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而行——山东摩崖石刻写生作品展

主办单位:

大米艺术

施晗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中心

学术导师:

马德田

施 晗

姚 峰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白鹿鸣 刘 晨 陈 龙 陈志鸽

邱国明 邹高昆 周德立 周民强

原旭东 黄春云 鲍淑琦

写生作品展

前 言

文/施 晗

“写生”是面临对象直接作画的一种表达形式,书法写生,作为一个新名词的出现,通常其写生作品也不是作为艺术成品,而只是作为创作的素材和真实感受。通过对大自然碑帖实物的观察、询问、目识心记来描绘其心中万物,在其笔墨里加入“写生”者的主观情感与自身修养。以灵魂对话躯体,以手写心,以书写我,打破已有思维,去发现书法的艺术之美。

大米艺术的这次书法写生之行,强调对碑学的访古。我们这次行程安排很满,每天换一个城市,换一个住处,没有一个碑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把它看完、吃透、写明,所以这立马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次访碑到底访什么?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我对他的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话,就叫“借尸还魂”,尸是谁,就是我们眼里看到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株草、一张纸,都可以是“尸”。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

行走的施晗先生

我记得在四山摩崖之岗山的时候,我把写生本撕开给了随行学员,没有纸,我就拿毛笔在石头上写字,在叶上写字,在树上写字…… 我把一切能够利用起来的大自然的物象,都当作书写的载体。大家都觉得好玩、创意,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古人早就干过了,早在一千多年前怀素就以棋盘和芭蕉叶当纸,春秋时期使用的简牍,以及更早时候我们先人在石头和青铜上面的刻划文字和图案等等,材质的变化,都是为了对思想的更合理表达。“尸”是物,是静态的,一旦我们赋予其灵魂,那么这“尸”就活了起来,就有了思想的高度和价值。所以我们访碑,访人,访花,访草,最终是访我们自己。

每个人自我主观感受不一样,面对一个碑,马德田老师看见的是他的感受,我看见的是我的感受,其他人看见的必然也是其他人的感受。但我们最终通过线条通过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他是另外一个物象,这个物象代表的是马老师,代表我,代表每一个人。这时候,他就不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不是一株了无生机的花草,他有了我们“心”的存在,于是,一切的写生其实就是在写心,写自我之心。由是之,我也想到,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的一句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多年以后著名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在看到这句话后,一下子被震惊了,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万物的主宰和原因并非外在的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内在的目的,即对“我”的认识。他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认识的话,是无法触达人的本质的,所做的一切东西也是没有灵魂和价值的。你赋予的是物象的外壳而不是自己,而我们对人世间做的一切表达,尤其是作为艺术这个门类,无论书法,还是音乐、戏剧、文学,缺乏了灵魂的思索,一切也就变得浅薄而失去其本真的意义了。我们总是讲一句话,一切的学问是人的学问,人的学问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觉得我们再看碑,就不是在看一块石头和一个文字的问题了,而是通过与自然相生的这块石头观照出每个人灵魂的深度和广度。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

在地上书写的施晗

对于这次写生,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个人感受是完全可以凌驾于碑之上书法之上的,我们确实可以把一个碑写得很具象,写得完整,但结果是你这个人可能不完整了,你太执念于一笔一划一草一木,那样你得出的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果,当然这个结果未必是坏的,但起码不是我想要的。而这次书法写生的意义即在于此。

然则,我们大可坐在书房里面对着帖去临写了,但它们永远不会进入自然,不会与物象之间发生关联的。在不同的环境里面,不同的空间里面,我们的创作状态我们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搞文学的人对这个东西尤其敏感,我们经常说灵感,艺术也是这样的,他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这种所谓的瞬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通灵的,其实就是我们灵魂在不同时间的出窍。你的灵魂干净了,什么都将变得简单。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

马德田、姚峰、施晗三位导师在大地上合作的一幅作品

另一个就是关于本次写生谈到的主旨——书法要五体打通,篆隶草行楷,都应该是通的,那么如何打通呢?好多人是从技法入手,从用笔和结体的变化来权衡;诸如篆书是中锋用笔,隶书中侧锋并用,楷书强调提按变化,行书快写,草书简写等等…… 这都是基于技法层面来理解的五体打通。我所理解的,要做到真正的五体打通,不单单要在书法本体,更要在文化的打通,把一个人文气、文脉的打通,例如我们去看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在某个时间点,它就是由长向扁的变化,再到后来的章草行楷,又复归方正,为什么?这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在推动它们的发展变化,这都值得我们去发现认识,在历史的长河里,书法的根本作用还在于他的文本实用性,并不是艺术,这就要求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它,而不能单纯用书法的概念去割裂它的意义。

前面鹿鸣也谈到这个问题,她看书法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看技法,看怎么用笔,这字怎么造型,怎么有气象,有书卷气,有山林气。她不看这个,对这个也没有兴趣,她看这个书法是什么时候写的,写的什么,文本背后当时正在发生什么,她直面书法背后那些并不被诸多写字人重视的东西。这其实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这很像金庸先生《侠客行》里面讲到的石破天研习武功之事,在侠客岛,面对石壁上的“侠客行”武功,人人都在按文习招,石破天恰恰因为不识字,反以文字形状,按图索骥,学成了无上神功。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

队员们在山中

我们今天很多人做书法的学问,都是在做技巧的学问,事实上书法更大的学问是文化的学问。昨天晚上几个学员与我在一起喝茶就聊到了这个问题,我对书法的理解,觉得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属于人文层面的,一个是属于艺术层面的。人文层面的,包括文字学,文献历史,包括背后很多很多特殊的时代印记;那么作为艺术层面的,在一些人看来就是视觉艺术了,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法发展到今天,确实已经独立为一门艺术了,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那么,我们就必须重新来考虑,如何去打通这个文脉?把这个文脉打通了,我觉得才有可能把书法的五体真正打通,否则你的“打通”只是“尸”的打通,“魂”还是没有接上。再极端点说,就算你把书法外在的五体打通了又能怎么样?你还是一个写字匠,文脉没有通的话,你这个人就是不通的,人不通的话你的艺术是走不远的,今天有很多在年轻时候就写得很好的一些书法家,为什么到若干年后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曾经非常优秀的一些书法家写到后面越写越俗,写成老干部体了?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气不通?我们看古人写字,大多人书俱老,但放到今天,这个词语就变得捉襟见肘。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

山中石头

其实,文气通了,性灵就通了,以文通人,这背后延伸出来的就是对书画印的通达,乃至对文学、音乐和其他一切艺术人文的通达。像王维、苏轼这样的通才,都不是莫名其妙跑出来的,他们背后是建立在很多强大文脉基因的承继延续上的,是有很多底子在支撑的,他们也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天天趴在桌子上写字临帖,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是靠文养出来的,靠气养出来的。前面马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速成的东西永远是不可靠的”。所以文脉本身的养是要吸纳很多很多东西的,并不是说读了一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就通文脉了,不是这么简单一个逻辑。可能需要我们像吃饭一样,通吃百家之宴,只有你把全世界所有菜都吃了,方知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书法五体的打通也是这个道理,欲通书法,必明文理。

(本文是根据施晗先生在“书法写生行·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结营仪式上即兴讲话整理而成)


01

马德田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

马德田,山东枣庄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高研班马德田(书法)导师班导师,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美术学院马德田书法工作室主任导师、教授等。

体悟

当我面对古人留下的这些辉煌巨制时,我的内心再次受到震憾,也让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与人的生命状态关系、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而艺术中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艺术技法问题如果不放在这三个关系下去思考与实践,她是走不高也走不远的…… 艺术纯化提升了人的内心境界,让我们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让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继承与宏扬,而不是其它名利的问题。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8)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9)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0)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1)

02

施晗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2)

施晗,80后代表作家、出版人、书法家。兼及艺术评论、策展、对话等多个领域。生于湖南祁东,现居北京。“大米艺术”创始人,中国最大诗意人文公众平台“为你读诗”前总编辑,“文贤阁”总编辑。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客座教授,施晗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中心导师。历任《青年文学家》《合创团》等刊物执行主编。著有《书生味道》《追忆似水年华》《梦回千年》《古文观止·注解》《生于80年代》等多部。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5卷本)《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等三百余部作品。

体悟

这是一次漫无目的的书法写生之行。这是一次艺术的回望、一次本心的存在。

古人讲“一字乃见其心”,字里面包含了万相,万殊一相。书法表现的是文字,文字反映的是人的心性。于是,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人、写心。八大山人、弘一法师…… 他们的书法就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是写自己的心,是写他们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是字与人、人与信仰的统一。

当然,这种书写,有时并不以技巧的娴熟来决定;恰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自然表达。书写者通过长期累积学习,发现自己,照亮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性,达到一种唤醒,最后通灵到艺术的高境界。

我们今天讲创造、创新其实都是一些自设的名词。艺术没有那么多创造,更没有那么多新旧之说,只有好坏。好坏也根据个人理解不同,而不可语也。

佛教里面讲“磨砖做镜”。砖头本身就是砖头,不可能磨亮。为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还要去做?其实你磨的是自己的心,通过磨砖可以把自己的心擦亮,眼前就有光明。我们每个人眼前都应该是光明的,我们看到的每一块石头也都应该是向上的。

而这次写生真实的意义就是在磨书写者的心,也是在磨行走者的心。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4)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5)

03

姚峰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6)

姚峰,1978年出生于羲之故里山东临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马德田工作室助教,人民大学曾翔工作室成员,山东省青年书协探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临沂考级中心主任等。

体悟

上一次访碑之旅是在2014年的五一假期,由张羽翔与马德田老师带队,去的地方有曲阜汉魏碑陈列馆和岗山摩崖,与本次访碑行程大致相同,但没有这次访碑信息量大,更是没有见到清人黄易收藏的那些名碑和浙江商人收藏的体量颇大的系统精品拓片。这是相隔六年以后,再来此地问碑访拓的最大收获。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是个渐进的过程,由模糊到心底的明澈。从心境到语境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受。

访碑的意义就在于亲身感受大自然,接接地气,和坐在书房里揣摩练习有很大差异,当然这样的切身感受,也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非常感谢大米艺术的施晗老师搭台铺路,马德田老师带队前行拨云撩雾,指点迷津,令来自天南地北的同道诸友茅塞顿开。哲学家叔本华先生有段话倒是很契合这次访碑之旅的心情: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8)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19)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0)

04

白鹿鸣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1)

白鹿鸣,艺术学硕士,哲学博士。当代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红楼梦协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等多个国家一级社团研究员。

体悟

在这场行走与书写中,豁然有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第一次写生,于磐石前,众人对着日月光辉挥毫泼墨,独我攀上巨石,只在石上念经。心生怯意,担心自己写不好,不如跟六祖交交心。

但对着石鼓拓片、泰山碑拓、瘗鹤铭文…… 只觉得胸中鼓荡,再无顾虑挂碍,临摹写生的,唯有一颗赤子之心。

任城王墓里,若有似无的阴风,我一袭白衣惊扰的却是别人,专心致志描摹着黄肠刻石,一幅幅陌生的面孔在我笔下嬉笑可亲,欣然生动。

前日与“僧安道一”的拓片共舞,今日就攀上崖壁亲抚真迹。前日在“大山严佛”旁合掌恭敬,今日便在跃上断崖躬自亲近。找寻着山间精妙的石佛造像,探访着以山作纸的巨幅经文,仰望着岩壁上巨大的“大空王佛”,辨识着僧人狂放至极的名字…… 我为安道一的潇洒与气魄深深着迷,醉不自持,仍一遍遍写着他的名字写着他的佛。梨花院落,月影娑婆,夜过三更,犹不肯睡……

我手写我心。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4)

05

刘晨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5)

刘长曦,1961年出生,安徽合肥人,深圳户籍,现居北京。201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学位。

体悟

齐鲁大地,八月流火,余依约随大米访碑写生,十分创意。书友披荆斩棘,眼追手扶,体验古圣,化仙为已,收获满满。回首艺术史,每遇险阻,先贤常思向古祖。

元之子昂,复古唐宋,抵御时敝,引书画再登高峰,为后人敬仰。时至清朝,乾嘉学起。问古求真,碑风乍行。一扫书画艺坛羸弱之风。皖人石如,直追汉唐,气象终成,隶书大家,海上俊卿,纠缠秦之石鼓,一世强其筋骨,使之艺名百年不倒。艺海横流,然中流砥柱者也,非借古开今莫是。此书法写生,访碑扣古,当为书学通道不二法门也。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6)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8)

06

陈龙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29)

陈龙,1993年生于曲阜,2016年毕业于河北美院书法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现为河北美院书法学院专职教师。

体悟

本次的山东访碑行首先要感谢大米艺术施晗老师的组织,还要感谢马德田老师、姚峰老师的讲解示范。

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马老师带领大家领略了汉碑的庙堂气象,强调了古隶和八分的具体区别以及审美特征,在金石园拓片馆体会到了书法与传拓的关系。在邹城岗山体会到了山林气,在邹鲁美术馆通过观赏拓片体会到了整个书体史的演变过程。在《石门铭》《郑文公碑》拓片旁马老师深度的解析了“平画宽结,斜画紧结”的学书原理。在济宁又看到了任城王刻石的结体天真自然。

在泰安洪顶山看到僧安道一的“大空王佛”四字,在当代的大字创作来说给了我们一个标杆。当看到山体斜坡雨水冲刷的崩裂时,马老师说了一句这线条多么像大开通啊。

是啊,多么像!这种岁月的留痕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心潮涌动的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美。艺术需要想象力,书法更要想象力。没有想象力“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如何来。没有想象力“张旭的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的担夫争道”如何来。

访碑,访的是自我,访的是自然。让我们从书斋回归!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0)

07

陈志鸽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1)

陈志鸽,53岁,公务员。自幼爱好书法,现为青岛市书协会员。

体悟

晨起,天阴阵雨,依依不舍离开梨园人家。

回顾一周来访碑研书之路,感慨良多。其一有大米施晗老师组织同道,如众学子之追书道,目的方向定矣。其二有德田老师举旗领军,吾辈之幸事,当事半而功倍也。其三,虽路线已定,但行进途中时有修改,不期有更大收获,犹如书法之无定法而殊途同归。其四用餐初颇丰,然众人并非言好,且浪费,后之农居村宴反而充口适肠,如同书法之高大上帖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山林野趣反而令人耳目一新。其五团队已散,独吾与阿邱为追泰山摩崖石刻,不辞劳苦登泰山而谒经石,使此次行程无留憾也,犹如学书当一诣孤行,不达目的不罢休。此行虽止而思路不竭,来日方长而大有可为。

庚子处暑后二日匆匆于泰安至青岛高铁上。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4)

08

邱国明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5)

邱国明,1985年1月,福建泉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座闲谭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自由设计师,主要从事室内艺术品软装和景观设计,旁通涉及碑帖书画与古籍收藏,装裱等综合艺术。

体悟

此次大米艺术书法写生活动整体感受还是可以值得肯定的,为了大米艺术接下来书法写生活动越办越好,还是提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写生行程主题明确,组队领导对各成员要有基本的了解,看各自的水平需求,这些工作在报名时就可以做的。这样老师和同学在短时间可以更好的沟通交流,有些可以及时提前补课,不然学习比较被动。

第二,外出活动行程安排还不够成熟,可以借鉴户外旅游工作经验,很多人年龄、体力、装备和注意事项都很让人担心,也会对户外写生体验感大打折扣。

第三,这次饮食餐标是很好,但是刚开始有些浪费,有些地方饮食习惯在订餐时要考虑进去。

第四,住宿可以考虑梨园书院这种民宿可以提供书画交流的场地,或徐老师传拓体验馆附近食住。

第五,行程安排可以考虑一些备用选择方案,出行写生不可控制因素很多,要有备用方案,不然很多时间一浪费就不好了。

夸人的话的就不多说了,以上就简单提几点个人看法。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6)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8)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39)

09

邹高昆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0)

邹高昆,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硕士学位,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高研班学员。现为燕京学院教师,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花鸟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花鸟、书法、篆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体悟

此次“书法写生行”是非常有意义的。其访碑的路线集中在鲁中南地区,涵盖了春秋战国到明清的摩崖、碑刻原石及拓片,几乎呈现出了半部书法史,主题突出,衔接有序,能完整地体现出书体演进的轨迹。

对着原石或旧拓的零距离观摩和临写是有别于书斋临摹的,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尤其当我们遁迹山林时,面对无垠的自然与浑茫的摩崖,使人如梦初觉,空诸一切,而心无挂碍。诸如依形造境、心物交融、天人合一,和谐、秩序、圆满等等,变得触手可及,心明妙现,这是何等的机缘?竟如此殊胜。

通过这样的书法写生行活动,我们可以每一次解决一个课题,比如本次主要是以碑为主,完成并解决了隶书的梳理,上承篆书,下接草行楷,下次我们可以对简牍或纸本墨迹进行系统梳理。这样以来,便可理清书法五体、碑帖转换各种关系。"明理开智""破迷开悟"是也。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1)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4)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5)

10

周德立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6)

周德立,山东济阳人,山东师范大学书法专科班毕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品入展第六届山东省青年书法篆刻展(山东书协)、山水临朐杯书法作品展(山东书协)、首届“养生文登墨香齐鲁"杯书法篆刻展(山东书协)、第五届山东青年临书展(山东书协)、第二届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大海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体悟

8月18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书法同道齐聚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在大米艺术施晗老师的主持下,拉开了书法写生之旅的序幕。

五天实地写生考察,由书法名家马德田老师讲解演示,对四山摩崖石刻、汉魏经典碑刻、任城王汉墓黄肠刻石全面剖析,观赏了邹鲁美术馆自石鼓文至汉魏晋唐诸多拓片,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碑刻字口起收转折清晰可见。在宝然堂碑刻传拓体验馆体验了拓片制作的整体过程,深刻体会到前辈书家启功先生提出的“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学书论断,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学书亦如此,了解书体之流变,明白书体随点画改变而改变的真理,区分原刻石、拓片、字帖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别,梳理学书中诸多问题之所在,达到事半功倍,否则弯路重重,甚至离书法的本质愈来愈远。

摩崖碑刻写生活动期满,各自散去,期待下次同道齐聚大米艺术巨轮在书法艺术海洋中继续前行。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8)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49)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0)

11

周民强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1)

周民强,字無石。山东烟台人,1963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国书法院及清华美院,研习书画。

体悟

8月18日,曲阜。开启了本次书法写生行: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

我参加本次活动的初衷,一是自己感觉对书法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迷茫期,想去理清认识,二是想去结识马德田老师、施晗等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友。结果远远超出我原来的预期。

通过几天的访名碑,观摩崖,品拓片。马老师在实地结合名碑详细的讲解了字体的演变过程,阐述了书法的学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特别是强调了隶书对草行楷字体的影响,让我明白了,学习书法不单单是练习技法便能提高的,更要从大的文化框架中去探求真谛。更明确了书法水平的高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修养,学习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人的修行过程。

随着思路的清晰及对书法理解程度的提高,知道自己要补充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任重而道远,回来要赶紧梳理和巩固本次学习的内容,争取在一两点上寻求突破,不辜负大米艺术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4)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5)

12

原旭东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6)

原旭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运城市书协副主席。

体悟

这次大米组织的书法写生活动,我谈三点感受:

一是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以前读过几遍《论语》,对孔子特别崇敬。大米首选在山东曲阜,我觉得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到曲阜来拜谒孔庙,到汉碑馆写生无疑是朝圣和寻根。另外,我们在邹城,济宁等地无论看到的碑拓还是摩崖石刻。那都是古圣前贤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给我们强烈的心灵撞击。马德田老师讲岗山石刻那是写给神写给佛看的。的确如此,我们必须敬畏天地,敬畏古人。

二是这是一次明道之旅,大米首次活动选择了马德田老师,说明大米很有眼光。我对马德田老师心仪已久,他的书风我非常喜欢。这次他对书法写生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并且,推出了十个思考的问题,明确提出五体打通,接续民国大家碑帖兼容,文书兼修的传统文脉,这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每位书法工作者反思和关注,尤其是马老师针对我书法学习指出了很好的路径,我觉得受益匪浅。他为人和沃兴华老师为人气质都很像。比较朴实低调,但对书法有很深的学术思考,并极具探索精神,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马老师的学生姚峰作为助教,我看了他的作品集,非常震撼,是难得的青年才俊。这次写生,老师们和大家一同学习,很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三是传承之旅,以前我对大米艺术和施晗老师比较关注。施晗老师非常新锐,而且很有思想。由"小米步枪"到"大米艺术"可以说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二届流行书风研讨会上有位主持人发言说要将流行书风进行到底,可是后来走着走着,大部分人就散了,销声匿迹。说明坚持书法的学术性非常难得,马德田老师一直走下去而且在学术和创作上都有很大成就,特别不容易。因此真诚祝愿大米艺术能把马老师倡导的学术正脉传承好,也祝同学们天天进步!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8)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59)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0)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1)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3)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4)

13

黄春云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5)

黄春云,安徽省淮北市古铚城人,年五十四,原从事煤矿技术工,现已离职。就是一名书法爱好者。

体悟

以开拓的思路举办了这次书法写生活动(8.18~8.23),在施晗老师的带领和马德田老师解说中取得圆满成功。活动中我感受到:获得了大量的碑、摩崖石刻、拓片信息;马德田老师专业学术性的讲解给我很多启发;五体演化、篆隶根本学术思维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施晗老师强调了书法学习中文化的支撑作用;书法学习传承的正道还很长……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6)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7)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8)

14

鲍淑琦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69)

鲍淑琦,【不错出品】棉麻素衣创办人。跟随青年古琴演奏家李悦老师习琴多年,在习琴的道路上又幸遇青年画家邹高昆老师收为弟子学习书画,一切都刚刚开始,也刚刚好。

体悟

2020年8月下旬,在这个不寻常的年头里一个寻常的周二,跟随大米艺术踏上访碑写生之旅。出乎意料的是此行末了的收获大大超出预想。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最多最全的古碑拓片藏品,都是清及以前所拓,那种震撼不可说,中国的古文字石鼓文、篆书、古隶、今隶、八分隶的各种姿态尽在其中。马德田老师全面而深入的将每一个时期的书写特点、气象清晰的讲述给我们,强化了我对古隶、今隶、八分隶的认知。实地看碑文,再对比拓片,再去看帖,全然不是一种气息。拓片之美第一次深入我心。

世间万物最怕比较,但也只在比较中才能深切认知和领悟其中的大不同。而此次大量的古隶、今隶、八分隶的拓片同框呈现下,他们不同的风貌和气息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斜划紧结”与“平划宽结”又具体到实物是个怎样的究竟,这不同结构又对整体的字形成就了怎样的势,有了直观的感受。那真是各种气息扑面而来,不是看帖能体会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很幸福!

这次行程还亲手做了一些拓片,徐老师是绝对一等一的传拓高手,大收藏家,大玩家。他很有趣,也很执着,有着丰富的碑学知识,特别喜欢。

当然活动是写生,现场是要写的,同行都是多年的书法爱好者,还有专家,他们都那么认真,争分夺秒,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拿起笔,一手拿着本子,一手拿笔悬空写还是第一次。只能看准一个写很多遍才能写出一个凑合的,而其他人几乎都写遍了,感觉自己欠缺的太多了。

此行身体很累,可精神很享受。遇见了各位好老师,受益良多,感觉很美好!

写生作品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70)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71)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72)

摩崖石刻艺术欣赏(山东摩崖石刻访古之旅)(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