰败,看不见当年的风韵和神采。词人怎不感到悲伤呢?

“梦迟云阻,莫谩与寻踪。”词人做梦都在思念着情人,可是,天总不遂人愿,总有像云一样的重重阻隔,把词人和情人分开,天各一方,心中的美梦姗姗来迟。岁月消磨了情人的初春,别提再去寻觅初春的踪迹了。词人怎不深感遗憾呢?莫谩:“莫”与“谩”都是否定副词,“莫谩”,即不用的意思。

“闻道隋堤旧路,曾当时、吹絮濛濛。”“隋堤”:古堤名,本意是隋朝大运河河堤。故址位于今商丘至永城之间的汴河故道,经夏邑西连汴道,东接太丘。因筑于隋代,故名之曰“隋堤”。隋堤有个典故:隋炀帝开凿成大运河之后,乘坐大号龙舟南巡,身后是五百条二号龙舟,上万条龙船,浩浩荡荡,进发江都。恰时逢初夏,天气新热,隋堤上赶羊拉纤的千名殿脚女,不一会儿就气喘嘘嘘,香汗淋淋。怜香惜玉的炀帝于是下旨在隋堤岸边栽柳,短短几天隋堤两岸便栽满了柳树。“隋堤旧路”指的就是隋炀帝乘舟南巡时所经过的那段路。“闻道隋堤旧路,曾当时、吹絮濛濛”意思是,听说,隋炀帝乘舟南巡时所经过的那段路上,当年曾经绿柳成荫,暮春三月,东风吹来,柳絮翻飞,濛濛一片,如烟如雾。词人由眼前残柳联想起当年隋堤柳,有怀古伤今的意思。

“凭阑处,斜阳密霭,都在断肠中。”词人身倚栏杆,凝望夕阳暮霭,想象着当年隋堤上柳絮如烟如雾的情景,痛苦悲伤之情涌上心头。这里,词人抒发的是惜春之情。

词的下阕写留春。词人欲把春留住,春却一去不回头。

“楼空凝望久,飘残树色,疏到帘栊。”年年柳吐绿,岁岁人不同。柳还是那片柳柳,楼还是那座楼,但词人眼前的人,已经没了当年风韵,所以词人久久地注视着那座楼,总感到那楼里住着的人儿,已不是自己心中那个情人,所以词人说那楼是空的。再加上,夕阳西下,柳叶儿飘零,柳枝儿凋敝,稀稀疏疏的树影映在窗帘上。这是怎样的一种没落的情景啊!词人心中怎不涌起一阵落寞之感?

“黯芳陌空牵,别恨重重。”黯:昏黑之意。芳陌:散发着芳香的道路。词人一直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回想着当年和情人在绿柳之下,走过去留下一路芳香;而如今,暮色苍茫,走在昏暗的道路上,突然牵着残败的柳枝,又要和情人分别,心中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词人心中怎不充满无限的失落感?

“便乞流莺唤住,声未歇、春去匆匆。”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唐朝武元衡《春兴》曰:“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所以词人这时突然产生一种想法:大喊一声,让莺儿停止鸣叫,以此把春留住。然而,词人的喊声还没落,春已经匆匆溜掉,给词人留下无尽的遗憾。此情此景,词人怎能不深感无奈?

“还惆怅,尘回月上,依恋与人同。”词人从梦幻中回到现实,暮色满眼,悲伤和失意之感油然而生,举目四望,白日里路上飞扬的尘土已经落下,一轮明月,悄悄升上天空。心想:暮色下的败柳对春的依恋,不是与人完全相同吗?

这首词借柳叹春,咏柳怀人,通过对柳随着春去而风情渐逝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对情人玉容渐消的感伤和惋惜之情,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整首词风格低沉,凄婉,感染力强,催人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