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39年,龚自珍特别忙。

他离开奋斗半生的岗位,只留下一封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连正式的辞职手续都没办,就卷铺盖走人了。

等走到江南才发现,出事了。

龚自珍从北京南下的时候,估计心情不好,就一个劲的闷头往南走。走着走着一看:“我去,家人还留在北京呢!”

虽然龚自珍的仕途不顺,但也不至于抛妻弃子。

于是,他又转头北上,去北京接老婆孩子。时隔两月,当龚自珍重新出现在北京家里的时候,等待他的恐怕是河东狮吼。

“你丫跑哪鬼混去啦,连家都不回,你不爱我了...”

“媳妇我错了,再也不敢了。”

家事都是小事,国事才是大事。

此时的大清帝国,已不是“康乾盛世”的景象,而是道光年间的昏沉世界,官员庸庸碌碌、社会浮华夸张,这一切都让龚自珍心痛。

在这样的时代,爱国者是没有出路的。

龚自珍努力奋斗了一辈子,只混到几个闲职,从来不曾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小愤青,就蹉跎成老愤青。

二、

1792年8月,龚自珍出生在杭州的官宦家庭。

父亲龚丽正是学者型官员,曾做过军机章京、徽州知府,还发表了含金量极高的学术论文《国语注补》和《楚辞名物考》。

属于大清帝国“文体两开花”的典型。

母亲段驯是女诗人,出版了网络评分9.0的《绿华吟榭诗草》,常年占据“文坛十大才女”之列。

生在这样的家庭,龚自珍赢在起跑线上。

1815年,24岁的龚自珍用处女作《明良论》,向世界发出第一声问候。其中有一句讥讽现实的话,让他名声大噪: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

他的外公段玉裁在读过《明良论》后,捏着白花花的胡子,露出欣慰的微笑:“我老了,在死之前能见到自家奇才,无憾矣。”

但外公不免有些担心。

凡是有才的年轻人,总是喜欢恃才傲物。如果不能磨砺心智、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就有沦为“键盘侠”和“喷子”的危险。

于是,段玉裁就告诫亲爱的外孙:

“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也。”

可历史却偏不遂他的心愿。

因为在龚自珍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名臣和名儒。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1)

三、

1792年9月,英国。

一个庞大的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他们将沿着欧洲、非洲的海岸,经过南非好望角,然后进入印度洋,一路向东。

马嘎尔尼使团的目的地,是大清帝国。

使团带着先进的英国科技、船舰模型、枪炮,希望能让乾隆皇帝发出“卧槽”的感叹,然后谈一场热烈的恋爱。

可令马嘎尔尼失望的是,乾隆没有如他们所愿,而是说出另外一句话:“我不喜欢你。”

大清帝国拒绝了唯一的追求者。

如果要写一篇《单身狗是怎样炼成》的命题作文,恐怕乾隆是最有发言权的作者了。

从此以后,大清帝国就在单身狗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2)

那一年,龚自珍才1岁,还没断奶。

虽然他长大后没有出国、没有学过外语、也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是龚自珍能清楚感受到单身狗的孤独。

论经济,大清就像之前的历代帝国一样,依靠农业税收过日子。就相当于搬砖拿死工资,直到年老体衰的一天,干不动了,收入也断了。

而这个时代,就无限接近于那一天。

论精神,大清帝国的神经很敏感。就像其貌不扬的单身狗走在人群中间时,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结果一回头,压根没人理。

所以皇帝屡屡兴起“文字狱”,打击黑暗中的敌人。

更可怕的是,大清帝国的其他人还以此为荣。

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单身狗,而是单身贵族。“我月入2000,出门公交接送,搬砖工作稳定,根本不敢谈恋爱,怕对方图我的钱。”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

龚自珍虽然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谈恋爱的,但他知道单身狗是不对的:“追不到别人,也不主动相亲,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这特么是病啊。”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3)

除了单身,大清帝国还有其他毛病。

龚自珍把时代的脉络总结为“治世”、“乱世”、“衰世。”

乱世,是武力为王,只要英雄出世就能扫平天下。然后勤俭节约啊、举贤任能啊......很快就会迎来治世,相当于充话费送的。

而“衰世”,是治世后的下降期。

这时候,人们沉浸在繁华的美梦中还没有觉醒,感觉自己依然棒棒哒。但如果让他再次雄起,却无奈的发现,早已力不从心。

这就是“衰世”的生理特征。

收入低、相貌差、沉迷虚幻世界、还力不从心......的......单身狗,是不是感觉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

龚自珍就是这种感觉。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市无才偷、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

意思是: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4)

四、

当大部分人都昏昏欲睡时,龚自珍是唯一的清醒者。

他想要唤醒沉睡的同胞,他想要改变沉闷的世道,这是龚自珍一生一世的理想。

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中进士、做高官。

可一个早已看破世道的人,又怎能回到混沌中去,以《四书五经》为金科玉律?

龚自珍连续考了5次会试,全部落榜,直到第6次才勉强考中。

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5)

即便考中进士,他也没进入培养宰相的翰林院。

科举试卷必须使用统一的“馆阁体”书写,这种字体呆板、无趣,就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一样。

可龚自珍不是庸人,又怎会用馆阁体写字?

他用自己风格的字体,在试卷中效仿王安石写下《御试安边抚远疏》,从施政、用人、治水等方面,写下自己对治理新疆的意见。

大家一看文章就知道,这家伙是个刺头。

平静的湖面总是循规蹈矩,鱼虾们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按照潜规则一步步游向投食者的饵料,对于一切可能破坏潜规则的“败类”,他们必然群起而攻之。

至于湖水是否恶臭,关我什么事?

活着就行。

大学士曹振镛就是一条大鱼,他的座右铭是“多磕头、少说话”,对于龚自珍这样的“败类”,他不欢迎。

龚自珍成为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

终其一生,他都没能成为重要部门的一员,只做过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之类的闲职,大写的悲剧人生。

龚自珍不属于这个时代,时代也不欢迎他。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6)

五、

在落寞的人生中,龚自珍变了。

他用诗文写下自己的心事,和对时局的判断。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萧心与剑名。”

我是有料的,给个机会呗?NO!这狗日的世道容不下我,就连第一个媳妇也离我而去,人生啊,全是泪。

如是则豪杰轻量京师,则山中之势重矣。京师之日短,山中之日长矣。

照如今的趋势看,平民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啊,朝廷要早做准备啊。结果没人当回事,在他去世10年后,太平天国来了。

一祖之发无不蔽,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着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祖宗之法从来不是灵丹妙药,迟早会出问题。与其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不如事先解决,多好?

龚自珍的针砭时弊,基本没有得到回应。

他就像一个独行的旅者,看到前方有无数隐蔽的大坑,站在路边呼喊:“千万别走,咱们一起把坑填住。”

可是过往的路人都骂他神经病,然后一个接一个掉进大坑中。

茫然无知的人最幸福,而最痛苦的是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却又无能为力。

人的愤怒,其实都来自无能为力。

龚自珍有什么成就(龚自珍做了一世)(7)

六、

自古以来,才子的命运分为两种:

治国安邦的能臣,比如耶律楚材、张居正;

指点江山的名士,比如唐伯虎、郑板桥。

人生道路的交叉口,是性格。

龚自珍只想做治国安邦的能臣,却命运多舛,他不愿与昏暗的世界同流合污,又在人生蹉跎中走向癫狂的极端。

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但时代也赋予他独特的使命。

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路,影响了晚清几代人。直到光绪年间接受新学的思想家、改革家,基本都崇拜过龚自珍。

梁启超也说:“举国都沉醉于太平盛世,而龚自珍却能规划天下大计,实我辈导师。”

龚自珍的命运,就像自己写的一首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走吧,走吧,向着理想一路不要回头。

评价成功或失败的裁判,从来不是地位、财富,而是时间。你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时间都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它需要你做的只有一件事:坚守内心的光明,走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