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的相思,不局限在男女之间,也指亲人友人、游子与故乡之间。这相思情,在中秋这个最为期待团圆的节日里,达到顶峰。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讲到人生的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最高境。而中秋诗词以明月寄寓的相思之情,在读书君看来,亦有三重境界。

苏轼的中秋诗词有哪些(中秋明月寄相思)(1)

明月照千里

第一境: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唐代时已有不少诗歌赞叹中秋之月的明亮美好,因这一轮中秋明月,寄托了太多人的相思深情。

中秋月圆月明,有人相聚,有人别离。在这节日里,谁的感触最深?自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是无法与远方人相聚的故人。在这一重相思之境中,相思之人分属离别两端,不能相聚,只能通过明月遥寄相思,翻译过来就是:中秋了,你在哪里?我很想你。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即直接对月喊话远方挚友元稹,我在这一晚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想你呐,你是否也在想我?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彼此分离,始知相思。这是相思第一重境界。

苏轼的中秋诗词有哪些(中秋明月寄相思)(2)

明月与桂花

第二境: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尽管人们对中秋这个节日寄寓了无穷的美好期待,但现实世界里,中秋不只有明月,有时候,月为云雾所笼罩,有时候,月终晚都不出现。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不管多不愿,过了这一晚,到下一晚,月始终会再度走向缺失。

人生又何不如此?即使此夜相聚,到得下一夜、下一年,说不定又别离。1071年中秋苏轼与弟弟子由团聚之后,此后六年间兄弟二人中秋都不得再团聚。直到1077年中秋,兄弟二人才再度共度中秋。这一次,苏轼写下《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的中秋之夜,所见多为风光蔽月,很少像此夜这般光辉明亮。可过了今夜,明年的中秋又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不仅是词人对中秋月亮阴晴变幻的客观描绘,更是对亲人少见团聚以及个体命运浮沉际遇的映照。

苏轼的中秋诗词有哪些(中秋明月寄相思)(3)

明月星辉

相思的上一重境界需要以别离来映照相思,而此第二重相思之境的情感基点在于:哪怕此刻仍在一起,我却已经在担忧此后的别离。

第三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以明月寄相思的最高境,自然得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摘取。在此词中词人所寄寓的情感以及所阐述的哲思,实在经典,为世人所公认,在此就不再赘述,此文只用结尾二句。

往小了说,此等相思之境为既然人生离别难免,那就各自保持康健。如此一来,不管你我身在何方,始终共此明月光,纵身隔千里,但心意相通。这与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往大了说,则是推己及人,将个体的悲欢喜怨上升到整个生命群体的离合聚散,是人类普遍情感与命运的集体映照,这或许也是古往今来此词能够获得广泛共情的原因所在。词人所写的不再是个人的情感命运,更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而道出的共同美好祈愿。

中秋明月寄相思,第一境是因分离而望相聚,第二境为既相聚还忧别离,到第三境则纵然别离也不再忧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同此情。

苏轼的中秋诗词有哪些(中秋明月寄相思)(4)

月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