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现以回忆口吻进行非线性叙事确实是马尔克斯的拿手好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线阅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线阅读(书评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线阅读

终于看完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现以回忆口吻进行非线性叙事确实是马尔克斯的拿手好戏。

明明就是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可以通过主角配角路人所有人的回忆扯进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和无数个只有一两句戏份的路人和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

乍一看,整个行文像和面一样,粉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粉,在几条故事线间来回横跳,你永远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个名字能占半行的人出现。

可最后当面被擀开,层层叠叠的千层面所袒露出来的,是他这三十年的调查之详尽夯实,思考之深刻。

他是如此迫切地想要了解、掌握这出悲剧的成因和真相,想要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地讲述这桩因充满巧合而显得离奇惊异的凶杀案。他把目光放在那个落后的拉丁美洲社会,没有放过小镇上的任何一个看客。

理好繁杂混乱的人物关系之后,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同时还可以不带停顿地看得很快,毕竟也没有什么需要深思品味的隽语和烧脑的谜题,这场凶杀案打一开始就把凶手传得人尽皆知,甚至也没想瞒着读者。虽然书面赤裸裸地写着“凶杀案”,但案件本身是没什么看头的,凶手几刀就把主角捅得肠子流一地了。如果想要扑朔迷离的案情和精彩缜密的推理,大可以去看阿加莎而不是这本书。

马尔克斯的行文很奇妙,明明没有多么出众的修辞手法,没什么华丽的辞藻,用的也是很基本的词句,但却可以极具画面感。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精神上,都能在娓娓道来中搭建出一个非常完整成熟的世界和语境。

在平平无奇的语句中引人走进深渊,这似乎是马尔克斯的超能力。太勾人了,就这样一页一页地往下看,一步步走进那个潮湿而滞后的拉丁美洲小镇,人们彼此熟识却又生分,种族间存在着刻板偏见和地域所致的隔阂。

同样是不动声色、含蓄内敛的猎人,我觉得马尔克斯做得比海明威更自然有力,也更高明。

海明威的冰山是需要读者细思、寻找的,话里有话。不仅塑造的人物如此,他在文风上也将这份冷酷的硬汉风格贯彻始终,为了追求极简主义而不加半句解释,句句棱角分明。

读者得耗费心力,一遍遍地搜寻,结合所有的线索和常识,糅杂适度的想象力,才能看见水面下的冰山。

混乱的人称,种种代词,极简的语言,暗话暗话暗话……容易给人一种“言尽于此,你自己意会吧”的故弄玄虚之感。

而马尔克斯不同,他没有冰山。

马尔克斯的云群毫无遮掩之意,坦诚而不加做作,平易近人。你可以肯定地,不假思索地从地上的阴影得知云群的到来,但此时你已经被他在字里行间悄然布下的天罗地网捕获,无处可逃。

就像一句看似简单的“马孔多在下雨”,已然把赫里内勒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悲伤、落寞、孤独揭露无遗,而一个心里正淅淅沥沥的人,收到的电报却是“别犯傻了,八月下雨很正常”。这也足以展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近乎情感缺失的冷漠,像极了那些兴致缺缺,让你倍感失望的信息接收者。

抛出去的情绪和渴望直直撞在僵硬的心墙上,摔了个粉碎。

作者与译者共同成就了这一系列简明而高效的表达,当你已经进入那个既定的语境,短短的六个字也够耐人寻味了。

马尔克斯似乎很擅长塑造一个心碎的人。在这本书里,这个负责心碎的角色是弗洛拉·米格尔。

她很清楚圣地亚哥·纳萨尔是出于功利目的应下这场婚约,也很清楚装满情书的小匣子里没有承载过他哪怕是丝毫的感情,对于圣地亚哥·纳萨尔的忠诚,她没有半点信心。

正是因为害怕得到自己无法承受的答案,所以她选择相信流言,选择不追问圣地亚哥,选择放任凶手追杀自己毫不知情的未婚夫。她把他叫进来,不是为了告知他即将来临的凶险,不是为了让他躲起来,而是为了跟他告别。

“拿去,但愿他们杀了你。”

匆忙,仓促,混乱,困惑茫然的男人,心碎抽泣的女人,散落一地的情书。

他们的最后一面是如此的狼藉不堪,仿佛不再是未婚的夫妻,而是生死无关的陌路人。

除了讲述个体的命运,马尔克斯也花费了大量笔力在描绘群像上,“人们未经传唤就跑来作证,急于显示自己在这出闹剧里的重要”。

正如本书封面所暗示的那样,“看客”在这场凶杀案中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无论是只有几句台词的路人,还是没有姓名的主教,都在这场蝴蝶效应中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命案的帮凶。无力回天的亲友和不作为的官员共同编制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促成了圣地亚哥的死亡。

马尔克斯始终没有明确交代圣地亚哥是罪有应得还是被选中的替罪羊,并用简洁的结尾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那就让疑案保持神秘感吧,谁又能说一定得为了真相打破好不容易才重回平静的表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