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常发生于脑卒中、帕金森、肌萎缩侧索硬化、鼻咽癌、老年等患者,而最常见于脑卒中患者。流行病学回顾,近几年我国卒中负担越来越重,其中估算厦门每年患脑卒中有1163人。曾有报道指出,有64%~78%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从而引发脱水消瘦、吸入性肺炎、发热、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以及一系列心理问题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2)

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一种临床表现。

如何安全进食?

1、体位要求吞咽困难患者须在安静环境下进食,注意力集中,避免分心,能坐起来不要躺着,能在餐桌上不要在床边进食。对于不能坐位的患者,一般至少取躯干30°卧位,头部前屈,同时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喂食者与患者保持目光平视,便于观察喉上抬情况,掌握患者吞咽情况。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3)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4)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5)

2、餐具要求 选择广口平底碗或边缘倾斜的盘子,配有吸盘的碗最佳;勺子尽量购买专门针对照顾者喂食角度设计的,如果购买不到经过特殊设计的,则选用边缘钝厚、匙柄较粗长、难以粘上食物、匙面较小,容量约5-10ml的勺子;选用切口杯等杯口不会接触到进食者鼻部的杯子。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6)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7)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8)

3、食物要求 对于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该选择怎样的食物呢?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记住,水是极容易导致呛咳的噢!

(1)首选糊状食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点是密度均匀、粘度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管时容易出现变形,而且很少在粘膜上残留。经过系统的吞咽功能评估,初期我们可以在流质中添加食物改良剂,更安全地帮助患者吞咽。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9)

(2)避免进食的食物:避免进食质地比较黏的食物比如年糕、糯米等;避免进食容易产生碎屑的食物,比如肉糜、饼干等,防止食物残留在口腔内或碎屑掉落引起呛咳;避免进食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菠萝、西瓜等。

4、进食要求 最好把食物放在健侧舌部或健侧颊部,这样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选择合适的一口量,避免过多或过少;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进行下一口,避免2次重叠入口的现象;进食时间控制在45min以内,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疲劳,影响进食安全。

5、进食后要求 进食后清洁口腔,保持原进食体位30min以上再平卧,防止返流和误吸。

吞咽障碍如何家庭康复?

康复训练是改善吞咽功能的必要措施,以促进安全有效的进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除了在医疗机构进行吞咽训练以外,患者自己可以做哪些训练呢?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训练方法。

1.针对下颌、面颊部、舌部运动障碍的患者

口部训练:

(1) 尽量张大嘴巴、呲牙,维持5秒,然后放松,重复3-5次。

(2) 鼓腮,维持5秒,然后放松。用力鼓起腮时,用手从外侧按压鼓起的脸颊,重复3-5次。

(3) 下颌向前、后、左、右侧运动,重复3-5次。

(4) 夸张空吞咽,重复5-10次。

(5) 交替发音:a、i、u,维持5秒,重复做5次。

舌部训练:

(1)嘟嘴、伸舌,维持5秒,然后放松,重复3-5次。

(2)伸舌,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运动,重复3-5次。

(3)舌舔上、下唇,左、右口角,重复3-5次。

(4)将压舌板(勺柄)放在两唇之间,用力夹紧。将压舌板(勺柄)向左、右拉出,但嘴唇含紧,不让其拉出,重复3-5次。

(5)舌头不能主动运动的,将纱布包裹舌头,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牵拉,重复3-5次。

2.针对咽部环咽肌失迟缓,可以做等长等张吞咽训练(Shaker训练)

方法一:卧位,抬头,肩不离床面,看自己的脚趾,保持1分钟,头放松回到原位,保持1分钟,10个/组,做3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休息)。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0)

方法二:坐位,一人辅助,按住患者的额头,向后用力,患者低头向下抗阻,保持30s,放松回到中立位,10个/组,做3组。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1)

3.针对面部、舌头感觉障碍的患者

用棉棒蘸少许冰水/冰棉签,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2)

4.呼吸功能训练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3)

吞咽障碍经口进食的好处(吞之有道食之有味)(14)

作者: 林燕萍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