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的崛起进入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速度大大加快,并且最终形成了自己庞大的帝国体系英国构建自己霸权伟业的过程中也是打击其他强国,建立垄断的过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荷兰海上霸主地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荷兰靠船34)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的崛起进入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速度大大加快,并且最终形成了自己庞大的帝国体系。英国构建自己霸权伟业的过程中也是打击其他强国,建立垄断的过程。

整个17世纪,英国都在与其他欧洲殖民强国争夺世界霸权。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的相继衰落,荷兰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利益的最大对手,二者之间围绕着海上贸易和航运霸权的矛盾逐渐变得不可调和,为此1652-1674年期间英荷爆发了三次战争。

此时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无论是商贸规模还是海军力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无可匹敌,那么为何如此强大的荷兰还是败给了后起之秀的英国?盛极一时的海上霸主荷兰为何仅仅维持了数十年?本是试图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

一 十七世纪英荷相继崛起,两国关系剑拔弩张

1 荷兰依靠转口贸易,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16世纪的荷兰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北部各省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在欧洲范围内独占鳌头。荷兰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首先是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进入北海的入海口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发生,荷兰利用其位于大西洋航道和北欧航道交叉点的区位优势迅速成为欧洲甚至是世界的贸易转运中心。其次,最初荷兰由于鲱鱼资源丰富,捕鱼业产值很高,在14世纪,荷兰100万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靠鲱鱼养家。

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纺织业和造船业发展迅速,此时的荷兰造船能力迅速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到了17世纪中后期,荷兰境内拥有一万六千多艘商船,数量规模超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的总和。

造船业的发展使得当时荷兰成千上万只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大洋之间,他们承接转运业务,经营各类海外商品,几乎垄断了欧洲南北,欧洲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被人们形容为“海上马车夫”。

转运贸易的繁荣使得当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重要的商贸和金融中心,鹿特丹、莱顿等城市的工商业也欣欣向荣,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标杆。

2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贸易规模激增,亟需拓展海外市场。

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国内传统产业例如酿酒业、造船业和制糖业、呢布业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过渡发展。

这一时期英国人口也迅速增加,其规模由1520年的250万人增长到1760年的600多万人。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英国制造业规模扩大,英国亟需海外的原材料,这也导致了后来英国迅速扩张海外贸易。

在英国的众多产业中,它的造纸、冶金和制铁业等在欧洲都不算先进,只有毛纺织业首屈一指。

16世纪前半期,英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就为呢绒,由于此时英国还不是十分强大,还无法为其海外贸易保驾护航。加上此时英国国内盛行重商主义,人们普遍认为海外贸易能够迅速增加国家财富,同时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外获得了大量财富,这一切因素促使英国迫不及待地向海外发展。

二 英荷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1651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该条例规定在英国允许进口的鱼类中只有英国渔船捕获并且由英国船只运输的才能进入英国港口,这无疑大大打击了从事中介转运贸易起家的荷兰。

为此,英荷矛盾大大激化,二者分别在1652-1654年、1665-1667年和1672-1674年间进行了三次战争。这三次战争大体上都是近代两个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航运业、商业和殖民地霸权力图摧毁对方的战争。

1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信心大增意欲挑起战争。

1588年,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英国和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海上决战。当时规模较小的英国军队凭借九千人的作战人员规模战胜了兵力达三万人的西班牙海上“无敌舰队”,自此西班牙海军一蹶不振,溃不成军,这场战役大大提振了英国人的自信心。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了世界上的所有财富”成为当时英国人的忠实信条。

17世纪,荷兰称霸世界航运业的野心和实力处处侵犯着英国的海外利益。在波罗的海,荷兰控制了造船原材料的运输,封锁了英国与波罗的海国家贸易的商路。在北美洲和印度,英国的海外贸易都受到了荷兰的排挤。

荷兰的种种举动使得资产阶级革命后掌权的新贵族们心怀不满,他们强烈要求政府打击荷兰海上力量,维护他们的海上利益。而新上任的英国政府一方面也需要加速资本积累,稳定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渴望得到欧洲国家的认可,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让英国成为海上一霸。

2 荷兰极力避免战争,主动和谈但最终未果。

如前文所述,英国《航海条例》的颁布大大冲击了以转运业为主的荷兰经济,此时摆在荷兰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战争要么屈服。

但是荷兰统治者深知自己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模式不允许与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大规模冲突,所以荷兰一方面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表示抗议,一方面积极谋求与英国商谈,力求和平解决此事。

但是在1951年底荷兰使者到达英国伦敦进行谈判时,他们立即意识到此时的英国已经将发动战争视为首选,和谈基本无望。

并且就在荷兰使臣还未回国之时,英荷两国就已经爆发了海上冲突。雪上加霜的是,英国还向荷兰使臣提出了海上主权的主张,即英国有权力在海上搜查和拦截外国商船并没收他认为有可能来自于敌对国家的商品。荷兰代表使团拒不接受英国搜查和拦截北海商船的要求,最终选择只有应战。

三 “海上马车夫”的衰落与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1 荷兰的战败让自己变为欧洲二流国家。

荷兰经过1652-1674年的三次战争,最终战败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航海条例》,转运业由此一蹶不振。连年的战争也破坏了荷兰国内的捕鱼业,由于捕鱼船在英荷战争中绝大部分都已损毁,荷兰渔业收入丧失净尽。

不仅如此荷兰还丧失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昔日的荷兰曾经凭借自己庞大的航运产业与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平起平坐,但是国内经济的衰退也迅速引发了政治的动荡。

统治阶级日益分化为奥兰治派和商人寡头派,两派开始争夺统治权,加之民众饱受战争折磨,社会生活持续不稳定,自此荷兰开始在经济和政治上成为英国的附庸,为英国马首是瞻。

2 英国凭借战争获利取得压倒性优势。

由于英国在战争中的获胜,《航海条例》得以顺利推行,这为英国扩张海外贸易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仅就1660-1688年间,英国的贸易数量和商船规模就增长了一倍。

由于战后英国的商船可以在自己的战舰保护下自由往来于英国本土和各殖民地之间,英国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与原材料供应,英国工业资本积累速度提高。

此外,英国陆续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荷兰海上马车夫大大增强了大不列颠民族的自豪感,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加强,这为以后最终打败法国实现“日不落帝国”的政治版图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仔细分析英国作为后起之秀战胜荷兰的原因,其根本之处在于两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与荷兰从事贸易转运业,用获得的大量剩余资本投资银行,变为食利者不同的是英国利用其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国的实体工业,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拓展海外贸易,建立强大的海军,这与一个只以商业立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国家来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马克思对此精辟地指出:“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个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放眼世界,经过三次英核战争的激烈角逐,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控制海洋的重要性,这让每一个临海国家都开始重视海洋贸易安全,他们纷纷修筑海防,制定海洋作战战略,强化海军。就此而言,英荷战争也对世界近现代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文艺:《十七世纪后半期三次英荷战争的背景与后果》,《历史教学》,1984年第1期,第38-40页。

2 吴昊:论《航海条例》与英荷海洋争霸,《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85-87页。

3 曹冲:《英荷战争中英国胜利原因之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黄光耀:《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评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3期,第5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