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面对一份复杂的工作任务时,是否会在第一时间想要推诿掉,或者找理由交由他人去做?你是否会下意识地忽视自己糟糕的财务状况?你是否会选择用娱乐和酒精麻痹自己,努力把应该解决的问题排除到意识之外,只为换得片刻的解脱?

如果你有上述情况,可能你正在努力逃避问题、拒绝改变,我将在本篇文章中详述这种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有些人拒绝改变是因为归因问题,无法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有些人不能改变和拖延是因为动机不足,对应做的改变提不起兴趣,表现就是摆烂;有些人不改变是因为精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能量加持;而有些人无法改变是因为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

承担责任。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曾提及过这样一个例子,作为心理医生的他曾为一名酗酒成瘾的美军军官做过心理咨询,而这位美军军官一直在否认自己已经饮酒成性,并认定酗酒并不是他的个人问题。对话内容如下:

军官说:“在冲绳岛,我们晚间无事可做,生活实在是无聊,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

我问他:“你喜欢读书吗?”

“是啊,当然了,我喜欢读书。”他说。

“既然如此,你晚上以读书代替喝酒,不是更好吗?”

“营房里太过吵闹,我可没心思读书。”

“那么去图书馆看书怎么样呢?”

“图书馆距离太远了。”

“难道图书馆比酒吧还要远吗?”

“唉,说实话吧,其实我也不怎么爱读书。我的兴趣不在读书上, 我原本就不是个爱读书的人。”

我换了话题,继续问道:“你喜欢钓鱼吗?”

“当然啊,我太喜欢钓鱼了。”

“那么,你为什么不以钓鱼来代替喝酒呢?”

“我白天得工作啊。”

“那可以晚上钓鱼啊?”

“当然不能了,冲绳岛晚上没什么地方可以钓鱼。”

“好像不是吧,据我所知,这里有好几家夜间钓鱼俱乐部,我介绍你到那里去垂钓,你觉得怎么样?”

“嗯……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钓鱼。”

“听你的意思”,我指出他的问题,“在冲绳岛这里,除了喝酒以外,其实还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但确切地说,只有喝酒,才是你最喜欢的事。”

“我想你说得没错。”

“可是,你总是饮酒过量,以至于违犯军纪,给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不对?”

“有什么办法呢?驻扎在这个该死的小岛,人人整天只有靠喝酒打发时间,这难道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吗?”

还有一个例子。在冲绳岛,有一位年轻的军人妻子,用剃须刀片割开了自己的手腕,因此被送到了抢救室急救。后来,心理医生在病房里见到她,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对话如下:

“我当然是想自杀了。”

“你为什么想自杀呢?”

“这个地方让我觉得无聊和乏味,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还得呆在这里,我还是会自杀的。”

“住在冲绳岛,为什么会让你感觉那么痛苦呢?”

她抽泣着说:“我在这里什么朋友也没有,我一直都很孤独。”

“这确实很糟糕。可是,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

“因为我所在的居民区里,没人会说英语。”

“那你为何不驾车去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军人妻子俱乐部,到那里结交朋友呢?”

“因为我丈夫白天得用车,他要开去上班。”

“既然你白天孤独和无聊,为什么不开车送你丈夫上班呢?”我问道。

“我们的汽车是变速挡,不是自动挡,我不知道怎么开变速挡汽车。”

“你为什么不去学习驾驶变速挡汽车呢?”

她盯住我,说:“就在那种道路上学习吗?你一定是疯了。”

不知道你读完后作何感想,可能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对现有的糟糕生活富有责任。好像大多数人都想让这个世界加以改变,很少人会觉得需要作出改变的是自己。

在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心里,自己总是那个无辜的受害者,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命运遗弃的人,永远摆脱不了遭受环境迫害的悲惨受害者身份。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遭受的所有不幸的根源,都是外界的因素,而自己能做的,只是无助地承受现实。

比如我曾经会把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到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问题上,因此我知道,想要找出别人的问题和毛病,简直太简单了,毕竟人无完人。挑毛病这件事,只有想不想挑的问题,绝对不存在挑不挑得到的问题

在家庭中,挑毛病和指责会让双方都变得面目可憎。当你指责对方时,其实是在强化他的特质,你越是强调对方让你不爽的地方,对方越是会以此问题作为攻击你最有效的武器,这时的家庭氛围,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内耗。

一旦我们开始找环境和别人的不是,自己总能掌握事实确凿的证据,抱怨和牢骚将接踵而至。既然问题出在外,自己只是受害者,好像下意识里会变得心安理得和怒火中烧,凭什么要我为环境和你的问题买单?你不看看环境和你都对我做了什么,你让我改?

一旦形成这种外部归因的习惯,注意力将一直放在外部,而外部世界又恰恰总是那么的不完美,总是会很配合地让你找到各种把柄,总有事情让你戾气变的很重。人的天性是不愿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而任由这种天性肆意发展下去,自身的问题将不断弱化,而环境的因素将无限放大。

酗酒者会辩驳喝酒是工作需要,烟瘾者会推脱抽烟是一种必须的社交手段,网瘾者说这是在丰富枯燥的业余生活,情绪化者会说“你不挑衅或刺激我,我会这样?!” 甚至便秘者,会怪这个地球引力为什么这么小。

可是外归因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好像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改变外部环境,我们没办法挑选父母,没办法改变家庭环境,也没办法使地球引力增加,甚至我们的伴侣和孩子,我们也只能是影响他们,不可能绝对的按自己心意改变他们。

想按自己期待的模样去改变他人,这种尝试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想要环境有所改变或者改变别人,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在。一个人肯定都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那哪里来的底气去改变别人?一个人好像总是拥有过分的自信,觉得自己拥有改变对方的超能力

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支配大人,这是他们惯用且奏效的把戏,如果一个人长大后,还想用这种情绪的手段支配别人,真是太幼稚了。我见过很多成人模样的孩子,不知道生气是一种很幼稚的儿童伎俩,可惜这么多年,他们真的是一点本事都没长。

如果外归因,那问题发生的根源是我们无法左右的,这就意味着问题是无解的,那我们便永远被困在问题中,无法获得解脱和安宁,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无助的、永远在遭受问题折磨的死胡同里。

人,一旦选择了外归因,除了能减少心中的负罪感之外,不能解决掉任何问题,让我们完全丧失了改善生活的可能性,彻底放弃了最宝贵的自我能动性。

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一直换泳池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个不会做事的人,一直换工作也解决不了自己的能力问题;一个不懂如何经营爱情的人,一直换对象也于事无补。

须知,我们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你的行为模式,而你的行为模式将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和事情的最终结果。不管外部环境因素的责任多大,即使对结果起到了99%的决定性影响,但我们再怎么关注和强调都于事无补,因为不可控。

相反,不管我们自己的责任多小,但自己始终是那个可控的因素,就是这个可控的因素,即使只有1%的概率能影响和改变结果,也让生活改善具有了可行性。我们搏,就搏这1%的可能性,专注于这1%的可能性,就有可能逆天改命。

在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时,曾被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燃到。认命,因为环境已然如此,造就了现在我的模样,但不全然只是认命,拼死要去奏响凯歌,扶摇直上,变成另外一个我。

其实改变自己,就是变相在改变环境,当你从辛巴变成狮子王,你就能塑造新的生态和规则;即使你没能变成狮子王,即使你变成狮子王也不能改变环境,但你的成长也足够支撑你逃离恶劣的环境

从农村到城市,环境就是被改变了;从基层到机关,也等于变了环境。当你从丑陋的毛毛虫变成蝴蝶,在你长出翅膀的一刹那,你的环境就迎来了鲜花和蓝天。当我学会停止指责和抱怨以后,生活里每天都是阳光。

就如《被讨厌的勇气》里写到: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自己。你之所以无法改变,只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逃避责任,这已经成为一种很恐怖的、病态的心理趋向。

勇敢承认自身存在问题,这是问题最终能得以解决的前提条件。在你费力找出各种借口为自己进行辩护时,当你挤破脑袋想出各种理由进行推脱时,都是在努力地将幸福和美好拒之门外。

动机不足。

在我之前的文章《哲新丨行动力指南(一)》中,我对动机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动机像一台发动器,能持续不断地为行动供能,强烈的动机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 即使阻力巨大。所以不想改变的时候,先去解决动机问题。

以我写作为例,我亟待解决的写作问题有:写作的修辞手法有待提高;文章的排版不够赏心悦目;文章的篇幅太长、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够紧密、例子不够贴切和生动;从来没寻求过自媒体编辑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引流手段,更没有系统性的分析和借鉴过其他自媒体大V的成功经验......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写的文章不能有效地迎合读者、吸引读者,也让我意识不到自己文章的问题所在。解决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绝对是最佳选择。

可事实是,虽然我清楚地知道有那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还是会下意识选择逃避,拒绝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

而且,我特别擅长劝自己“要耐心”、“会好的”,“没事的”,“影响不大”,这其实都是在劝自己安于现状。尽管现状让我别扭,感觉不舒服,但只要我心底觉得现状仍然可以忍受,我便绝对不愿去面对改变要经受的折磨。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只要舒适区里比较轻松和惬意,就一定会躺平和摆烂,主动去迎接改变会带来的折磨,好似是一种自虐和自残行为。所以,我常常会对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尽量忘记和忽视它们的存在,我甚至会不断拖延,期待很多问题最后能自行消失。

对于这种情况,要想改变现状,就要产生强烈的动机,其本质就是要对现状不满,而这种不满,来自于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落差。能够产生落差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现实状态的“塌方”,比如同事都提拔了、邻居富余了、自己考试名次落后了,现实突然骨感的令自己感受到痛苦,让精神发麻,以至于舒适的现状瞬间就难以忍受了,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动机;

另一种是理想状态的“丰满”,比如某天意识觉醒,想要过上上等人的生活,那种吃香喝辣、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理想生活,于是更高层的追求让现状也不香了,对于理想的渴望,同样会产生强烈的动机。

现实中,与其哪天被动的接受“塌方”的残忍事实,被生活推向深渊或按在地上摩擦;真的不如时常在动机不足、不想改变、摆烂的时候,看些励志视频,给自己全身打满鸡血,让自己燃起来。

精力不足。

我在之前《哲新丨打造模式、有效思考是自我完善的利器》的文章中,提到过“人体生物的周期节律”,一个人的智力、体力、情绪状态在一段周期中分别都有高峰、低谷和临界期;一般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生面对问题策略包括(本文能讲明白一个人拒绝改变的原因)(1)

人体生物节律

在“状态”好,即三线都几乎处于高点时,这时精力最为旺盛,这就是做出改变的最佳时机,因为突破问题的固有屏障,需要足够的状态加持,当状态好时,更容易实现自我突破

在状态不好,即精力不足时,人明显会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这时体虚乏力、精神萎靡、思考和记忆力下降,对喜欢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和劲头,更别说让自己费力的去解决问题和做出改变了。

重感冒时,这种体会最为明显,身体能量全部耗费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这时全身酸困、四肢无力,只想整日躺在床上休息,对周边的世界一点欲望都没有。这时候去与命运抗争、逆天改命,简直就是在做梦。

绝大多数情况下,精力不足是疲劳的后遗症,精力耗尽后,整个人都会无精打采,显得特别懒散,所以拖延就会产生。当你经常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时,可以考虑下自己在精力管理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

对于精力的管理,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收入”,即恢复;二是“支出”,即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收入方面,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充足的睡眠和锻炼,那你在恢复精力上,就肯定不会有太大问题;去依靠药物和其他方法,都是虚的。

有人问一位大师如何用功修行,大师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

提问者不解,说:“大家都是这样的啊。”

大师说:“有所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或许我们能从这段对话中获得一些启示:吃,就是极大的修行。

每当我们清晨睁开眼睛,就是在重启生命,清晨一扫昨日的疲惫,重新注满能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太阳,新的空气,投入到新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就是睡眠的最大魔力,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短小的一生的开始。

——支出方面。要注意减少身体和精神的无谓消耗。

在身体管理上,《黄帝内经》中有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身体管理其实就是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一本书把一切的身体问题都讲清楚了。

在精神管理上,我之前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如何减少精神内耗、情绪内耗的;如何观自在,觉知当下身体的状态,做好调整;如何铲除“思绪”这种吞噬能量的思维杂草。

之前的文章《哲新丨幸福的内功心法——心神内敛》中,对“观自在”也做过详细的阐述,观就是“觉察”;“自”是那个当下的、无念的自己;“在”是当下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观自”时自己才存在着。

大家都能感知到身体疲劳,这是精力被身体过度损耗时的感觉;但是大家会下意识的忽视大脑疲劳的信号,而大脑更是精力的主要消耗源。

大脑就像发动机的引擎,一直处在点火后的“启动”状态,即使休息时,也像汽车在挂着空挡,虽然汽车没有处于行进状态,但是大脑这个发动机依旧在一直工作着。要想使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迅速减少消耗,就要具备时刻制造“无念”状态的能力。

要逐渐从静态下的冥想,过渡到动态下的冥想。有人经常会忘了刚刚有没有锁门,门上的钥匙有没有拔下来,又忘记刚把手机放在了哪里,这些根本不是记忆力下降的表现,而是自我觉知力低下的表现。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往期有关“心上”功夫的文章。

内心的恐惧。

还有一种无法改变,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

所谓的恐惧,就是在面临“伤害”和“未知”时,导致的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一生,你最大的敌人之一,就是你内心的恐惧,当你有足够的勇气杀死自己内心中的恐惧感,你将无往不利。

——伤害的自我保护。保护中的自我,分为“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

惧怕打针,就是躲避预知对身体伤害的自我保护本能,“逃避”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的防御机制。可笑的是,有时恐惧感所造成的伤害,已经远远超过了伤害(像打针)本身能够带来的伤害。

惧怕打针,证明了恐惧感是真的能让人丧失正确的行动力。

在精神方面,有些时候尽管我们事后意识到自己错了,却依然没有勇气去承认并改正错误,因为对于一些自尊心很重的人来说,承认错误就像是捅向自己的一把刀,象征着自己的屈服和懦弱,会削弱自己的尊严和威信,这种拒绝改正错误,是对精神自我的一种保护。

还有些人惧怕公众演讲,本质也是一种维护“自我形象”的需求,越是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越是想塑造美好的形象,这种完美自我的精神需求越强烈,演讲时越是会紧张,因为形象受伤害的可能性被自己主观无限放大了。

类似于“过敏”,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防御应答超出了正常范围,即免疫系统对无害而正常的物质也进行攻击,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说白了,过度恐惧“伤害”,这种对身体和精神的过度保护,就是一种病态反应。

“持续的”恐惧情绪是一种能引发精神疾病,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出现身体震颤、头晕、恶心等各种生理反应和疾病的恶魔。在持续打击和折磨我们的是“恐惧”情绪,而不是伤害源本身。

当面对伤害源,即打针、演讲、承认错误等事件时,虽然人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感,这是无法避免的,但能做到的是在恐惧感下不要失去行动的能力,或避免让自己处于持续的恐惧之中。

面对恐惧,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不恐惧,而是在感受到恐惧和不安时,依然能够采取行动,克服退缩心理,大步迈向未来的能力。

而有些人摆脱被恐惧感折磨的做法是“逃避”,就是不去面对问题,像鸵鸟一样。当鸵鸟看见了危险接近,便把头埋在沙子里,隔绝刺激。这就是一种“掩耳盗铃”,虽然危险看不见了,但依然存在,这种逃避行为的结果就是,我们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更多的痛苦。

当我们不断推迟行动,那些未被及时处理的问题,就会像癌症细胞一样一直蚕食着我们,逃避得越久,问题拖得时间越长,就越像滚雪球一样变得难以应付,最后积重难返。

逃避,让我们因为同一个问题,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情绪,慢慢都变成了“沉没成本”,让我们承受着更多原本不必要的痛苦,付出更为沉重和昂贵的代价。

不能及时解决的人生难题,未来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压得我们喘不过气。逃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心理趋向,已经成为造就痛苦人生的罪魁祸首。

——逃避未知的不安。我们对当下百般不满,仍然不敢去追逐心中的理想,因为怕连现在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我们心中有暗恋的对象,却不敢勇敢地去表白,怕被拒绝以后连朋友都做不成,见面都会很尴尬。

我们不愿变化的原因,就是怕变化以后会比现在的状况更差,即使我们有各种不满,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比较安心。《反脆弱》中写道:“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因为对你来说,好像变化总是弊大于利。”

其实我们一直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但是事到临头时我们总会临阵脱逃,我们自己总是思前想后的吓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不幸和挣扎,都是因为我们太懦弱,不敢面对未知的挑战。

我怕写得很烂,所以迟迟不敢提笔写作;我怕别人的嘲笑和议论,所以不敢分享;这样我就一直处在自己特别想和不敢做之间的心理挣扎之中,这种内心的冲突最折磨人、最无聊、最没有意义。这种害怕很搞笑,但却很真实

逃避未知的挑战,让我们持续原地踏步,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只会自怨自艾,躲藏在由头脑虚构的“恐惧”中,作茧自缚。

面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最需要的依旧是勇气。

战胜恐惧的力量。

下面提供几种方法,或是减弱恐惧感,抑或是增加勇气。

——清晰的认知问题。

改变认知,就是给恐惧釜底抽薪。当一个人面对老虎时,瞬间就会恐慌;但当定睛一看,发现面前的老虎其实只是个纸糊的家伙时,就不会再有任何恐惧感。

所以,全面清晰地认知问题,把让你恐慌的伤害源,仔仔细细、彻彻底底地扒干净、研究透,你就会发现它令人恐惧的威风全无。

当我看完一些关于写作的培训视频,当我把写作的里里外外想明白以后,我发现写作其实是给亲近的朋友“唠嗑”而已,并不是搞什么鸿篇巨制,内心的神圣感和恐惧感立马就消失了。

保持“神秘感”,制造“神迹”,是令信徒敬仰和顶礼膜拜的根本,一旦被扒的清清楚楚,敬畏感就立马消失了;魔术让人惊讶和着迷的因素也是“未知”和“神奇”,一旦被揭秘,魔力也就消失了。

同理,一旦你接触和共处久了的伟人,不论被市场和大众如何神化和捧护,在你眼里都是普通人,因为你对他知根知底,他们一样吃喝拉撒、也会偶尔发脾气、说脏话。人之所以会被越传越神,就是因为听众不熟悉、不了解。

因此,你把恐高、社恐、密集恐惧等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脱敏方法,全部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慢慢实践,当知根知底以后,恐惧感就是会逐渐降低。

其实,大多数问题都是纸老虎,你害怕只是因为不够了解

——认知问题的策略

再换一种角度看问题,问题其实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人生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痛苦,都具有非凡的价值。

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促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每个问题都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出我们更大的勇气。

杰明·富兰克林说过: “唯有不断解决问题才会带来教益。”

人生就像游戏,而我们就是主角,每个问题就像是游戏中的小怪,打怪升级是最基本的游戏设定。生活中,我们解决每个问题都是在增加自己的经验值,解决的问题越多,自己成长得越快。

如果采用这种认知策略,我们非但不应该排斥问题,我们应该渴望并拥抱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提升自己。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会越加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则会一直停滞不前。那我们为什么不让问题来得更猛烈些,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直接上手

越拖,心理挣扎期越长。

我有一句很神奇的话,每次说完,我都能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往前冲,这句话就是“早死早升天”。这是一句对我来说,具有神奇魔力的话术。

研究生期间,凡是在凭自愿决定自己陈述(Presentation)上台顺序的课堂中,我都会主动抢先,因为早死早超脱嘛。

如果一堂课有60分钟,如果我能在最初的5分钟内完成,那我就不用再浪费剩下55分钟课堂时间做上台的内容准备和心理建设,这种做完陈述后的轻松心情,和时刻准备下一个上台的紧张情绪比,感受肯定不同。

所以,努力把恐惧掐死于萌芽之中,在恐怖情绪还没有来得及占领大脑高地的时候,就果断断绝其产生的刺激源。要想真正变好,就别把问题通通抛给未来去解决。

——直面问题

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位在事业上有成的人,却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问题;一位在单位温文尔雅的人,回到家以后却满嘴脏话;一位在事业上头脑清晰,能力极强的女士,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却显得智力低下。

其实,以上任何一人,在某些方面都显示出了自己超强的个人能力,但是在某些个人问题上,他们却只会选择推诿塞责,不愿去直面问题。

一碰到个人情绪问题、教育子女问题、家庭矛盾问题,他们就感觉头昏脑胀,只想尽快脱身,尽全力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其实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问题只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直面问题。

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尝试”和“耐心”。就像有人闻到榴莲的味道就避之不及,但是当他们“尝”一口! “真香。” 所以,以各位读者的能力,有时仅仅去耐心尝试直面问题,所有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人生面对问题策略包括(本文能讲明白一个人拒绝改变的原因)(2)

真香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写在最后。

还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就是不甘心。

不甘心一直平凡下去,不甘心就这样过完一生,不甘心把所有的可能都埋藏在心里,就是这股不甘,所以要用力去成全,不服就干,什么问题都别想拦着我。

其实,我们没什么是不能失去的,常常感受失败的痛苦和挫败感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但凡只要我们还有最后得以退守的港湾——家。有喘息着的这条生命和家人在,还畏惧害怕什么别的不能失去的?根本没有。

这人生苦难重重,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就是一场艰辛之旅,自我成长的旅程会相当漫长,遭遇各种困苦和非难太正常了,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平心静气的接受就好。

要知道,我们的心灵是渴望成长和突破的,我们的内心渴望成功和幸福的生活。同时,我们本身就具备无限的潜力,这个潜力能让我们解决近乎所有问题。

虽然我总期待不劳而获的好事发生,但我不相信有什么好事会是轻轻松松的,那些舒适又顺利的事只存在于“诈骗”和“天堂”之中。我相信有命运,但命是弱者的借口,而运气好是强者的谦辞

突破成长的死局,就是要有无畏无惧的勇气。最终都是死,为什么不活得轰轰烈烈一点,干死问题那丫的!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