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承(山东峄县西北)人。

匡衡自幼酷爱读书,但由于家境贫穷,父母无钱供他上学。看到邻里的孩子被送去读书,他难过地哭泣。但作为孝子的他非常理解家里生活的窘困,不想因为自己给家里造成拖累,于是,他只好自己读书。穷孩子是要帮家里干活的,每到这个时候,匡衡总要把书本带在身上,累了休息时他就拿起书本,从来不浪费一点时间。而且,为了学习,他总是善于动脑筋给自己创造条件。

家里穷,晚上没有油点灯。为了省油,天刚黑,妈妈就催他早早睡觉,匡衡一心想读书,怎么能睡得着呢?夜深了,可他常常还在漆黑的房间里背诵文章。贫困和劳苦丝毫也不能减弱他读书的兴趣。他感到,若是不读书,自己才是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之中。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凿壁借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

隔壁有个邻居,晚上常常是灯火通明。一天晚上,他正默诵文章,发现从隔壁墙缝里透过来一丝微弱的光,他久久地注视这一丝光亮,一个主意在心里生了出来。

第二天,趁着邻居无人的机会,匡衡悄悄地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圆孔,白天把小孔遮挡好。晚上,他轻轻地把遮蔽物挪开,果然,一束光线射了过来,他捧着书对着小孔,书上的字就看清楚了。从此,他每天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奋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把仅有的书都读得很熟。在他的心中是多么的感谢这仅有的光啊!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凿壁借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

匡衡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苦于无书可读,他到处设法借书。富人家的书是很难借到的,聪明的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向一个藏书多的富人表示,愿意给他做工,以做工换取书看,富人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匡衡白天做工,晚上看书。后来,富人被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把全部藏书借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就把那个富人家的全部藏书读完了。

匡衡的书读得多而精,终于成了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当时许多学者都称他的才学是“当世无双”。后来,他做官做到了丞相,成为国家的栋梁。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凿壁借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