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疮痍的天府之国

四川从秦汉开始,本属自给自足的富饶之地,山川水土养人,人丁自然兴旺。诸葛亮《隆中对》中写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四川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云:“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事实上,历朝历代,四川都是朝廷粮食和兵员的供给地,连宋徽宗和宋僖宗两位皇帝都择为避难之所,可见其地理、环境、资源都是居于全国先列的,是名副其实的天府。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1)

无论中原怎样战乱、江山易主,四川也因高山阻隔,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步步向前。外族入侵,即元蒙和满清的入主中原,四川也免遭铁蹄践踏,生灵涂炭。由于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末明初,朝廷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军事移民,即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其移民数量达150余万。移民与土著一起,使巴蜀大地再次生机勃勃、繁衍兴旺。据史料记载,明末四川人口已发展到600万以上,还不包括因种种原因损失的以及漏报的人口,可见四川在惨遭元末明初战争摧残后,已逐步恢复了生机。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2)

可天有不测风云。明末清初各方势力因争夺天下而卷起的战火硝烟,再次席卷了四川,而这次给巴蜀大地带来的灾难,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惨绝人寰!从崇祯元年(1628年)高迎祥、李自成发动起义开始,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消灭最后一股势力李亨部(李自成残部)结束,全国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清初整个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四川从张献忠入川到李亨灭亡,其战争长达二十多年,“天府之国”百孔千疮、几近毁灭。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3)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川巡抚高民瞻入驻成都,四川总督李国英入驻重庆。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两座空城,两片废墟,“城中绝人迹十三年”,败林荒草,狐兔出没,时有老虎招摇于残壁颓垣,甚是恐怖。尤其是成都,几乎很难找到人烟,荒草疯长,其间布满重重叠叠的尸骨。据说,后来一位老僧雇人把城中两万余口古井中的尸骨运送出城,居然“数十载不能尽。”据李国英手下一位叫刘达的幕僚信中说:“返乎三巴,几乎尸骸遍野,荆棘塞途。昔之亭台楼阁,今之荒烟蔓蒿也;昔之衣冠文物,今之瓦砾鸟鼠也;昔之桑麻禾黍,今之荒烟蔓草也。山河如故,景物顿非,里党故旧,百存一二,握手惊愕,宛如再世。”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4)

又据《清代四川史》记载:在荣昌,当新任县吏张懋尝上任时,不但四下无人,而且虎吼狼嚎,令一行八人无不心惊胆战。天近黄昏,正当他们在残垣废墟间寻找县衙所在地时,一群饿虎从野草丛中猛然扑出,经几个时辰的生死搏斗,最终还是发生了五人葬身虎口的“老虎噬官”悲剧。而四川各州县一样是荒草丛生,几无人间烟火。对此,各地方志均有记载:

井研县经多方动员招集,“仅得街民十七户。”

威远县仅余丁923人(康熙二年)。

简阳县仅剩土著14户(顺治年间)。

崇庆县(今崇州)余丁壮133人(康熙六年)。

乐至县仅存土著27户(顺治年间)。

綦江县仅存247户人家(康熙六年)。

新津县民无孑遗,荒榛满目,土著仅余数姓。

内江县“民出就食,所存者不过数十家耳(康熙二十五年)。

罗江县“土旷多年,田地在荆棘中,乡人存者百仅一二。”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5)

这些记录在地方志中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四川通志》总结说:“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流离迁徙,丁口稀若晨星。”而《清圣祖实录》也云:“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事实就是这样,当清朝统一全国后,一批行政官员被派往四川时,辽阔的巴蜀大地仅八、九万人口,多数都是病弱残疾之躯,真乃“万户萧疏鬼唱歌”了。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6)

沉重的奏章与清廷的决策

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伊始,满清朝廷派往四川的官员陆陆续续走马上任。起初,这些官员或兴致勃勃或踌躇满志,他们都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奔赴这传说中的“天府之国”,满以为能够在此地成就一番大事业。然而,当他们风尘仆仆来到官署,看到的却是野草疯长,尸骨横陈,鼠蛇乱窜,恶虎逞凶,这样的惨象还能治理?没有人,要想出政绩不也是空谈吗?后来,他们经过跋山涉水多方努力,也只能招回屈指可数的丁点流民。在焦头烂额之际,这些地方官员无计可施,只得提起笔来,纷纷向朝廷诉苦,同时建言献策。一时间,京都朝廷的金銮殿内,四川各地的奏章像雪片般飞来,让皇帝也为之挠心。如四川巡按张所志奏道:“土广人稀,道路榛莽,望招辑流移,各令复业。”四川巡抚姚缔虞奏道:“四川乡绅应回原籍。”户部复议后也向皇上奏疏:“四川地旷人稀,若居官者尽留他省,则川中人益稀少,愈致荒芜矣。”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7)

对这些实际情况,朝廷当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清初的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因此,从顺帝开始,朝廷就颁布了“四川荒地听民开垦”的政令,但此时战乱仍在继续,收效几乎没有,谁敢在硝烟弥漫中安然置业呢?即使康熙七年(1668年)户部下令“蜀中流民寄居邻省者,现在查令回籍,而山川险阻,行李艰难,地方各官有捐资招抚使归故土者,请敕议叙”,“招抚流民,准量其多寡,加级记录有差。”然而这些政令和措施,依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战乱中逃出四川的流民毕竟人数有限,多数都是有钱有势的财主乡绅,他们在哪里都会过上舒适的生活,没必要再趟这道浑水。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8)

尽管清初朝廷及四川地方官府对“招回流民”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顺治帝福临更早就颁布了《垦荒令》:“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编入甲保俾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甚至还准予“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民开荒,酌量补还价值。”川陕总督岳钟琪也奏请“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但这种只是招回流民的方式,根本无法解决四川的人口稀少问题。这种僵局直到一位有胆有识的地方官员,奏请朝廷采取另一种措施,才逐渐打破,使这一棘手的问题豁然开朗。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9)

这位官员名叫张德地,汉军镶蓝旗人,曾两次任四川巡抚。第一次于康熙初年(1663年)经广元入川,他记录并奏疏:“沿途所见,皆荆榛荒草。偶见一二遗民,皆脸如菜色。行数十里,未见一缕炊烟。城镇无一完整,人烟密集之镇也不过数十户人家。至于村落,仅见茅屋孤立,零落于荒野间,无几人活着。从顺庆经重庆至泸州,舟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他本打算把省会设在成都,但到此一看,“尽皆瓦砾荒草,昔日之蜀王府,亦长满了蓬蒿”,因此,只能把省会暂时设置于保宁(今阆中),因为这里保存相对完好。张德地第二次任四川巡抚,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他把思考多年振兴四川的策略,写成一折长长的奏章上呈了朝廷 ,其奏章曰:“我荣幸地被皇上任命为四川巡抚,来到此地一展宏图。然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深感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唯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方为为臣之道。经多方思考,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美名,唯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四川,除此以外别无良方上策。”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10)

在奏章中,张德地提出了诸多具体的措施,比如下令让四川省及相邻各省,清查离乡背井的四川原籍人口,登记注册,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而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了“不只招回流民”,而朝廷应当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的省份之民迁来四川,这才是最为有效的办法,才能从根本解决四川人口稀缺的问题。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11)

康熙皇帝深感张德地的奏章言之在理,方法可行,经大臣们多方论证,便决定号召全国向四川移民,开垦,重振天府之国。于是,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的诏书迅速颁布各地,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诏书曰:

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12)

康熙皇帝的这份诏令,虽然重点关注的是朝廷税赋,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湖广士民无疑是极大的鼓动。朝廷的导向已定,各种配套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了。其政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肆鼓励外省移民迁往四川耕种,敕令各地官府沿途给予方便,不得轻易阻拦。

二、对各省移民迁入四川者,给予注册登记,准其入籍,“到川编入烟册,移知原籍存案”。

三、入川移民开垦地亩,“准令五年起科”,“荒田耕种,六年起科,荒地耕种,十年起科”。康熙年间还实行盛世滋生人丁,别选清册,永不加赋。

四、对入川贫困者,官府不但拨给土地,还补贴牛具籽种等。为此,朝廷还调拨十万银两解川应用。

五、对入川移民土地垦殖权,朝廷也给予特别规定,强调插占垦殖的土地所有权,即“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只是到雍正六年(1728年)户部下令:“入川人民众多,酌量安排,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如有兄弟子侄之成丁者,每丁给水田十五亩或旱地二十五亩”)。

湖广填四川的真实来历(仁寿人说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13)

六、对官府招民的奖励政策也优厚:“四川文武各官招民复业,每百家记录一次,四百家加一级;五百家加二级,六百家加三级;七百家以上不论俸满即升。”对外省官员,只要能招民入川者,也给予提升和奖赏:“有力招民者,授以署职之行,使之招民,不限年数,不拘蜀民流落在外,及各省愿垦荒之人,统以三百户为率。俟三百户民皆开垦,取有地方甘结,另准给俸,实授本县知县。现任文武各官,有能如数招民开垦者,准不论俸满即升。”

这一系列的移民政策,不但吸引和鼓励了各省百姓前来四川开垦置业,而且调动了四川及各省官员们招徕移民的积极性。上下联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就这样迅速开展起来了。

文章来源 :仁寿县档案馆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