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苏。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是非常强的。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权贵和威严,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严格规定了不同的生活待遇。比如先秦时期,周天子规定吃饭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1)

后来到了周朝就连吃饭 的食物都有了规定;天子吃太牢宴,牛羊猪俱全。诸侯吃牛肉、卿吃羊肉,大夫吃猪肉,士吃烤鱼肉。至于一般老百姓,也就只能吃野菜和窝窝头了,要不然就饿着吧。

关于住的地方,那更有讲究了。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宫”,王侯将相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府”,一般官员居住的地方叫做“宅”,至于一般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那就只能叫“家”了。

不仅吃饭和居住的地方有讲究,就连死后埋葬的地方都不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因此产生了坟、墓、冢、陵等称呼,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2)

筑土为坟

先说说坟,坟很好理解,就是高高的土堆,坟内几乎没有棺材和陪葬物。也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埋葬方式。

坟的来由于商朝比干被纣王冤杀,周武王为了纪念比干的忠心,特地将埋葬比干的地方用土堆高高垒起。

商以前的殇葬形式是深埋地底的,地面是没有可视物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坟的殇葬形式逐步被穷苦大众所接受,既满足了可祭祀的传统需求,又在家庭的经济接受范围内。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3)

平地为墓

墓葬形式与坟差不多,但比坟要更精细,有墓室,墓碑,棺材等。从外观来看,主要是有了墓碑,上面有逝者的生平和名讳,立碑者等信息。

墓一般为富贵的商人、小吏、士兵、知识分子等,他们基本是王朝的底层受益者,墓的形式更多的被大富人家和一般官宦家庭所采用,这个阶层才有经济能力打造墓室,墓碑,棺椁等设施。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4)

王侯将相冢

冢的意思是高大的坟墓。安息的则是将相显宦之类,甚至安葬的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此外,仅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么也没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称呼为冢,前者就是传说中的衣冠冢,后者就是疑冢。衣冠冢著名的是有黄帝、杨贵妃、史可法、袁崇焕、孙中山等,孙中山的衣冠冢在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内。而疑冢比较典型的有曹操七十二疑冢。不过七十二疑冢只是一个骗人的传说,专家证实所谓的疑冢不过北朝大型古墓群,有一百三十四座之多。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5)

帝王陵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战国的中期以后,秦楚赵等国君王所葬地称之为陵。后世皇帝不仅统称陵,而且还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缀字进行区分。汉朝以后的亲王可能也称为陵,比如梁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鲁荒王陵。黄帝炎帝的墓葬也称为陵。

古代皇帝死了,为了显出他的尊贵,一般不能说“死”,而要说“驾崩”。皇帝驾崩后,需要埋入“陵”。这个待遇从战国中期以后,由赵国、秦国、楚国开始。当时封建王权逐渐加强,所以他们营建的坟墓占地广阔,而且高大无比,仿佛山陵一样,所以就称之为“陵”了。

二十四山坟墓大小尺寸(人分三六九等葬有坟墓冢陵)(6)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占地面积达到了56.25平方千米,比故宫大出了78倍。另外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占地面积也达到了40平方千米。

以上的这四种称谓都是古人的不同叫法,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朝中,人们的等级区分是非常严格的,不同的人待遇天差地别,不论生前,还是死后。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了这些说法,其实人生在世寥寥几十年,死后皆不过黄土一抔,虚名并不重要,死得其所,才是人之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