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肢体训练(认知障碍如何训练)(1)

认知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已成为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手段。

为规范认知训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制定了《认知训练中国指南(2022年版)》,并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推荐了相应的认知训练方案。

快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认知训练的概念及对象

认知干预是指通过外界各种干预手段来改善认知功能。根据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和治疗目的,认知干预分为认知刺激、认知康复和认知训练等。

认知刺激的主要干预对象是轻中度痴呆患者,在经过适当培训的照护人员带领下,通过持续数周的主题讨论、手工制作、集体游戏等小组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认知康复的主要干预对象是因认知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患者,通过医生和照料者协作,采用个体化干预手段或策略,维持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进食、穿衣、洗漱等基本功能。

认知训练借助系统设计的任务,针对注意、记忆、逻辑推理等认知域进行难度自适应训练,来提升个体认知功能。认知训练不仅能够提升所训练的认知域,还能够迁移到其他认知域,且能保持一定时间。认知训练有效性的神经基础是大脑可塑性,表现为灰质密度和白质纤维完整性增加、脑区功能效率提升、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增强以及多巴胺受体密度改变等。认知训练既可以针对单一认知域,也可针对多个认知域开展,训练效果具有迁移性和时效性。

认知训练的适宜对象包括认知正常老年人、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痴呆患者,以及其他疾病伴发的认知障碍患者。

推荐意见:

1.认知训练可改善认知正常老年人多个认知域和整体认知功能(1A)

2.认知训练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主观认知下降患者的认知功能(1B)

3.认知训练可以提升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1A)

4.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轻度及中度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1B)

5.认知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关键认知域功能(1B)

6.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1B)

7.认知训练能提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记忆功能(2B)

8.认知训练能够改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2B)

9.认知训练能够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2B)

认知训练的方法

认知训练方法涵盖多种认知域,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训练效果会发生迁移,因此,多认知域训练在认知训练方案制订中应用更为广泛。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得认知训练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将助力患者认知训练效果的提升。

推荐意见:

1.建议采用涵盖多认知域的认知训练改善认知功能(1A)

2.认知训练方案应针对疾病特征及损伤的认知域进行个体化设计(1B)

3.建议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训练中(1B)

4.考虑到个体差异,可结合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其他训练形式来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1B)

5.认知训练可以与有氧训练、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其他非药物干预联合应用,改善认知正常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1B)

6.认知训练应保证适合的训练强度和充足的训练量。建议每次训练时间不短于30min,每周不少于3次训练,持续训练的总时间不低于20h(1A)

疗效评估与监测

推荐意见:

1.应采用神经心理测评和神经可塑性指标等客观、适宜的方法综合评估认知训练的效果和迁移效应(1C)

2.应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认知训练的完成情况进行高效、实时的监测(1C)

认知训练中心设置

推荐意见:

通过设置认知训练中心,可有效提升认知训练的效果。认知训练中心应配备有资质的专科医师、神经心理测评员、认知康复员和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认知功能训练方案,实现“中心—社区—居家”一体化的疾病管理模式(1C)

面对认知障碍疾病这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重大挑战,认知训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从病程早期开始广泛应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干预手段。本指南涵盖了认知训练适用人群、训练方法、效果监测以及疾病管理模式。未来,需要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认知训练的干预水平;同时进一步开展认知训练在不同疾病伴发认知障碍中的有效性和机制研究。

医脉通整理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认知训练中国指南写作组. 认知训练中国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7) : 2918-2925.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20606-0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