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福建省的东南部,有两个面积差不多大的兄弟城市,他们同属闽南,讲的都是闽南语,有着相同的文化,差不多的风俗习惯,有着差不多长的历史。但是,不管是论知名度还是经济实力,为什么漳州都无法与泉州媲美?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1)

同属闽南的漳泉

联想到漳州,人们会想到什么?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可能还是漳州水果多,水仙花很有名,还有吗?熟悉漳州的可能会知道漳州还有个片仔癀,差不多就这样了。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2)

想起泉州人们回想起什么?人们会联想到晋江石狮的鞋服、南安水头的石材、惠安的石雕、安溪的茶叶、德化的陶瓷等等;人们会联想到安踏、特步、劲霸、七匹狼、达利食品、恒安等品牌。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3)

泉州部分品牌

我们会发现人们对漳州的印象更多的是农业产品,而泉州却有更多拿得出手的工业产品。

我们从直观的数据看:

2020年漳州的GDP总量为4545.61亿元,而泉州已经破万亿达10158.66亿元,漳州不及泉州一半。

从人均GDP上看,2020年泉州人均GDP11.62万元,排名省内第三;而漳州人均GDP只有8.81万元,排名省内倒数第二,仅高于北边的南平兄弟。

为什么会这样呢?历史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真正完成南移要在两宋时期,到了南宋整个中央之国的版图基本就在秦岭淮河以南了(也就是现在的南方地区)。

得益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两宋时期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以及泉州较好的港口条件。在对外贸易中,泉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4)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图

到了宋末元初泉州刺桐港更是一跃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阿拉伯、波斯、印度、东南亚的商人云集于此。相当于世界的商人都在此做生意,泉州人或多或少学习了一些营商经验,他们相比其他地方的人有着更为广阔的商业视野。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海商文化。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5)

旧时刺桐港

但在元末国内政治重新洗牌和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的相继打压之下,刺桐港逐渐走向了没落,泉州昔日的繁华也已不再。

但刻在基因里面的海商文化,使得泉州人不可能被困在海岸线以内。明末清初的来自泉州的“郑氏海商集团”就是个例子。在这种亦商亦盗的经营模式下,在16-17世纪,他们基本垄断了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在跟随郑氏开拓台湾和“下南洋”的时代洪流中,泉州人也是起到了引领者的作用。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6)

郑成功雕像

当然,漳州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刺桐港逐渐走向没落之后,九龙江口的月港却在悄悄兴起。当时的月港与泰国、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苏门答腊、马来西亚、朝鲜、琉球、日本、菲律宾等47个国家与地区都有直接商贸往来。于是当时的月港就有了“小苏杭”的美誉。

漳州和泉州哪个发达(同为闽南兄弟城市)(7)

旧时月港

但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月港也逐渐走向了衰落,到了康熙时期,随着厦门海关的成立,月港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短暂辉煌后的月港,使得漳州并不像泉州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海商文化。

在清末及民国的动乱时代,以及改革开放之前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局下,漳州和泉州基本属于难兄难弟,工商业发展并不显著,主要都是以发展农业为主。那时候的漳州可能还会好过一点点,因为相比泉州,漳州人口较少,人地矛盾相对没那么紧张。

但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泉州经济很快就被激活。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而漳州好像一直定位在发展农业方面,工商业发展并不显著。

时至今日,泉州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总部(至少是营运中心吧)都会前往更有曝光度的厦门。发展到下一步,就会搬往大都市-上海(比如:盼盼、宝龙、中骏等)。这是源于他们有更为广阔的,想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做生意的一个视野。而不管是泉州、厦门还是福州对于他们来说辐射范围毕竟太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