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这场群雄逐鹿的纷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胸澎湃。在中国历史上,唯有春秋战国时的诸侯争霸能够与三国纷争这段历史相提并论。

两者同样是王朝衰弱,群雄并起,同样是群英荟萃,最终的结局也同样的相似,在《三国演义》的开篇部分,曾对这段历史做了一个精彩的总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

秦终战国、晋结三国,两者恰恰相反

然而两者不同的地方则是,秦始皇成为了春秋最后的胜利者,开创了万世之始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而三国争霸最终的胜利者,却偏偏不属于魏蜀吴其中任何一国,反而被司马懿所窃取,这种通过窃取的方式而获胜的行为,与我们华夏民族所传承的价值观相违背,也正因如此,司马懿以及其后来司马炎所开创的晋朝在后世评价并不高。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2)

司马懿剧照

秦国:真正的打拼者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平定列国,一统天下,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曾明确地做出了相关的解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最终的胜利,一方面是本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祖辈的积累。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3)

秦孝公与商鞅剧照

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之后,便开始迎来了由弱到强的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原本是边缘一小国,被列国任意瓜分,灭国之危近在眼前。但是从秦孝公开始,在经过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等几代明君的努力发展之后,秦国由危转安,由弱变强,最终在嬴政的手中走向了统一。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4)

秦惠文王剧照

秦国的一统,实际上是几代人努力拼搏的结果。这种成功,真正体现出了自强、务实、团结、奋斗等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一直所崇拜信仰的一种精神,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儿女潜意识里的价值。

而与这种精神相对应的则是三国中司马懿最后的获胜,他赢得胜利的途径,则与秦国统一的胜利完全相反。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5)

秦始皇剧照

司马懿:阴谋与谎言的操作者

在古语中曾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实际上,这里的财,并非单单指的金钱,它也可以指权力。

权力一般掌握在官员的手中,而想要获得更高的权力,那么就需要自身官位的不断提高,也正因如此,有人选择正道,做公正廉洁的官员,靠着功绩而升迁,有人则选择做了谄媚上官的小人,靠贿赂送礼等手段来获得升迁。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6)

司马懿:鹰视狼顾

司马懿依靠高陵之变夺取政权,不能将其评价为是谄媚上官的小人,但他的行为却比此恶劣百倍不止。事实上历史上发生过的政变夺权的事件不尽其数,但是司马懿却开启了一个最为恶劣的先河,他将华夏民族所传承的“信”按在地上摩擦又摩擦,他的行为,开启了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7)

曹操剧照

魏蜀吴三国,曹氏所代表的魏国势力最大,实力最强,也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王朝,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王都非常有能力,但遗憾的是曹丕、曹叡的过早死亡,曹芳年纪又太小,因此权力只能被迫的转移到了大臣的手中,这也为司马懿的夺权创造了条件。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8)

曹叡剧照

司马懿以及曹爽,是曹叡临死前所留下的托孤大臣。两人同是托孤大臣,各有职权,但是谁又会嫌自己的权力大呢?很明显,曹爽身为曹氏宗亲又是顾命大臣,司马懿可以说是被曹爽打压的只能装病以求自保,也正是因为装病使得曹爽对司马懿失去了警惕之心,最终有了高陵之变的发生。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9)

高陵之变:尔虞我诈,洛河背誓

在司马懿发动的高陵之变中,司马懿趁着曹爽等人前往高陵扫墓之际夺权以及控制了京都,当曹爽得知了消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调遣数千名兵士在伊水以南构建防卫工事,想要与司马懿进行决战。

司马懿本人却熟知曹爽贪生好名的本质,他派遣许允以及陈泰等人劝降曹爽,并声称不会加害曹爽,只会免去他的官职。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0)

曹爽剧照

司马懿的这些话曹爽内心或许会有所心动,但是却并不相信。一旦投降自己便成为了案板上的鱼,只能任凭司马懿处置,因此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自己怎么可能会投降。

司马懿也明白曹爽心中的顾虑,于是为了让曹爽相信,司马懿便对着洛水发誓,保证自己不会违背誓约。也因为司马懿的发誓,曹爽相信了司马懿,选择了投降,司马懿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曹爽,独揽大权。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1)

司马懿剧照

曹爽为何会如此轻易地相信司马懿呢?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司马懿的洛水之誓。

在古代,誓言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尾生抱柱而亡,曾子为子杀猪,季布一诺千金,这些先辈们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君子重然诺”,一诺千金、信誓旦旦,抱柱之信、这一个个的成语是我们先辈们信义的体现,而指水之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光武帝刘秀时期。

当初朱鲔害死了刘秀的亲哥哥,两人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后来刘秀在攻打洛阳时,朱鲔恰好是守将,朱鲔想要献城投降,但却担心投降之后刘秀报复自己,因此内心犹豫。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2)

刘秀剧照

而刘秀为了安抚朱鲔,指着黄河水发誓朱鲔投降之后不会伤害他并保证其荣华富贵,朱鲔因此而投降。后来刘秀也依照自己的誓言,不仅仅没有加害朱鲔,甚至于还给朱鲔封侯。

在那个时代,誓言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而胜利者也一般都会遵守誓言。也正是因为有着刘秀与朱鲔之间的指水之誓作为例子,对于司马懿的洛水之誓,曹爽选择了相信。事实上不仅仅曹爽相信了,其他的曹魏老臣比如蒋济等人都选择了相信,这也是司马懿在夺权之后没有掀起太大拨乱的主要原因。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3)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司马懿最终背叛了自己的誓言。在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巩固了权力之后,曹爽也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

司马懿的这个行为,简单来看只是一场政治的欺骗,用兵法叫做兵不厌诈,但是这并不是打仗,在战场上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在政治上却不可以,该有的底线是一定要遵守的。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4)

而司马懿的行为,无疑是打破了这个政治上的底线,对整个民族,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相当于将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信”扔在地上狠狠摩擦,这是对民族核心精神的一个亵渎。

作为当时的权臣,司马懿的这个行为,是以朝廷国家的名义,向整个天下宣扬了一种誓言可以随意背叛的思想。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5)

背叛只有一次以及无数次,有了第一次,打破了大家相遵守的底线,那么这条底线便不再是人们可以相信的底线了。有了第一次打破底线的先例,那么接下来便会有其他的人打破底线。

魏蜀吴三分天下,然而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晋,假如晋朝是像秦国那样靠着自己的能力打下了整个天下,在三国相对的夹缝中强大起来,并消灭敌人,那么它在后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三国司马懿不出名(三国最终胜利者)(16)

司马炎剧照

然而晋国却是靠着司马懿篡权,凭借着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曹操当初一刀一枪打下的魏国,凭借着魏国的遗泽而消灭了其余两国。所谓的晋国也仅仅只是打着晋的名字,实际上依靠的却是魏国的力量,这种凭借着阴谋的手段,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夺取的天下,也让人感到不耻。

司马懿的背叛是对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的一次恶劣冲击,他的胜利,并不符合我们民族所推崇的务实,奋斗精神,这也是后世为何说晋得国不正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