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四大家——苏轼,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有读过他的古诗。苏轼性格豁达、为人真诚,颇有道家的风范,他不仅擅长吟诗作赋,还喜欢交朋友,做美食,其中东坡肉是最为出名的。苏轼的一生当中最高的职位是礼部尚书。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1)

前面说到苏轼特别喜欢交朋友,也很惜人才,所以经常会介绍些能人异士给好朋友,帮助这些人的才华得以展示。其中高俅就是一个。

高俅这个名字的出现,还是从《水浒传》的第二回里得知的。在《水浒传》中,对高俅的介绍时这样的,他是开封府里一个窘迫的子弟,会吹弹歌舞,还有舞刀舞枪,还会摔跤,而且还会有些诗书词赋,最为厉害的还是玩蹴鞠(足球)。他在《水浒传》扮演着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人物。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2)

这个是小说里的高俅,可是在正史上,真实的高俅并没有那么坏,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什么要说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其实还得说说高俅和苏轼之间的关系。

原本,高俅和苏轼两个人并不认识,在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为求谋生,便托熟人介绍到京城金梁桥下开药店的董将士当一名小工,但是董将士并不喜欢他,也不想留他在这里工作。不过,是因为熟人介绍的,如果不帮忙,也说不过去,所以董将士便写了推荐信,让其到苏东坡家里做个小书童。所以高俅和苏轼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了。

高俅在苏轼家中不仅勤快,还好读书,深受苏东坡的青睐。期间,苏东坡还将其改名。原本高俅的“逑”字并不是这个,而是毛字旁的“毬”字,苏轼认为这个毬字的寓意不好,就从《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得到灵感,改为“俅”,寓意通“逑”,可见苏轼对其的喜爱不是一丁点儿。

同时,苏轼对高俅的前途也很关心,认为此人不应该一辈子呆在我的身边做一个小书童,便问高俅:“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高俅说到:“虽在先生手下,得知识易也,但我想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这让苏东坡很感动。在苏轼与王安石两人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情况下,苏轼辞官离开京城,但不想耽误了高俅的前程,便写了一封介绍信给王铣。高俅也因进入到王铣门下,从此他的人生开启外挂的模式。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3)

王铣是宋朝的朝廷的大人物,不仅是皇帝的妹夫,还与端王赵佶有着很不错的关系。

有一天,端王找驸马王铣借梳子来整理自己鬓角,王铣便让高俅送过去。高俅送到端王府的时候,恰巧看到端王正在玩蹴鞠,这让深爱蹴鞠的高俅忘记了送梳子的事情,在那边驻足观看。突然有一名成员不慎受伤,端王又急于踢球,便看到高俅,问到:“你会玩否”,高俅谦虚说试试。没想到高俅的球技不是盖的,一下子便让端王看的心服口服,就这样端王就从王铣的手中将高俅要了过来。

宋哲宗驾崩之后,端王即位,是为宋徽宗。此后宋微宗也提拔高俅为官,短短几年内就荣升为枢密使相,并让其管理朝廷禁军,可见其官职比苏轼高的不是一两等,这也是苏轼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4)

高俅飞黄腾达的时候,刚好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在《挥麈后录》有着相关史料提到:“高俅有今天成就,是有着苏轼的功劳,所以对苏轼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于心。每次有苏轼的亲戚或者子孙到京城处理事情或者游玩,高俅必当亲自招待,在其离开的时候,还给予金银财物等等,接济他们的生活。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5)

在北宋晚期,元祐党门下的门生的遭遇是苦不堪言,这些人不仅不能做官,更是不能到京城来。即使在发配边疆,也要受到当地官员的欺压。其中就有苏轼的子孙。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高俅力求皇帝对苏轼一族进行从轻发落,这才使苏轼一族不受欺压。苏轼一族的子孙也正因在高俅的庇护之下,到最后苏轼有重振雄风,这也许是因为苏轼一生“天下无贼”的性格,才使得高俅对自己提携之恩的苏轼进行报恩吧。不得不说善待他人,必有好报。

苏轼父子三人谁中过状元(苏轼把小书童送人)(6)

到了靖康初年,宋徽宗南逃,高俅承担护驾之责任,可是宋徽宗中庭病发,不得不返京疗养。回京之后,宋徽宗下令杀死童贯、梁师成,只有高俅避免于难,最后病死家中,得终天年。或许是上天看到高俅对苏轼的感恩,才没有做一个刀下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