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印刷发行的《一年来之河南七中》近四百余页,兼有民国时期潢川教育、社会、兴学与师生论著总集之体,全书近二十万字,是现存豫东南地区非常珍贵的教育史志资料,文献价值巨大。其编纂者潘维新去今岁远矣,有关其人之文字记录匮乏而杂乱。本文结合相关文史资料,尤其是《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中的记载,对潘维新校长生平事迹进行大略地梳理考证。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版《一年来之河南七中》

据1991年由徐友春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人物大辞典》(下册)介绍:

潘维新(1908—1944),号仲民,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寄居禹县,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生。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求学时代,曾约诸挚友创办私立豫北中学。后考入省立河南大学,毕业后,历任河南省立七中校长、潢川中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科员、河南省第六区专员公署及第一区专员公署视察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禹县县政府民政科科长。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河南,省城开封失陷后,新郑、许昌相继被日军占领,潘维新率领禹县乡民辗转游击。1944年春,潘维新在日军大“扫荡”中被俘;同年四月十四日,被杀害。时年36岁。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

民国二十二年版《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中刊印的潘维新肖像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

笔者检索河南大学校友总会网站显示1932年6月河南大学第五届毕业生名单中,有教育学系毕业生十二名: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5)

1932年6月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时期入校)第五届毕业生名单共57名,其中教育学系毕业生第二行有潘维新姓名

1932年(民国三十一年)6月,河南大学教育学系专业毕业生潘维新,在回到汲县豫北中学任教务主任后不久,接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齐真如委任令:

河南省教育厅委任令

第六四五号

兹委任潘维新为省立第七中学校校长

此令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齐真如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八月一日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6)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呈文一览关于潘维新任职令的记载

随后,潘维新遵照河南省教育厅厅文于八月11日乘平汉线火车抵信阳,八月13日到达潢川,接替朱干卿任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长一职(启钤视事)。据《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中《本校现任职教员一览表》履历信息显示,1933年时潘维新二十七岁,则是指虚岁,其真实年龄应为二十五周岁,即1908年出生。(见图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中记载的关于潘维新任职履历等信息)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7)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中记载的关于潘维新任职履历等信息

这份履历一览表同时记载:潘维新自民国二十一年八月由汲县豫北中学教务主任调来省立七中任校长,豫北中学即汲县(今新乡卫辉)私立豫北中学。由于豫北中学于1948年解放时同汲县其他学校合并,有关私立豫北中学校史资料现归口于卫辉市第一中学。故笔者与卫辉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卫辉市广电中心特约记者程永华取得联系,并通过程永华先生联系了卫辉市一中殷维华老师,两位专家提供了不少有关潘维新的史料。程永华先生提供的《潘维新生平简述》如下(首发):

潘维新,号仲民,河南汲县人,寄居禹县城内康家拐,生於清光绪卅四年二月十九日。父莹轩公,早年参加同盟会,奔走革命,为两河人士所推崇。维新生性和露,为人端方,常以普及教育为职志。求学时代曾约诸挚友创办私立豫北中学,为国家培植人才,在抗战八年中,虽辗转播遗,但始终未辍。惟其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志颇坚定,卒考入河南大学,常编撰论文,登诸报章杂志,提倡义务教育,扫除文盲。毕业后,历任潢川中学校长、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科员、河南第六区专员公署及河南第一区专员公署视察等职。迨抗战军兴,豫北半壁沦入敌手,深悉争取最后胜利,非收揽人心不为功,乃改任禹县县政府民政科长,昕夕勤奋,未感稍懈。卅三年春,敌人渡河南犯,禹境沦陷,当即率领乡镇民枪,辗转游击,遭敌忿忌,遂派大兵扫荡,双方激战数日,伤亡甚众,维新因力竭被俘,后被日军投于枯井,焚火闷死。为国捐躯,时为民国卅三年闰四月十四日也。

据《卫辉一中校史》和殷维华老师《远去的豫北中学》记载,1930年成立的私立豫北中学,吴庆榴任校长,潘作新任教务主任。1930年8月,汲县著名绅士吴庆榴(字明五)筹集资金,拉潘作新(字在民,潘维新之兄长)、侯仲阳(字子奇)等人入股,在汲县淇泉中学旧址上创办起私立豫北中学,吴庆榴任校长,潘作新任教务主任,侯仲阳任训导主任。1948年11月7日汲县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学校,将县立中学、私立豫北中学等七所学校并入省立汲县中学,成立太行公立卫辉中学,即现在的卫辉一中。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8)

殷维华老师《远去的豫北中学》文章题图

关于潘维新和兄长潘作新及其潘氏家族情况,我们可以从潘维新侄女潘福琏女士的回忆录《忆往》书中了解很多。潘福琏(潘维新兄长潘作新之女,生于1926年,汲县鼓楼前街人,汲县师范肄业。1948年潘福琏与丈夫刘玉声一起赴台,1956年起先后在台湾苗栗县中正国小,新竹市朝山国小、香山国小任教,1989年退休)在其回忆录《忆往》中记载:

潘府乃卫辉府(今卫辉市)望族,先祖父莹轩公排行老三,人尊称潘三老,绰号火神爷,脾气刚烈,为人急公好义,富正义感,排难解纷,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但乐善好施,遇人急难,必鼎力相助,寒冬刺骨,春寒料峭时,放粮济贫,年年如斯,故又令人敬畏有加,方圆百里善名远播。先父(潘作新)系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执律师业,然其志在兴学,即邀其志同道合之同窗好友,由先父出资,创办私立豫北中学,热心教育,作育英才,不以盈利为主,凡贫苦肯上进,努力求学者,不仅免收学费,还贴补生活费,师长教学认真,故四乡邻县,有适龄子弟者,则趋之若鹜,争相入学,来台者有八二三炮战殉国的赵家骧将军,作家尹雪曼先生,将官郎世忠、高为焕先生等,至今仍感念先父治学严谨,视学生如子弟,灌输爱国情操,训勉四维八德精神,早晚自习,必亲临督导,以校为家,其治学之精神,令人敬佩。二叔(潘维新)和先父同母所生,河南大学毕业,年少得志,而立之年,已当上潢川中学校长,二婶(赵子怡)信阳女师毕业,系汲县第二小学老师。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9)

程永华先生提供的潘维新旧宅现状(图中红色框线内为潘府旧宅正屋和东西厢房)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0)

1932年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生赴北平参观团留影,其中有潘维新(河大校友总会网站图片)

1932年八月一日,潘维新接河南省教育厅齐真如厅长委任令后,曾“自觉才疏学浅,且地处战区,事多非易,恐不胜任”,一直拖延到八月十一日,才和同乡席树绩(字凌阁,汲县城内西街人,曾任河南第五师范学校庶务员会计员,后任省立七中图书馆主任兼事务员)、大学同学成吉甫(字象天,济源人,曾任开封现代中学英文教员,后任省立七中教务主任兼英文教员)一起启程,十二日晨抵达信阳(估计是坐的平汉铁路慢车),十三日下午四时到达豫东南重镇——潢川。第二天,在省立七中前任校长朱干卿的带领下,察看了校址校舍,并了解到“除教室一座,理化仪器室三间和教员院十数间外,其余均为国民党七十五师政训处、七十五师军需处和迫击炮营所占”。(见图《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附录部分呈文(二十七号)记载两次驻军占据并焚毁校舍门窗桌椅,朱干卿校长挪款购置校具及垫资维修损失之处等向省厅报告)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1)

呈文(二十七号)记载两次驻军占据并焚毁校舍门窗桌椅后原朱干卿校长购置校具及垫资维修损失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2)

《本校一年来经过情行略述》记载潘维新1932年8月来校后处理校内驻军事宜

潘维新奉教育厅令接管省立七中后,首要任务就是处理校园被驻军占据问题,期间多次交涉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七十五师师长宋天才,虽拜谒十余次,晤面艰难,却得允诺逐渐撤离军队。(见图《一年来经过情形略述》潘维新到校后即向张钫、宋天才交涉迁出军需处、政令处、迫击炮营占校驻军)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3)

前一章节,我们介绍了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之情形,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调集军队,轮番进攻围剿红军根据地,吉鸿昌的二十二路军和张钫的二十路军七十六师、七十五师各部不断换防。国民政府驻豫特派绥靖公署主任刘峙、豫南特区抚绥委员会委员长“豫南剿赤军总指挥”张钫、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专员刘镇华先后临潢。其中,宋天才部七十五师驻防潢川时,其军政处、军需部、迫击炮营长期占据省立七中前部校舍,军政部后方医院占据校园后部,损毁校舍门窗、校具,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破坏和干扰。据《潢川县教育志》和《潢川二中校史资料选编》等材料记载:

1932年8月,潘维新受省教育厅委派到潢川任教。当时学校除教室一座、理化仪器室三间和教员院十数间外,均为七十五师驻军所占。所占住之房舍,门窗墙壁均被拆毁焚烧,学校用具多被损坏,图书仪器及旧日文件,亦多损失。潘维新于20日接任省立七中校长,接到的就是这样的烂摊子。他当即向潢川驻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第七十五师师长宋天才交涉,经过六天每日数次奔走呼吁,才使得一部分驻军撤出校园,经修缮后,遂定于九月十五日开学,十七日上课。潘维新赴开封向省厅报告学校情况,在潘维新校长离校后,学校又被军政部后方医院第一分院占据,师生们只得在露天上课,潘维新校长接学校电报立即返潢。

1932年10月2日,潘维新邀请刚刚从商城“追剿”红军隙间返潢的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来校演讲,张钫演讲完毕,随同潘维新校长参观省立七中校园,视察前清贡院旧址建筑遗存及贡院碑刻石牌(张钫喜碑刻),转至前门东部遇七十五师占校兵士,当面饬令军需处及迫击炮营於三日内腾清所占房屋。10月5日,七十五师军需处和迫击炮营陆续迁出,不料,军政部后方第一医院又强行拆除围墙占据了前面所腾挪房屋。全校师生均极其愤慨,教务主任董良甫代表学校前去交涉时,反被国民党士兵辱骂并被军医院院长李景明殴打。

据记载,国民政府军政部成立于1928年11月,直隶行政院,1938年1月,增设军务、机械化、马政、交通、军法等司及兵役、军医等署,并分管各战区司令部、兵工厂、军医院、军牧场、军事监狱等,1946年5月被裁撤,改设国防部。这个军政部医院后方医院因蒋介石下达“对豫南特区军事于9月底结束的命令”,由鄂豫皖“剿匪”总司令刘镇华在潢召开“三省善后会”时布置,直属军政部和刘镇华节制,故对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的饬令视而不见。

潘维新于是一边请张钫连同国民党中央特派巡查高级参谋张逎葳莅校协调,一边向省教育厅连发三道呈文,请求齐真如厅长通报河南省绥靖主任刘峙“军医院强占校舍”一事。最后,经特派巡查参谋张逎葳协调,从院中垒墙与军医院分隔开,并从西侧和后院另僻校门,师生方得以勉强开学上课。七中校舍被反动军阀强占,直到1933年2月,潘维新校长找陈继承(鄂豫皖三省清乡善后委员会豫南特区副委员长、河南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才要回了全部校舍。潘维新主编的《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中有《本校一年来经过情形略述》一文,对此番经历有非常详尽的记录。(见上面《一年来经过情形略述》图第六页记载:驻军迁出后校舍复被军政部后方医院占据,后请陈继承饬令撤离;第七页记载:潘维新患喉疾督翻修图书馆后令师生阅览并上交读书笔记以为平时作业)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4)

1932年省立七中校舍遭遇国民党军队强占示意图(前院部分)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5)

1932年省立七中校舍遭遇国民党军队强占示意图(后院部分)

阅读《省立七中史话》前面章节可知,作为豫东南诸县中心的潢川陆续更换过多股军阀队伍。1931年9月,吉鸿昌第二十二路军第三十师撤离潢川后,曾万钟的十二师、陈耀汉的五十师接替潢、商防务,1932年张钫的二十路军接防潢川,负责豫南特区抚绥委员会和“豫南剿赤军总指挥”,任免辖区各县县长。国民党第七十五师、七十六师开抵潢川后,第二师、第十二师调离潢川。在八月份“清剿”行动中,张钫的第一纵队进攻光山泼陂河,陈继承的第二纵队从信阳平汉线移至宣化店,配合刘镇华和胡宗南从左、右翼包围红四方面军根据地。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后,曾一度管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信阳、经扶(今新县)、立煌(今金寨)等九个县区。徐亚屏是第一任专员,陈继承是第二任九区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6)

陈继承肖像和其书法作品(陈继承擅长隶书)

陈继承(1893-1971),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校;参加两次东征,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四团团长;1924年被聘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北伐战争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32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6月兼任豫鄂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中路军第二纵队指挥官,指挥中央军第二师、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十师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展开第四次围剿;12月,兼任豫南特别区善后委员会副委员长、豫南清剿区指挥部指挥官、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后历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军政部次长兼四川省军官训练团主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北平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一副总司令、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大陆解放前逃到台湾。

陈继承指挥第七十五师宋天才、第四十五师戴民权、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第十二师唐淮源部“驻剿”苏区,造成鄂豫皖根据地红军极大被动局面,对历史和人民犯下了战争罪行。检索潢川县政协文史委1985年12月编辑出版的《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刊载王勉之、郝祖寿《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记略》一文,也有关于陈继承的部分记载:

民国初年,潢川隶属豫南道(后又改称南汝光道)。1927年属豫南行政区。1928年划旧豫南第三区,该区管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正阳、罗山七县,行政长驻潢川。此为九区专署之前身。1932年十月,潢川九区专署成立,其全称为“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属八个县,即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信阳、经扶。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神州大地遍燃反蒋怒火,大别山区人民革命风起云涌,商城建立了红色政权,光山、潢川、罗山及湖北黄陂、麻城等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于是,蒋介石亲临华中,坐镇武汉,自任“豫鄂皖赣四省剿匪总司令”,四处派遣大军,进攻大别山红色根据地。为了迅速扑灭人民的革命火焰,充实中层政治、军事机构,因此,在潢川设置了专员公署。1933年以后,又改为“河南省第九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33年春,陈继承继任专员。陈是国民党第一军中将军长,率领一个精锐团来到潢川,充任九区专员兼潢川县长。陈的部队纪律较为严明,不乱摊派,并整顿地方治安和县商会,创办了《豫南日报》。陈的行为得到了社会人士的称赞,为此,人们在专署大门外为陈立了一个“陈武民(陈号武民)将军德政碑”。后毁于沦陷。1933年秋,郭景岱来潢接任陈的专员职务。为时不久此职位又交给了梁冠英。梁系国民党军长,率部驻经扶县,并将专署迁往该地。而1934年11月,韩俊杰调潢川当专员,又把专署迁回潢川。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7)

民国时期河南省地图(比例尺 四百万分之一)

1933年春节过后,因国民党第一军军长陈继承来潢川担任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潘维新遂向陈继承求助,请其设法饬令军政部后方医院撤离学校,陈继承自幼入家塾,父亲是清末秀才,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教官,自诩为正规军,向来反感士兵侵扰地方,治军较严,闻听七中校舍原为清代光州贡院,竟遭兵卒污损,当蒙允准撤离校园里的军政部医院和驻军,并饬令2月12日(周日)前军队全部撤离。元宵节后三天,后方医院所有人员全部离开省立七中,退还了占据一年多的校舍。至此,所有驻军占据房屋和校舍全部收回,潘维新校长遂要求事务主任陆樟(字友南,河南陈留人,曾任陈留县教育局长)抓紧时间维修校舍,期望赶在寒假结束时,让新招收的春季始业班新生开学前可以用上新教室和寝室。下面是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平面图: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8)

潢水楚乡重新誊绘的《民国二十二年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平面图》全图

局部图: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19)

河南省立七中前门中轴线前三进院落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0)

河南省立七中校园中轴线后两进院落(大礼堂为双层建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省立七中校园环境经过修缮调整,所有污损墙壁建筑粉刷修葺一新,重新添置桌椅和教具、床铺等生活用品,新翻修大礼堂和图书馆阅览室,教室都安装上了当时不常见的玻璃,能够做到开窗通风换气,并向省教育厅申请免除部分学生学费和拨付教育资金用于购置图书实验仪器,故全校教学设施渐趋于正规。《一年来之河南七中》扉页部分现存有校园平面图一幅(见上图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平面图》),并留有布局图示说明九条,使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从贡院到省立七中的校制沿革之变化:

1、大门外原有照壁一座,东西均为两辕门,中置旗杆一对,民国十五年被驻军拆毁;

2、大门五间,民国八年宋祖铎校长改建为西式墙,中为路道;

3、第二进五间,中三间为会议室;东一间为教务课,西一间为指导课;院西三间房为阅报室;

4、第三进原为冰玉堂五间,宋祖铎校长改为西式墙,现为教室;东西各有号舍二、三排,即现在学生宿舍;

5、第四进原为贡院正庭五间,现为图书馆;院东边房二间,现为体育教员室;院西边房二间,现为游艺室;

6、第五进楼房五间,上为倚云楼,下为参圣堂,即现在大礼堂,面墙经王炳南校长改建为西式门窗;院东边房三间,现为藏书室;院西边房三间,现为理化仪器室;东首有学生厨房六间,学生饭厅七间,勤务室一间;又有西向教室九间,系民国十九年刘银銮校长建造;

7、校前半部各有东西偏屋一座,并各开大门以便出入;校东偏屋共计院三进,第一进为大门,二进为过庭三间,即现在勤务室;三进为正房三间,即现在校长室;过庭左右各有边房三间,即现在的会计室事务员室;查该房屋向为潢川县劝学所借住年久,不肯让出,民国十三年,经陈闻典校长呈教育厅令给修理费洋七百元索回;民国十六年,李子纯校长于该屋大门左首,购官基一间,随即将大门拆去,改建正房四间,即现在事务课文书处;

8、校西偏院共计二进,第一进旧为大门,系民国十九年刘银銮校长改建为教员住室九间;第二进为正房三间,即现在的教员室与教职员饭厅;西屋四间,为现在教职员伙房和茶炉房;

9、本校操场,原在本校第五进大礼堂后院,地址狭长,民国二十年秋,经朱干卿校长於校外西北隅,购置卢姓高台大地一块,计十二中亩。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1)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园布局说明(内容来自《本校沿革》)

1933年春季开学前,潘维新又令事务主任陆樟将原有教员住室腾出三间做为藏书室,将大礼堂翻修为图书馆阅览室,另僻阅报室三间,邀请学校教师演讲图书馆之意义功用及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方法等,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了深切的了解。新图书馆投入使用后,每天阅览者达数十人,此种现象为昔日所不见。潘维新于是复商请各科教师,利用此机,于各科课堂之外,指定参考书籍,令学生作读书笔记,于每周末交各课任教师处检查评阅,并以此作为各年级学生平时必交作业之一。

据《一年来之河南七中》记载,当时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总数为六千八百一十册,分为古籍类、哲学类、史学类、文学类、理学类、地理类、教育类及英、社、政、经、农、医、法、体、艺、科学、杂志等二十五大类;阅报室内设上海晨报、南京中央日报、武汉日报、北平全民报、天津大公报、开封河南民国日报、河南民报、河南教育日报、洛阳河洛日报、豫南日报等十余种报刊,教职员工每次借书三本为限,学生一本。(见下图《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刊印的省立七中图书馆、阅览室照片。原图污损严重,下面照片为PS修复版)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2)

1933年省立七中图书馆和阅览室照片修复版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3)

1933年省立七中图书馆和阅览室照片修复版(文字为后期加上)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春,省立七中奉省教育厅指令,招春季始业新生一班,共计36人,二年级插班生四人,学校将原有三年级甲乙班合并为一个班,二年级两个班,一年级除甲乙班外,加上春季始业班,共有六个班,学生仅为161人,而且还不断有学生退学和晚来报到(前文聊过黎原将军因迟于到校曾被布告通报)。造成七中学生大量流失的原因除了三年级生因就业、结婚问题早退外,主要因当时潢川战乱频繁,又赶上头两年不是大旱就是大雨,天灾人祸纷至沓来,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田地荒芜,农户多破产,子女学费成为家庭沉重负担。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4)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附录部分收录的各种会议记录存档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附录中保存有2月23日的一次会议记录显示:二十一年度下期第一次职教员联席会议召开,潘维新主持会议,张力耕、祝其祥、徐子亮、廖汉藩、周仲贤、张伯杰、席光宇、成相天等参加会议,黄向乾记录,会议推举班主任名单;推举图书科学用品采购委员会;会议决定每两周的星期五下午召开校务会议,参加校务会议的人员为校长、各班班主任、各科室主任及图书科学委员会代表一人;规定每月小考后召开教学工作讨论会一次;会议还拟定四月初召开春季运动会并推选出筹备委员会;同时议决编辑出版《一年来之七中》刊物方案,要求缴稿日期为五月十五日前,推举本校三位国文教员负责编辑,由学校当局负责出版印刷。(见上图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附录部分收录的各种会议记录存档)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5)

各科应用表格、各项统计图表(竟然用红绿蓝色标绘出类似excel样式的图表)

潘维新管理学校一年有余,即修撰《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一书,计四百余页,涵盖教务、指导(政教)、事务(总务)各科办事章程、班主任工作细则、图书管理规程、各功能室使用规则、学生生活学习管理规则、各种校内委员会简章、学生课外会社(社团)简章、各科应用表格、各项统计图表(竟然用红绿蓝色标绘出类似excel样式的图表)、教师论文论著、学生文学社作品,以及改革七中计划大纲、各种呈文、布告、会议记录等,是现存我校乃至豫东南地区非常珍贵的教育史志资料。该资料汇编成书后,附录部分收录的校行事历(即每周工作记录)堪比今日学校之周工作安排,只是排版方式不同。(见下图《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保存的每周工作记录和今天潢川二中周工作安排别无二致)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6)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保存的每周工作记录与今天学校《周工作安排表》别无二致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中另收录有指导学生之“训育”方法,置於当下学校德育管理,亦可为有益之参考:如培养学生“忠诚、亲爱、勤勇、简朴”之习惯与能力;施行训育,除不得已以消极之制裁外,均以积极之培养为原则;利用运动场培养其健康、勇敢、互助、耐劳的品德;利用图书馆、阅报室培养其阅读兴趣、思考、探讨、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集会培养其演讲、辩论、思考、分析、归纳诸能力,并于国耻、国庆集会时,激发学生爱国观念;利用谈话,考查学生个性,发现学生家庭问题,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利用郊外游行,培养其重农、爱美之心性。当时学校指导主任为徐馥田(字桂林,汲县人,曾任陈留县县长、舞阳县县长等职),是1933年寒假过后来校的。指导课职能和现在的政教处、德育处类似,指导主任同时兼公民课(民国时期的“修身”“道德”教育,类似现在的道法课)教员。

1933年,省立七中在2月27日周一集会时,由学校指导课(也叫训育处)安排上周报名参加童子军的学生为主,协同各年级积极分子,组织师生筹建河南省立七中抗日团体;3月11日(周六),全校师生在操场隆重集合,正式宣布“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抗日救国义勇队”成立,潘维新校长代表学校发表了抗日宣言。(下图为《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刊印的省立第七中学校大门照片和新翻修的办公室门前照片)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7)

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大门(民国旧书原图未修剪)中间小字为校训“诚爱勤朴”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8)

1933年省立七中时期学校办公室门前院落(请注意玻璃窗和花格子图案)

1933年3月25日开始,学校召开春季运动会筹备会议,制定运动会田赛、竞赛各项锦标规则,28日,事务课(即今总务处)准备好运动会各项用具。学生运动会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如无特殊情况,每年举行一次。1933年省立七中春季运动会在4月1日—5日期间举行,第一天进行了开幕仪式和部分预赛,2日、3日各项目陆续开展预赛,4日举行各项目决赛,5日、6日运动会结束,统计各项比赛结果,对优胜者颁发锦标。运动会后全校休息两日,9日学校还安排了全校教职员慰劳大会,揭示运动会各项目成绩,召开校务会议,对此次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积极事项予以通报表扬。

1933年4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特区视察团莅临潢川,7日下午,省立七中举办欢迎会,特邀时在豫南考察的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发表演讲,视察团成员省教育厅林晋琦秘书、张信民委员分别讲话。《一年来之河南七中》收录有张静愚演讲全文,所讲内容有三:(一)、良好习惯之养成,包括自治和自强两方面;(二)、爱国志气之坚定,包括敬业精神和乐群性格的培养;(三)、基本知(识)(技)能之栽培,包括勤学好问、听讲时注意力集中、温故知新、实地试验、身体力行等方面。张静愚的演讲对省立七中师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作用很大。

张静愚(1894—1984),字精一,山东高唐县人,1914年毕业于济南农业学堂,1924年英国利物浦工学院公费结业回国,先任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旋调黄埔军校,任蒋介石英文秘书,1928年任国民政府北伐军航空队司令,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舰空署中将署长,1932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总政治训练处长,1950年去台湾,任“经济部”次长、台湾铝业公司和机械公司董事长等职。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29)

《河南教育月刊》第三卷第七八合期刊载有《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视察报告》

河南省教育厅特区视察团由省厅冯选兹主任带队,省立第一师范吕季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施静之为指导员和省立三师、河大附中张岐山、刘宗玨、宋秀玉等学生代表以及河南大学社会考察团组成。视察团成员来到省立七中后,还与部分七中学生会面谈话,学生代表分县报告豫南社会现状和灾情。潘维新及学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全程陪同接待,并且提供了各项表册方案等许多报告资料供视察团参考。(见上图《河南教育月刊》第三卷第七八合期刊载有《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视察报告》)

视察团指导员河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教员施静之(女,1930年1月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科毕业,系省立七中校歌作词和曲者)女士所作《对于豫南特区根本救济之我见》一文在特区视察团返程后,被收录《河南教育月刊》第三卷第九期之《特区视察报告专号》(1933年7月15日出版,第152页)。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0)

施静之女士所作《对于豫南特区根本救济之我见》一文被收录《河南教育月刊》第三卷第九期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1)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收录由施静之女士作词和曲的《省立七中校歌》

1933年4月8日至10日,视察团在潢川各区逃难的灾民家中访问,并代电各方,为灾民乞赈。11日,九区行政督察专员陈继承来到省立七中,向视察团说明近期情况。由于接连几天阴雨,道路泥泞不堪,视察团分组原计划去往仁和、江家集、双柳树、光山、新集的行程延后,由陈继承派人协防先到潢川南部十里头、沙河店、柏树店考察。4月15日,罗山一组队员车陷入竹竿河,河大附中张岐山率队步行至寨河、付店,后寻车来到潢川。4月17日,考察团在省立七中新修缮的图书馆大礼堂前合影留念(见下图特区教育视察团全体成员合影,注意背景花格子窗户为我校特有,直到五十年代依然保留)。20日天晴后,视察团分赴仁和、光山、白雀园、商城、新集调查访问,期间遭遇战斗、死伤、弃尸等多处战争灾况之情景,并一一记录摄影在案。24日从信阳经平汉铁路、陇海快车返回开封。28日在汴召开编辑部会议,布置撰写刊印工作,汇总出版视察报告。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2)

1933年4月17日特区教育视察团全体成员在省立七中新修缮的大礼堂前合影留念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3)

五十年代省立潢中学生欢送张纯修老师合影(背景玻璃窗花格图案与二十年前一样,只是中间改为了门厅过道)

1933年五月,《一年来之河南七中》书稿编撰完成,潘维新通过其汲县旧交吴庆松、王嘉禄邀请时任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的王静澜为河南省立七中题写了校训“诚、爱、勤、朴”四字,刊印于书中扉页。王静澜的题字铁画银钩、遒文壮节,笔意朴拙,古雅有致,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校史资料。(见下图 民国书法家王静澜为省立七中题写的校训)

王静澜(1888—1935),字用吉,晚号澄斋,邑庠生生员,河南汲县(今卫辉)人。王静澜家风甚严,其父尤重“训子苦学励行,俾从贤师友游”,家道中落后,在李时灿等人的资助和鼓励下,发奋读书,后从政,颇有政声,曾任民国河南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王静澜文采卓然,尤善书法,精通各体,民国教育家张嘉谋曾称其“性喜书画,篆隶茂美”,其书法淳朴渾厚,笔力充沛,古拙而有灵气。王嘉禄,生于1917年,汲县沿店街大同胡同人。1937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行军区豫北情报站汲县分站政工情报员和中共汲县县委城工部情报员。王静澜是王嘉禄的堂叔。王静澜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王嘉猷,河南大学毕业,曾任安徽省政府科员;王嘉章,肄业河南大学农学院;王嘉辰,普通文官任用,河南建设厅见习员,汲县政府科员;王嘉祥,毕业于黄埔军校,夫人为张文静。王静澜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王嘉芸(女子师范毕业)和王嘉茀。吴庆松,字秀岭,汲县人,1920年入汲县十二中求学,燕京大学毕业后任教于豫北中学、省立汲县中学(今卫辉一中)。吴庆松排行老六,其五哥吴庆榴(字明五),就是前文介绍的创立豫北中学的吴庆榴。王嘉禄的堂姐王嘉芸嫁与了吴庆榴的六弟吴庆松,潘维新的兄长潘作新与吴庆松的五哥吴庆榴一起聚资筹建了豫北中学。潘维新因为其兄潘作新和吴庆榴的关系,从小就跟吴庆松熟识,在汲县省立十二中时又是同学,1925年吴庆松考上北平燕京大学,1926年,潘维新考上省立中州大学。1933年,王嘉禄投靠时任河南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的堂叔王静澜,而后被安排在开封中华书局做学徒,同年六月,《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在开封开明书局印刷,并交由开封商务印书馆、开封中华书局代售发行。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4)

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训复原图(潢水楚乡制图)

自1932年抵潢近一年来,潘维新对省立七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其多次率领师生到达特区边境、县乡贫苦之地,实地查看农村状况。1933年4月,奉教育建设两厅《筹设农林实验学校办法大纲》之措,潘维新结合豫南农村之现状、社会经济之重心,考虑到多年来因战乱、天灾而农村农业生计凋零,乡村人口饥寒交迫、铤而走险,有田不耕、有房不住,为积极整顿农村,增加生产,培养训练有技术的农民和治村人才,特别是为豫南培养富有生产技能的人才,帮助农村农民完成家庭基本经济积累,减免贫困农民之辍学,提升学生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特长与学识,满怀期望地编制了《改革七中计划大纲》,后因其离开而未付诸于行。

在《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里附录部分收录有潘维新《改革七中计划大纲》全文,他计划将省立七中改革为乡村建设实验学校,为了缓解社会和学生家庭之急需,把七中建设成服务农业农村现状之急需的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治村管理人才,期冀七中能够在彼时之环境下,得以更好地建设与发展。(见下图 潘维新《改革七中计划大纲》)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5)

《一年来之河南七中》附录部分收录的《改革七中计划大纲》首页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6)

1933年底,河南省教育厅电令省属各校以属地之名改原序列之校名。

1934年2月,省立七中按照教育厅令改名为省立潢川初级中学校。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年代里,省立潢中在河南乃至邻省(湖北、安徽)都享有盛名。除豫东南外,还有皖西鄂北的考生前来赴考,常年考生逾千人,而录取新生每年不过两个班共100人,不及考生人数的百分之十,其竞争之激烈,当可想见。各科教师均择优聘任,因之教育质量甚佳,参加全省统一会考,每每成绩名列前茅。到抗战爆发前期,学校共有三个年级,每年级二班,共六班,学生三百余人,教职工四十余人。

1934年7月,潢川征兵采用抽签的办法,中签者应征入伍,未中签者接受国民兵训练,征兵规定在男性国民中18~35周岁为甲级壮丁,36~45岁为乙级壮丁,孤子独子不征兵,大专、师范、中学学生缓征征兵,对待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免于征兵。省立潢中学生大多数没有参加征兵派签,免于应征。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7)

河南新县合龙村韩老屋村民组山间秋色(图:新县广播电视台)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倍受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器重的原武大学生会主席韩家学(1906-1997,字伯铭,新县合龙村韩老屋人。抗战爆发后赴美留学,归来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少将秘书)从洛阳女子中学调来接替潘维新的省立潢川中学校长职务。潘维新则北上调动至河南省教育厅担任巡视员,并兼任河南省第六区专员公署视察,督察南阳、方城、桐柏、唐河、舞阳、叶县等13县办学和教育情况。1936年,潘维新改任及第一区专员公署视察,督察郑县、开封、中牟、禹县等县办学与教育情况。1937年,奉河南省教育厅令,第一二三四专区因日寇占领,辖区学校南迁禹县,潘维新以省教育厅干事职兼任禹县县政府民政科科长。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8)

民国时期禹县县政府大门旧照(图:孔夫子旧书网)

1937年10月,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到黄河流域,安阳失守,豫北、豫东沦陷,省城开封危在旦夕,河南大学所有学院开始分批撤离开封,各省立学校纷纷南迁。1937年冬,汲职、汲中、汲师3所省立中等学校和汲县私立豫北中学在中原大儒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清末进士,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的帮助下先后迁禹。

1938年秋,原豫北中学校长吴庆榴开始筹办禹县校部。在禹建校一年后,训育主任侯子齐被举荐为禹县警察局长,他协同民政科潘维新,共同襄助禹县县长王桓武实施一系列新政。通过汲禹两地开明人士的共同努力,扭转了“禹县少年喜经商做学徒”的传统习惯,对禹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王棽林等人于民国八年开始修撰的《禹县志》(“禹县三杰”王棽林、陈嘉桓执笔,田春同采访)于民国二十四年业已成书,县志全书木刻版线装,共30卷,也在本年刊印。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39)

由王棽林等人于民国八年开始修撰的《禹县志》1938年刊印,1976年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国民政府任方策为河南省政府代主席。11月,北平大学政法系毕业的侯幕彝(字以行,广东梅县人)就任禹县县长。此时,潘维新长子潘浩瀚已经随汲中来禹就读,女儿潘焰黎也到了就读初等小学的年龄。潘维新和赵子怡夫妻俩带着几个孩子,租住在离禹县县政府不远的康家拐街道一户居民家中。(见下图潘维新在禹县时居住的康家拐今日新貌)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0)

潘维新在禹县时居住的康家拐今日新貌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1)

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康家拐街在今地图中的位置

1940—1941年,日军华北方面军为巩固其占领区,积极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实行“总力战”,在以“扫荡”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同时,又进行“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其兵力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以及作战手段之残酷,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在华北战场,在中国共产党以“反蚕食,反扫荡”两个巨大铁拳的痛击下,日寇在各个战场都遭受着我军的沉重打击。日寇已是穷途末路,接近崩溃的边缘。然而,侵略成性的日本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自1941年秋季开始,连续派遣大批飞机向我中原地区狂轰滥炸。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2)

日军轰炸后的平汉铁路郑州火车站站台

1941年(民国三十年)5月,日军6万余人发动"中条山战役",左翼日军由豫北博爱、沁阳向济源、孟县进犯,国民党军30余万人溃退黄河以南,至5月25日中条山地区全部沦陷。6月底,豫北、豫西许多县遭受水、旱、雹、霜、蝗等灾。10月,日军飞机再次轰炸禹县城,炸死民众200余人。冬,禹县神垕工人大罢工。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月,河南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由洛阳迁鲁山。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及《河南民国日报》也随迁此地。6月,日军万余人进犯林县、辉县。9月,日军第十二军团及日伪军万余人,分路向冀鲁豫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与此同时,全省旱灾非常严重,巩县、登封、密县的树皮草根均被饥民刨食殆尽;郑州、洛阳间,灾民沿途逃亡,禹县也涌入了大量逃难的灾民,天灾人祸同时出现。据《解放日报》等报载:河南全省普遍受灾(主要是旱灾),全年粮食收成不及十之一二,灾民达1千万,饿死者150万人以上,逃亡者约300万人。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3)

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和受灾群众

1942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此后,我党领导的各根据地相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见下图 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架起手摇纺车纺纱织布忙)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4)

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架起手摇纺车纺纱织布忙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3月,豫西普遍降大雨和大雪。6月,河南省疫疠流行。洛阳、偃师、许昌、禹县等地及部分黄泛区遭遇蝗灾。这一年,潘维新的侄女潘福琏来到禹县求学。据潘福琏回忆录《忆往》记载:

时值正月枯水期,黄河风平浪静。过河景观炯然不同,因国军改河道,乡民被迫迁徙,加上那几年旱灾、涝灾、蝗灾,连年不断,百姓民不聊生,沿途饿殍遍野,野犬啃噬尸骨,惨不忍睹,昼行夜宿,十余日后,安抵禹县,一路所见所闻,皆是面黄肌瘦的老弱妇孺,褴褛行乞,风尘仆仆,何处为家,一脸茫然,唯有无语问苍天矣。

抗战初期,汲师、汲中、豫北等汲县学校均迁禹县,原班师长授课,二叔任民政课长,先父和我是民国卅三年2月下旬到达,兄弟好友久别重逢,连日餐叙,旬余父返故里,我入汲中初一就读,自小二叔就特别疼爱我,视我为其女,二婶更关心我,慈爱有加,令我倍感温馨。可惜好景不常,日军又大举南攻,中央虽又把黄河改道,阻挡攻势,但东南及北方数省大片江山,已沦落在敌人铁蹄之下,南京大屠杀,劫掠奸杀,数十万同胞惨遭毒手,其残酷之恶毒手段,人神共愤。日本切望南北夹攻,胜利指日可待,想一举消灭中国,轰炸机日日出动,到处轰炸,禹县紧急警报,一日数起,学校被迫停课,百姓每日逃往郊外,生活失序,苦不堪言,仰首观望,目睹炸弹及机枪子弹,像冰雹似的自空而降,火焰四起,惨叫哀嚎,惶惶终日。

此时的禹县,可称河南省府的中心腹地,亦或抗战对敌的重心。日寇势在必得。随着日军的不断骚扰和飞机轰炸,汲师、汲职、汲中等禹县师生再次疏散到禹县西部山区。潘维新则带领禹县乡民辗转在豫西山区,同日寇进行游击抗争。1944年4月22日,禹县政府下达疏散令,动员城里居民向西部山区转移,同时,通知各机关、学校、团体停止办公,立即把所有文件、档案和重要物资迁至北山刘家寨。5月1日,许昌陷落。5月2日,日军第六十二师团兵分三路,会攻禹县;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利用山地顽强抵抗,在黄冈店附近与日军激战一天,守军弹尽援绝,被迫撤退突围。5月3日,日军继续向禹县进犯,对禹县形成包围之势。禹县守军在日军炮火的压力下无法还击。5月3日傍晚,禹县沦陷。国民党第二十九军部分守军退入禹西山区。5月4日到8日,日军在文殊、方山、神垕、大刘山等地对禹县守军余部展开疯狂围剿。中国军队则化整为零陆续从沿汝州至伊川和洛阳的缝隙中撤退。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5)

禹县西部山区方山寨远眺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日寇的疯狂进攻给百姓带来的祸害,战争造成的民生凋敝,非亲历不得以言表。此处之惨境,潘福琏女士回忆录《忆往》中有详细的记载:

犹记民国卅三年,我是二月下旬到二叔家,那年阴历闰四月,前四月十四日(笔者注:阴历前四月十四日是公元1944年5月6日,周六),家里送来燃煤,是我签收,日期写四月十四号,因4写得特别,故记忆深刻。走到二叔房门口,忽觉两膝盖同时一软,直挺挺双膝跪地,当时工人在旁,甚感尴尬,岂料后四月十四日(笔者注:公元1944年6月4日,周日),即二叔蒙难之日,莫非冥冥中是天意,抑是征兆,那有如此巧合,命耶!怪哉!

阳历六月,日兵攻破县城,全家早几天逃到西山,二叔率县府同仁,及同乡老师们,都逃往山区,隔日战报频传,国军也退守山区,枪炮子弹声,越来越近,显然已短兵相接,嘶杀狂喊,声震山谷,国军边打边退,兵败如山倒。战况危急,我们秉夜向山中逃亡,深山中发现寥无人烟的窑洞,凌晨炮声子弹声,近在咫尺,上午七时许,日兵荷枪,枪上明晃晃的刺刀,进洞直扑内洞猛刺。

兹时日军押二叔和三弟洋瀚进洞,不知在何处被抓。二婶和我们苦苦哀求放人,日兵作势要刺死我们,只好屈服在敌人淫威之下,不久,日兵押着二叔和三弟要离开山洞,明知凶多吉少,生离死别的一刻,肝肠寸断,痛哭哀嚎,二叔三弟一步一回头,哀伤惧怕与不舍的眼神,永难忘怀,痛苦悲愤,凄惨之状,无以复加,令人椎心泣血,悲恸欲绝,情何以堪,可恨鬼子丧尽天良,使人家破人亡,深仇大恨,莫此为甚。

近午,日军转进,山中顿显沉静,二婶请士恩叔护我和乡亲们东行下山,她和两个妹妹留下等候消息。黄昏抵二叔友人家,乃一小寨,次日,惊传噩耗,谓二叔替日兵挑水,挑不起来,有一勤务兵,言科长挑不动,由我代挑,汉奸告知日兵,闻系科长,即用枪托把二叔推入一地瓜窖中,并烧草材,复又浇水入窖,上覆门板,二叔活活被闷死在窖里,翌日日军转进,二婶央求地主指引,始将二叔拉出,可悲二叔年仅42岁,正值英年,壮志未酬,遗下妻小,含恨以终,死不暝目,哀哉,天理何在?

由此段回忆可知,潘维新是在禹县被日军第六十二师团攻占县城沦陷后,跟随禹县百姓、同乡师生逃往禁沟、方岗方向西部山区,途中辗转游击躲避日寇时,不幸被捕。潘维新拒绝日寇提出的管理禹县伪政府、就任汉奸官员等要求,被日兵投入地窖,火烧水浇,毒烟窒息,以身殉国。其辞世时间是公元1944年6月4日(阴历闰四月十四日)。(下图为民国原版史料潘维新肖像)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6)

潘福琏女士回忆录《忆往》中还记载了潘维新身亡后归葬汲县祖茔之情形:

可怜洋瀚年十三四岁,小小年纪抓去当军夫,随军负重跋踄山路,实在力有不逮,哀求放他一条生路,寇发恻隐之心,放弟回家,深山迷路,幸蒙好心人指引,找到避难时的家,此时二叔正准备入殓,可怜尚能见其父最后一面,二弟浩瀚负笈四川,千里迢迢,不克告知奔丧,呜呼哀哉!人伦惨剧,莫过于此,三弟痛心欲绝一家人抱头恸哭,在场者莫不鼻酸,洒下同情之泪,痛骂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泯灭人性,天理难容。

先父自禹返汲后,两三个月后差点送命,起因汲县县长贪污,剥削百姓,中饱私囊,先父仗义执言,开罪县长,他串通日军公安,深更半夜,搜查我家,家中蜡烛甚多,他们人手一支,彻底搜查,连外婆家及曹升家,每个宅子,无一幸免,惶恐忧心无奈之心情,无法言喻。

民国卅四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先父把另一宅院,整理布置妥当,派人赴禹迎二叔灵柩返乡,全家至火车站迎接,晚辈跪接。据说从未有棺木进城,只能出城,但是先父和县长及驻防军长,颇有交情,因他们有关县城行政事务,在傍晚到舍下与父亲共商大计,卫兵站岗,故能破例让灵柩进城回家,择日开吊出殡,一切按古礼进行,亲友追悼公祭,驻防国军代表也上香,并送至郊外,让为国殉难的二叔安葬祖茔。

郑州七十七中教学模式(一年来之河南七中和潘维新)(47)

卫辉唐岗潘氏祖茔现存潘维新之墓碑(潘维新、赵子怡合葬之墓)

2019年9月23日程永华撰写的《卫辉潘氏觅踪》一文列出潘氏族人、虎掌沟潘氏情况,特别提到潘氏祖茔里潘莹轩、潘维新之墓:

潘氏祖茔毗邻徐世昌祖莹,村里人俗称“大碑地”。唐岗潘氏祖茔现存有潘莹轩、潘维新、潘炳新之墓碑。潘廷琇,字莹轩,生员,今“一完小”创始人。潘维新,字仲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任信阳潢川中学校长、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科员、河南第六区专员公署及河南第一区专员公署视察,禹县县政府民政科长等职。1944年被日寇杀害,葬于唐岗潘氏祖茔。潘维新曾与兄潘作新等人创办汲县私立豫北中学(后并入卫辉一中)。潘作新,字在民,汲县城内鼓楼前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汲县县立第二小学(今一完小)校董,私立豫北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

卫辉城内鼓楼街潘氏,家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尤其是清末民初,国家正值动乱之际,潘莹轩、潘作新父子以积极向上的士绅风尚,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使命,在梦醒与嬗变中,采取主动应对的行为,投身教育,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隔百年,与潘家大院仅一墙之隔的“一完小”和卫辉一中,在历经数次易名和改革后,依然是莘莘学子们向往的殿堂。……

大别山下书声依旧琅琅,小潢河畔弦歌百年不缀。省立七中时期自1921奉厅令以序数冠名至1933年复称省立潢中,前后计十二年有余。潘维新自1932年8月赴任,到韩家学来校接管潢中,不过两年有余。然而世道混沌,战乱滋生,百业敝零;维新鼎力兴校,驱逐驻军,健全机构,议定章程;添图书仪器,倡训育德行;不使教者空费劲,学者虚度光阴;重自动之学习,与积极之培养;不重被动之灌输,与消极之制裁;对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学费,对进步学生集会,鼎力支持;继而北上抗日,不屈外侮,以身殉国!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斯人已逝,维书尤存。

(未完待续)

《省立七中史话》史料来源:

1、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

2、清光绪十三年版,《光州志》;

3、《清史稿》列传,卷八十、卷一百七十;

4、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一年来之河南七中》;

5、1991年,徐友春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民国人物大辞典》;

6、中国历史网,《河南历史大事记》,民国时期1900-1949;

7、2009年,解放军出版社,《黎原回忆录》;

8、1992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潢川县志》

9、2015年版,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潢川县历史》;

10、2004年,香港银河出版社,《潢川高级中学校志1905-2005》;

11、2018年,《潢川二中校史资料选编》;

12、百度百科,王实味,熊少山,张侠生等;

13、2018-10-08,余成水,潢川县纪委监察委,《从容就义的朱晏弼》;

14、2020-04-18,杨峰,《光州记忆:枭雄李克邦》;

15、2021-02-07,杨峰,《冯新宇:六张照片里的人生》;

16、2021-02-28,杨峰,《潢川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7、2001年4月,《河南文史资料》第80期,《民国时期河南省行政区划变迁战略》;

18、1984年4月,《河南文史资料》第九辑,孙克新 张保友《大荒坡农民暴动》;

19、1985年11月,《河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蒋明华《对大荒坡农民暴动一文的订正》;

20、2018年12月10日,《信阳晚报》,黄振国,《抗日英雄冯玉祥、吉鸿昌在信阳》;

21、李家林,《真诚律己 慈善待人》,杨峰,《光州城的最后一位大儒王元炳》;

22、1985年12月,《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李觉非,《李稚胄与省立九区育幼院》;

23、1985年12月,《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王勉之、郝祖寿,《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记略》;

24、1933年,《河南教育月刊》第三卷,第七八合期刊,第九期特刊,《河南省立第七中学校视察报告》,《特区教育视察报告专号》;

25、新县广播电视台,《新县大别山韩老屋》;

26、2003年,潘福琏(台湾)女士回忆录,《忆往》,新浪微博(刘竹君)2014年;

27、2009年,张水香主编,《卫辉市第一中学校志》;

28、殷维华,《远去的豫北中学》;

29、程永华,《追忆汲县地下情报员王嘉禄的激情岁月》;

30、霍德柱,卫辉的民国故事,《说说卫辉民国名人“王用吉”》;

31、程永华,【小七拾荒记】《卫辉潘氏觅踪》;

32、中国禹州网,杨玉润,《禹县民国历任县长事略》;

33、隋寄锋,《豫中会战》;

34、百度百科,河南大饥荒、汝州保卫战、方山寨等。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潢水楚乡,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