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武汉观(记者黄丽娟)“东湖的女儿”——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了……

东湖故事之东湖女儿周小燕 东湖的女儿东方夜莺(1)

3月4日凌晨0点32分,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近1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9岁。周小燕的弟子、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也在微博上证实了这一消息——“在和病魔勇敢战斗一年后,我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大师于今日凌晨12:32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好伤心…”

周小燕是在武汉长大的名媛,她是“东湖的女儿”,是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中国之莺”。

她191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37年,她在长江边上演唱《长城谣》,感动了无数抗日志士。1945年,她在巴黎以清唱剧形式演出齐尔品歌剧《蚌壳》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之莺”。回国后,她一直致力于在声乐教学,培养了众多的歌唱家和艺术人才。直到90岁,她仍旧每天在家中跟学生上课。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了一直帮周先生身前处理事务的韩老师,她表示周先生的后事由上海音乐学院统一安排。周先生的遗体已于今日半夜已经送往殡仪馆,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小的纪念堂。周先生的很多学生和亲友都赶往纪念堂进行拜祭。

上海音乐学院负责周先生后事安排的相关人员表示,周小燕遗体告别仪式已经定在3月10日上午10点半,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工作人员透露,周小燕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遗愿,“她去年3月份住院后,一直在与病魔做斗争,生命力相当顽强。她还一直想着要活到100岁,还想着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多教几个学生。”

工作人员透露,由周小燕先生向上海华侨基金会捐赠设立“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将会一直运作下去,长期帮助全国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类贫困教师和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艺术类学生。基金的名字是取了周小燕教授与其丈夫张骏祥先生名字中的各一个字,不仅饱含着周小燕教授对于已故丈夫深邃真切的情感,也寓意着这个基金要如吉祥的春燕般将善与美带入更多艺术爱好者心间。

据周小燕身边的人透露,在周先生住院期间,医生已经明令她的学生不要去医院探望她,“只要有学生探望,周先生就希望多跟他们交流声乐方面的知识,停不下来,这对她的身体是很大的伤害,所以医生特别交代让周先生静养。”

周小燕与武汉的“一世情缘”

1917年,周小燕出生于黎黄陂路的一个富裕的工商世家,其父周苍柏是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实业家,在抗战最紧张的时期曾给予了共产党人许多支援与帮助,与张光年、巫一舟、夏之秋等革命文艺家保持着长时间的交往。母亲董燕梁则十分爱好音乐,在她的培养下周家的六个孩子均与艺术结缘。少年时期的周小燕就成长在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环境中。

1930年,周苍柏深感市民沉迷赌博与鸦片之害,投入自己的绝大部分收入,兴建了东湖西岸占地六百亩的“海光农圃”。周小燕曾经回忆,“那时候我们家住汉口,有时候父亲会带我们从江汉关乘船过江,到了水果湖后再乘坐小划子进入东湖,父亲见我们喜欢那里的风光,就开始筹划买地,一块一块的买,前后买了600亩,建网球场、游泳池,修假山园林和道路,专门给我们玩。不过父亲也一再表示,那片地今后要对所有人开放。”建国前后,董必武、陶铸等人去东湖游览,都夸赞风景不错,父亲就把那片地捐给了国家。”海光农圃在当时成为极受群众喜爱的“城市公园”,周苍柏也被人尊称为“东湖之父”。

1935年9月,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7年夏季,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她也回到了武汉。此时的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周小燕同好友夏之秋组织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在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学校礼堂演唱抗战爱国歌曲,《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旗正飘飘》……深得抗战居民们的喜爱,在众多被周小燕所演唱抗日名曲中流传最广的应属《长城谣》和《歌八百壮士》。

这年夏天,潘孑农在电影剧本《关山万里》里写了一首歌词《长城谣》,托刘雪庵谱曲,并交由同样出自上海音专的周小燕演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上世纪,这首打动过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亡歌曲《长城谣》,成为“中国之莺”、武汉姑娘周小燕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这首歌曲在周小燕的演唱下很快红遍了武汉三镇,迅速在抗战前方和大后方流传开来。

同年,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歌词送到武汉合唱团排练场,请夏之秋代为谱曲,周小燕作为武汉合唱团的首席女高音独唱此曲,“中国不会亡”一句也经武汉《大公报》的社论一度成为了抗日口号,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加剧,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要求非战人员撤离。周小燕也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弟弟周天佑去了法国,弟弟天佑在战乱中不幸染病身亡。

1947年5月,捷克举办举世闻名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会,周小燕与著名钢琴家李献敏合作,到布拉格介绍中国音乐作品。她以完美嗓音和精纯的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中国的夜莺”这个伴随了周小燕一生的美誉就是在此时不胫而走。

1947年,年满30岁的周小燕毅然归国。同年,她应武汉大学的邀请在武汉召开了回国后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归巢的夜莺在东湖之畔、珞珈山上尽情歌唱,音乐会后报纸上好评如潮:“珞珈山上出现了一个非凡的音乐会。这独唱会的主角,也正是非凡的女高音周小燕小姐。”文章在描绘她演唱活泼的曲子《早行乐》时赞道:“每个听众的脸上都露出轻松欲放的‘玫瑰花’,心儿随着她声波的高低、强弱而跳跃,到那热情奔放的时候,几乎都跳将起来。而在演唱深沉的曲子如《红豆词》、《思乡曲》时,真是如泣如诉,哀婉凄离,把千百双眉头锁得紧紧的。”此后的两年,她依然奔走在各条阵线,为战争中的军民带去希望与信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苍柏主动将海光农圃献给了国家,海光农圃随即更名为东湖公园。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周小燕,并勉励她“要为人民歌唱”。同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新的身份、新的使命使得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她所指导的学生如廖昌永、张建一等人在国际各大声乐赛事中屡获大奖,至今已90高龄的她仍然每天在家里给学生上课。

当周小燕登上长城再次唱起了那首血泪凝结的《长城谣》是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事后,她仍旧激动地回忆到:我就想最早我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大家心里头都是怕做亡国奴,是那种心情。而后来我看到的中国,是包括我的弟弟、多少烈士、我的父母都想看的,这样一个中国。

在周小燕眼中,武汉是一座漂亮的城市。从1997年到2012年,周小燕回武汉不下5次。每次回来都会要求去以前的故居、去东湖苍柏园转转。周小燕曾经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武汉开始的,1937年,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大家一起唱《长城谣》,抗日热情很高。我离开武汉很久了,希望一年能回来一次,但太忙了,做不到。”

2007年6月,周小燕看到由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出版《魅力东湖》画册时,欣然提笔:“看了这本画册,勾起我幸福的童年,希望你们把这块自然的风景能建造得更美,这也是我父亲的愿望。东湖永在我心中。”

2007年11月,周小燕应邀出席、揭幕了在东湖可竹轩展出的“周苍柏生平事迹展”。现在前往东湖,游客们可看到修复后占地60亩取名苍柏园的“海光农圃”。包括周苍柏纪念馆、雕像、周母桂花林等多处景点,以及周苍柏携子女的雕像。

周小燕在晚年时更加思念武汉。2012年10月,她带着所有弟子,回到武汉参加“琴台音乐节”,带来一场《故乡情——周小燕和她的弟子们》的音乐会。谢幕时,全场观众在廖昌永的倡议下一起合唱了周小燕的成名曲《长城谣》,周小燕上台和学生们一起合唱。歌曲结束,音乐厅里的欢呼尖叫掌声震耳欲聋,这股热力一点不亚于大型体育场。

此次来武汉,周小燕还不顾95岁高龄,在琴台音乐厅和武汉歌舞剧院举办“大师课”,认真的教导武汉年轻的孩子们声乐技巧。她的学生告诉本报记者,“这次答应回武汉来举办音乐会,是因为先生做梦梦到家乡了。她在晚年时,对家乡的热爱与日俱增。”和周先生一起同回武汉演出的廖昌永当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所有跟周先生学习过的人,都会被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所征服,对她充满感激。在先生95岁时,回武汉来做音乐会是先生一直的愿望,也是大家曾经的约定。

周小燕快过95岁生日时,作家赵兰英还为她写了本个人传记《她是这样一个人——写真周小燕》,翻开第一章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周小燕在武汉的经历: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岁月,周家“儿童歌舞团”的快乐时光,抗日期间她在武汉参与组建武汉合唱团,演唱《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多首抗日名曲发动民众抗日等,还附上了她在武汉的多张闺中旧照。(编辑:刘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