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日联合调访日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日联合调访日本(报道两会的日籍记者梅田谦)

中日联合调访日本

04:08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从日本来华工作七年,梅田谦长期在北京生活,爱上了豆浆、珍珠奶茶,习惯了公园遛弯,甚至还能说出儿化音。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日语部的日籍记者,他从全国两会现场发回报道,在电台演播室畅谈中日文化,疫情期间实地探访科技企业……梅田谦更像是一名跨文化新闻工作者,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身份属性,让他更想去尝试做一些其他媒体难以实现的报道。

2019年梅田谦在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尽管目前社交网络和自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占据越来越多的视野,梅田谦认为,传统媒体的力量巨大,可以在舆论上起到引领作用。就个人工作而言,他希望向日本传达中国的真实面貌,填补日本媒体难以涉及的信息空白。

享受“京式生活”:豆浆和珍珠奶茶“好喝到感动”

澎湃新闻:您在怎样的契机下学会中文并到中国媒体工作?

梅田谦:母亲在老家新潟县做中文老师,之后还做中文口译和笔译的工作,所以我从小身边就有很多对中国和汉语感兴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亲近的存在。而且老家的工业发达,经常有中国人来工作,他们给人以开朗快乐的印象。

而我真正开始学中文是在高中的寒暑假,就在自家的语言学校,大学毕业后在该学校工作。2015年的夏天,相识的同声传译老师神崎多实子上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台)的一档节目,节目中的播音员王小燕的日语水平很高,当时就在想原来北京还有日语这么好的中国人,于是去了解了国际台的其他节目,感觉是一个很好的媒体,但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去工作。不久之后,从神崎老师那里得知,国际台正在招聘日本工作人员。尽管我没有从事过媒体工作,但一直想去中国工作,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应聘之后很幸运被录用了。

老实说,我们这一代可能是对中国印象最不好的一代日本人,因此有朋友对我去中国工作感到疑惑。但是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他们认为如果能有机会去北京并且在国家媒体工作,那就一定要去。也有一些人反对,因此我想要从身边人开始,改善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有了这样一种心情,到中国之后这种心情变得更强烈了。

澎湃新闻:初到中国,是否会因为语言或者文化差异而感到不适应?

梅田谦:我所掌握的中文就生活而言没什么问题,不过在北京也有“小插曲”。有一次一个人去超市,结账的时候收银员问“你要袋儿吗”,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袋儿”是什么,直到收营员拿出袋子才明白。然后他又问“要大袋儿吗”,一下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满脑子都是“袋儿”,这和我所学的中文完全不同。

在单位里,同事的日语都很好,他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令人吃惊。有一次大家在电梯里聊天,一个中国同事问日本同事有没有去过滋贺县,日本同事说,听说那里的伊贺忍者很有名,而中国同事指出来说,滋贺县的忍者是“甲贺流”,然后一句接一句聊了下去,中国同仁对日本文化和习俗真的非常熟悉,所以在单位,我也完全不会因为语言而遇到任何障碍。

澎湃新闻:中国人常说 “入乡随俗”,您在北京生活多年,能否介绍一下您的“京式生活”?

梅田谦:决定来北京的时候非常开心,当时有两个心愿终于可以达成了,就是喝豆浆和珍珠奶茶。以前来中国的时候喝到这两样饮品,好喝到感动。在中国,就日常生活来说能够吃到许多应季美食,比如冬天的涮羊肉、清明节的青团。中国人很懂得享受24个节气,我也在学习并体会节气的乐趣。关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也会向中国人介绍,有时候去中国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老板会问我味道是否正宗,有时也会说要修改菜单上的日语之类的问题,大家会这样轻松地与我聊天。

到北京之后,我还养成了散步的习惯。日本是个汽车社会,在老家大多是开车出行。而中国很多人喜欢在早晨或是饭后散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让日本人感到“亲近”:报道不一样的“两会”

澎湃新闻:中国和日本的职场环境存在差异,您是如何融入中国职场的?

梅田谦:中国上班族一般不会错过一日三餐,不像在日本,一些公司职员因为过于忙碌而省略午餐。在总台,大家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和许多人一起聊着天,关系就变得熟络起来。

我感觉中国的职场氛围是比较轻松快乐的,大家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我制作的节目基本以促进中日友好为主题,策划案会提交给领导,他们会认真审阅后做出判断。而我也会对中国人制作的日本相关策划提出建议,他们也会认真接纳,在节目制作方面,我几乎没有感到有任何束手束脚的感觉。

关于我目前所做的工作,包括广播和视频节目,还有日常的采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传达中国的真实面貌,在这方面,日媒在报道范围上也会有涉及不到的内容,而填补这一空白是我的工作。比如广播节目《烦恼咨询室》,年轻人的事情可能是反映中国情况的最好内容,而他们的心声在烦恼之中有所体现。在节目中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和在华留学的日本学生,许多烦恼是共通的,比如恋爱、前途等问题,想通过这些问题将真实的中国传达给听众。

梅田谦(中)和同事们一起做日语广播节目。

澎湃新闻:您在总台的报道经历丰富,做过生活类趣味节目,也采访过各领域人物,能否与我们分享特别难忘的工作经历?

梅田谦: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在两会现场的采访和报道,在我们台历史上,日本记者去两会采访还是头一次,每天都怀着紧张感。当时和同事一起商量要报道些什么,除了会议的内容和表决的政策之外,还想做些其他媒体做不到的内容——传达两会的幕后花絮,比如人大代表们从全国各省聚集到北京,大家住在什么样的酒店,酒店设施如何,会场有什么高科技设备等。

两会往往给日本人一种严肃感,而我通过这种角度报道会议,有日本人反馈说感受到了亲近感,让我感到很高兴。

澎湃新闻:您认为媒体应该在中日交流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梅田谦:中日两国立场不同,擅长的东西也不同,但无论如何要尽可能增加两国人民相互接触的机会,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报道。虽然有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媒体需要介绍的是,中国人珍视什么,日本人对什么感兴趣。尽管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要努力去做可以实现的东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传统媒体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带头创造一种友好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

2020年梅田谦(左)在珠海报道当地复工复产情况,采访董明珠。

共享单车和打车软件:让四小时的北京之旅“快一步”

澎湃新闻:对于中国各地的文化历史,有什么感兴趣内容?是否曾向身边人“安利”?

梅田谦:因工作出差去过北京之外的一些地方,感触最深的是西安,作为六朝古都和日本京都有共通点。西安因留存了许多古迹而具有汉唐的氛围感,走进青龙寺,可以看到惠果大师与空海大师平起平坐的雕像,这种两国间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从古延续至今,让人感动。唐代时,日本僧人空海作为遣唐使到长安青龙寺修习密宗佛法。在日本四国地区,与空海有关的寺庙有88所,很多信众巡礼88座寺庙来缅怀空海,实际上青龙寺是巡礼的原点,也就是第0站,这已经成为两国友好的见证。

我来北京工作之后,家人和朋友都曾来过北京,我给他们做向导。 2017年一位日本朋友在北京转机,只有4小时的时间,我带他逛了王府井,去小吃街吃烤串和糖葫芦,喝北京啤酒、吃火锅,骑共享单车在天安门附近游览,最后打车送他回机场。多亏了共享单车和手机打车软件,便捷地完成了这一趟旅程。等疫情结束之后,我希望更多日本人能来中国看一看。

澎湃新闻:来中国已经七年,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出发,感受到哪些变化?

梅田谦:首先是感叹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2015年冬天,我刚来的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而现在已经满街都是,填补了“最后一公里”。此外,刚到中国的时候还是现金和电子支付并用,现在已经完全普及电子支付了。相比之下,日本曾认为二维码支付需要扫描设备,不如IC芯片方便,但现在也开始启用二维码支付。

中国的动漫和电子游戏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前,ACG(日本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大多是从日本输入到中国,而近年来中国动漫制作越来越精良,产量不断增加,在日本业界受到诸多好评,中日两国在这一领域也开始了合作。

澎湃新闻:从媒体人的观察出发,中日两国民间是否存在误解,应该如何增进理解?

梅田谦:与其说是误解,不如说是双方还不够了解。两国的环境和文化不同,更应该去了解对方所重视的东西。在中国的新闻中经常会出现“核心利益”这个词,“涉及核心利益问题相互理解支持”,认真想想这真的非常重要。对方所重视的可能和自己不同,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克服差异。

我认为,中日关系的一个关键词是年轻人。根据民意调查,近两年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恶化,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差,甚至许多人对华印象很好,这些年轻人不带任何偏见地学习对方国家的优点,和中国人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同样在中国也是如此,有对日友好的年轻一代。

50年前,中日双方怀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求大同、存小异”对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话语,但在当下仍然重要。周恩来总理说过“饮水不忘掘井人”,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明白。当今媒体要传承这种精神,好好消化和吸收,以符合当代的新形式把故事讲好。如果当代媒体能把这件事做好,让这种精神得到很好的传承,两国关系在未来会有所改善。

【人物简介】

梅田谦,1987年生,曾在日本新潟县从事汉语教育工作,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日语部日籍员工。曾参与2019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活动,从日籍记者视角报道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述中国故事。作为主创人员推出广播节目《汉语日本行》《烦恼咨询室》,以及在日出版的多媒体汉语教材《A酱教你说汉语》等,着力打造面向青年群体的创新内容,促进中日两国民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