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而言,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生死。所以,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文化、宗教、艺术,都离不开生与死这个主题。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和态度,是所有人文领域思想分歧的根源所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而最能反映一个地方风俗的特色的,莫过于两个:一个是婚礼,一个是葬礼。在传统的、乡村的丧礼现场,按照规矩总是要设立一个灵堂。灵堂里要陈设各类祭奠用品,例如灵位、香炉、蜡烛、贡品、旗幡、花圈等。为了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追忆,还要按照规矩悬挂挽幛。
挽幛在灵堂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上面的简单文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亡者的身份、功德、业绩和吊唁者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例如,常见的“音容宛在”表示在亲朋好友的心目中,亡者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依然活在心里,并未远离;“慈恩永存”则表示亡者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子孙们永远铭记亡者的养育之恩;“驾鹤西去”则表示对亡者的美好祝福,希望亡者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英年早逝”则表示亡者很年轻就去世了,亲友们万分痛惜;至于“徳范昭彰”、“德传百世”、“风范乡邻”、“淑德一生”等文字,则表示亡者生前品德高尚,在街坊邻里之间享有好的威望和名声;至于“永垂不朽”、“功德无量”、“彪炳千秋”等词汇,普通人是不敢用的,只能用在具有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挽幛上。
但有四个字,挽幛上是不能擅自使用的。使用这四个字,与性别、功绩、声望、品德等毫无关系,但却不是任何一个去世的人或者亡者所在的家庭可以使用的。挽幛上使用这四个字,必须通过一定的议程,获得街坊邻居的认同之后,才能央求操办丧礼的主事者书写和悬挂。
除了轻易不得使用之外,这四个字从字面意思理解也给人感觉有违人情常理。这四个不得擅自使用的字是“吊者大悦”。“吊者”就是前来吊唁、凭吊的人,“大悦”的意思就是非常喜悦或者高兴。本来一个人去世了是一件令亲人朋友悲痛万分的事情,为什么这个特殊的挽幛用字却要说前来吊唁、祭奠的人非常高兴呢?
要揭开这个有违人情的字眼背后的秘密,就需要从使用这个字眼的条件说起。“吊者大悦”这四个字使用在挽幛上,悬挂在门楣或者其他醒目位置,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否则不论任何身份的亡者,其家人都不可擅用。第一个条件是亡者必须年满80周岁以上;其二,亡者生前的时候子女孝顺。
寿命是个刚性要素,做不了假,最关键的是子女是否孝顺。丧事办理过程中,如果亡者的寿命达到了第一个条件,就会有人提出悬挂“吊者大悦”的挽幛,这个时候就需要邀请当地比较有威望、为人公正的人一起议一议,对于亡者在世的时候,子女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恪尽孝道,老人的晚年是否安乐幸福等情况进行评价。如果达到标准,才会允许主事人书写并悬挂“吊者大悦”字样的挽幛。
可见,倘若在灵堂上看到这四个看似有违人情世故的字,首先表明这个亡者是高寿而逝;其次,他的子女是孝顺的。这对于亡者在世的子孙,这个挽幛就有表彰其孝心孝行的意义。所以,很多符合第一个条件的当事家庭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挽幛,因为这既是一种面子,也是对往日孝顺老人行为的肯定。但倘若平时不孝敬老人,要得到这样四个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虽说大伙都是街坊邻居,但倘若要真正违心地把不肖子孙美化成孝子贤孙,大伙还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威信的。
这个规矩流传了数千年,至今在很多地方都奉行不已。别小看这四个字,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里蕴藏着许多古人的智慧。
“吊者大悦”,看起来违反人之常情,实质上表达了古人深刻而辩证的生死观。生命是美好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梦想长生不老。中国历史上就曾经有好多帝王将相沉醉于修仙求药,祈求获得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的无限时光。但事实证明这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们就开始追求长寿,在追求长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力求在有限的寿命里,做一些有益、有价值的事。
虽说现在营养、医疗条件好了,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了,但一个人能够活到80岁以上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活到70岁的人都是稀少的,更何况80岁以上。所以,能够活到80岁以上的人,会觉得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上天额外的恩赐,必须满心欢喜、满怀感恩地活着。同时也意味着,死亡将会随时不期而至。一个80多岁的老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再是恐惧,而应该是看淡生死、坦然面对。当死亡像一个必将来临的节日一样到来时,其实“大悦”的最初并不是“吊者”,而是亡者。
吊者其实也是需要“大悦”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随着身体逐渐衰老,生活、生存能力逐渐下降,活着就慢慢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而且,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生活于他,几乎没有什么享受,因为他的各种感官开始衰退,各种欲望几乎消失,病痛加身。倘若这个老人不幸遇到了不肖子女,不但不会尽可能让老人舒服一点生活,还可能因为老人的衰老、多病等种种不可避免的缺陷嫌弃、虐待老人。这样的话,这个高龄的人的生活就会更加步步维艰、痛苦不堪。
所以,不论是子女孝顺、生活舒适的老人,还是那些子女照顾不周、生活艰难的老人,80岁以上了,一旦去世,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对于亲朋好友来说,也觉得老人能够活到80岁以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都尝遍了,该享受的都享受了,也不能再增加了;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无需再多加留恋。去世,实际上是对世间苦难的脱离,也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起点。所以,“吊者”是“大悦”的,这种大悦既有亲朋好友对亡者的祝福,也蕴藏着古人对待生死大限和生命轮回的深刻辩证和大彻大悟。
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孝道。“吊者大悦”其实也是对于孝道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固化。如果子女孝顺,老人的晚年生活安乐顺心,人们也觉得这个老人一辈子活得很值;倘若子女不孝顺,老人孤苦无依、受尽磨难,那么这个老人去世之后,亲朋好友就觉得老人一辈子过得委屈,心里只有责备和埋怨,无论如何是无法“大悦”的。
这四个字的智慧还体现在对社会道德风化的引导上。年龄是刚性要求,但子女孝顺却必须从平日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日久见人心,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人是否孝顺,靠表演和伪装是不行的,时间会让真相逐渐显现出来。而那些真正孝顺父母的人,街坊邻居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将来老人要是活到80岁以上去世了,就会很公允地赞同悬挂一个“吊者大悦”的挽幛,这种“大悦”也有赞叹儿女孝心孝行的含义。
(图文原创,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