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概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公共基础教育知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共基础教育知识(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

公共基础教育知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 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4. 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

5. 社会教育的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6.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再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再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7. 学校教育的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性。

2、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革命性。

4、“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的教育主张。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以“仁”为核心;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3、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以五经为教育内容,其中《礼》为重点,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

5、墨子三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辩论的要求,奥的要求。

6、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7、《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成文战国末期。

8、“不陵节而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式教育思想。

10、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11、柏拉图著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1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首次系统的阐述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3、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14、《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15、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6、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著作《世界图解》。

1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

19、卢梭著作《爱弥儿》,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自然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

20、康德《教育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21、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22、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23、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4、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也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5、赫尔巴特的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理论基础:心理学和伦理学;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四阶段:清楚(明了),联合(想象),系统,方法。

26、杜威著作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

27、杜威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2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9、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0、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1、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过程》。

3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年)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教学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根本性指导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仁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6、教育目的:(终极目的)宗教目的—永生;(直接目的)现实目的—学问、德性,虔信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的民主咋实现,三无目的改经验)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1.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四、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认识,社会宣传导向,家庭父母素质,就业趋势。

3、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4、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7、人力资本通过投资而形成,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

8、影响教育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文化、人口。

五、教育的目的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4、联合国提出的教育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5、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6、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等。

8、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六、教师与学生

1、广义的教师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的教师指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宫缩的专门人员。

2、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3、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师德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7、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8、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程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

10、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1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卢梭和美国杜威。

1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赫尔巴特和苏联凯洛夫。

13、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是学校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4、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七、课程

1、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美国杜威提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4、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5、功利主义教育家斯宾塞1885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6、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7、1918年博比特《课程》,被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8、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9、泰勒明确课程编制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10、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根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1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13、杜威学校四大直接经验课程:手工制作类;语言社交类;研究探索类;艺术类。

14、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15、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在教育上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6、实质教育论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实用性知识,智力发展并不重要。代表人物斯宾塞。

17、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古代的七艺是最早形态的学科课程。

18、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达到的预期结果。

19、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0、泰勒明确提出课程编排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21、布鲁纳提出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22、加涅提出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23、知识、社会、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24、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25、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6、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7、CIPP是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8、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29、新课改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八、课堂教学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之,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3、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

4、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5、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方法。

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主张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现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7、构建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她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8、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9、孔子的教学过程思想“学、思、行”,是我国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10、《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步学习法。

11、赫尔巴特基于“统觉团”原理,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12、杜威“从做中学”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

13、凯洛夫《教育学》中提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阶段。

14、传授—接受教学中的过程: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15、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6、赫尔巴特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7、教学直观性原则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8、程序教学模式和直接教学模式都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19、范例教学理论由瓦根舍因(德国)提出。

20、发现教学模式倡导者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

21、掌握学习模式是美国布鲁纳创立的。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以经常、及时的反馈。

22、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再上课前完成对新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23、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24、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25、跨越式教学适合语文学科。

26、讲述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2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8、谈话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29、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以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0、演示法分为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标,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和情境教学法。

32、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制。

33、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4、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35、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6、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37、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3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九、学校德育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2、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早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3、学校教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

5、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10、知即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新年和评价能力);情即指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指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11、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12、马克思主义德育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

13、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十、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

3、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再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4、学生的非正式组织分为积极性、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5、超过50人的班级规模组织使学生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

6、班级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松散的前班集体阶段(班级中出现小群体);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级中出现积极分子和班级骨干);班集体的成熟阶段(班级高度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

7、班级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的统一起来。

8、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9、课堂心理氛围管理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习、思想、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11、我国班主任的历史沿革:古代:师儒训导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 级任制—1938年导师制—1952年 班主任制。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3、组织主题班会的四阶段: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4、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15、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