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只有小学学历的金克木经人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负责借书还书。一天,他忽然想到:我为什么不能也像那些教授、学生一样读一些书呢?

但如何在书海中寻到最有价值的书,令他一筹莫展。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索引”,就像他根据“索引”给借书人找书一样,反过来,他也可以从借书人那里搜索到有价值的书啊!

从此,借书人就成了他的“导师”。白天,他在借书台和书库间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阅读那些被别人借过的书。他的“导师”五花八门,但以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要写论文,因此他们借的书都很有方向性。

给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从十几公里外步行赶来的教授。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金克木接过一看,全是些古书名。待这位教授走后,金克木赶紧把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闲,便照书单到善本书库中一一查看。

日久天长,这个曾经的懵懂少年不仅靠自学精通了梵语、印地语、世界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字,还在文学、历史、天文等领域卓有成就,成为一代奇才,与季羡林、张中行和邓广铭并称为“燕园四老”。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我们很多人都有学习的共识和不断学习的意识。

然而,学习毕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聪明的把学习与娱乐结合起来,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去学习。

他们喜欢看短视频,喜欢听音乐。因此,教育类短视频和听书便火了起来。

这种方式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人们试图从这些里面汲取知识。

拿看视频举例:

几乎每个人看短视频都是怀着学习的目的,短视频里面充斥了大量我们未知的事情和领域,因此,我们看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到后来,养成了只要闲下来就看看短视频的习惯,当一条条视频快速的划过,时间也一点一滴的流逝。

回过头想一想,你通过短视频真的学到了什么?

除了形成了看短视频的“瘾癖性”,脑袋里乱糟糟,什么也没记住。

我们初衷是学习,但是却适得其反。就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试图去塌下心来,回归书籍去学习,却发现,我们已经完全看不进去了。

甚至,连一篇比较有深度的公众号文章都已经看不进去了,你会觉得太长了!

焦虑也随之产生,一段时间过后,你仍会拿出手机,不由自主刷起短视频。你没有意识到的是,你看段视频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迎合你的口味,短视频制作也越来越精良,因此,你越陷入越深,不能自拔。

到底是什么在推动这种恶性循环呢?

答案是:多巴胺。

多巴胺控制着我们的奖励机制。

当我们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我们会不停的刷着短视频,大脑越来越兴奋,使我们不知疲倦。

这点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依赖短视频呢?

原因是:阈值。

对于同一件事情,我们每重复一次,阈值就会提高一点,需要更高的刺激才能达到跟原来一样的感觉。

因此,你对短视频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觉得很赞的内容,现在看起来却平淡无奇,你大脑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刺激。

正是多巴胺和阈值相互作用,推动着你越陷越深。

那么请问,每次你刷完短视频会满足吗?

不会满足。你反思后会觉得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没有什么收获。

你内心渴望实在的满足,然而看书看不下去,应该怎么办呢?

听书的方式就应运而生。

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用听书代替了看书,因为听书既不费力也不费脑,最重要的是听完书后能得到满足。

正常人一天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人为什么不容易塌下心来看书学习)(1)

但是,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阻碍了人们的思考。而读书最重要的是思考。

而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习惯了短视频和听书,如何转为看书?

没有什么方法,开始只能强制自己看书。当然,你需要把手机关机,或者选用类似于番茄软件,帮助自己排除手机干扰。

有人会问了,我只能让自己适应看书的痛苦了吗?

并不是,你只是开始会觉得不习惯,慢慢就会喜欢上看书的。

原因是,你会产生看完书后的满足感。

其实,这种满足是因为你分泌了一种物质,它叫内啡肽。

内啡肽控制着人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先苦后甜的,也就是说,是你克服困难后产生的。

所以,看书久了,你会爱上看书,因为经历过困难而得到喜悦和满足感,会让人心里很富足和踏实,这种感觉会让你流连忘返。

当你把看书成了习惯,那么你的人生将来时改变。

多巴胺、阈值、内啡肽的道理说明白了,剩下的就看你的选择了。

正常人一天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人为什么不容易塌下心来看书学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