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2、拉丁文:Herba Taraxaci

3、英文:Dandelion

4、来源:为菊科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

5、性味归经:寒、甘、苦。归肝、胃经。

6、有效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胶等。

蒲公英快速上手指南 蒲公英相关知识总结(1)

7、植物形态: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直径2.5~3.5厘米,全部为舌状花;瘦果倒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着生白色冠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8、生长特性: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9、采集方法: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蒲公英快速上手指南 蒲公英相关知识总结(2)

10、药材性状: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11、药理作用:蒲公英煎剂或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有抗溃疡和保护胃黏膜作用。提取液还能拮抗内毒素。

12、蒲公英的应用:

(1)用于热毒肿疮等证。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与紫花地丁相似,且常同用。治痈肿疔毒,常配伍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如五味消毒饮;治乳痈可单用,鲜品内服或捣敷;也可以蒲公英配伍忍冬藤,捣汁服用,用于火毒较盛之证。如果陪鱼腥草、芦根、冬瓜仁,可用于肺痈咳吐浓痰,胸痛等证;配赤芍、牡丹皮、大黄等,可用于肠痈热度雍盛之证;与板蓝根、玄参同用,则可治咽喉肿痛。

此外,单用蒲公英或配伍菊花、龙胆草、黄芩等,又能治目赤肿痛。

(2)用于湿热黄疸及小便淋漓涩痛。蒲公英能清热利湿和解毒。前者多与茵陈配伍,后者常与金钱草、茅根同用。

13、药用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14、事项注意:大量可致缓泻。

蒲公英快速上手指南 蒲公英相关知识总结(3)

15、蒲公英提取物:蒲公英提取物是以蒲公英为原料经筛选、提取、过滤、浓缩、喷雾干燥所得。

16、参考文献:

(1)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鉴定学》1989年9月第1版。

(2)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草药全图鉴》2016年3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