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你颠覆三观的电影(狗血的电影不只这部)(1)

又一部扎心的电影。

阿sa、任达华主演《雏妓》。

电影一开始便是女主萨拉被继父强暴,她的妈妈躲在门外偷偷哭泣。

女主离家出走,为了活下去只得出卖自己。

多年前桂纶镁还没封后,凭借《圣诞玫瑰》一片获得金马提名。女主同样在幼年遭到母亲的男友强暴,母亲亲眼目睹却选择躲在门外保持沉默。

一部让你颠覆三观的电影(狗血的电影不只这部)(2)

别以为这些只存在影视剧里。

台湾青年作家林奕含因幼时被强暴,在写下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选择自杀。

艺术来源生活,但生活比艺术更狗血。

初入悟空问答看到一篇报道,年仅十岁的女儿被继父强暴,求助母亲。母亲不但不保护孩子,反而要求孩子不可将此事告诉别人。禽兽继父再次强暴孩子后,孩子向姥爷求助。姥爷带孩子去报警,法医鉴定时女警和医护人员感到非常痛心。网友们纷纷责骂继父。

请不要忘记,她的亲生母亲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沉默。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让这些为人母者放弃雌性生物与生俱来的母性,眼睁睁任凭亲生女儿被恣意蹂躏!

说到这事,不得不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谓礼义廉耻本是要求人们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后来却演变成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枷锁,尤其对作为第二性的女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隐瞒、掩盖、斥责受害者,只要事情不暴露便可以继续心安理得过小日子。

言论的导向,往往是言论者的自我开脱。别忘了,几千年来我们依然生活在丛林部落里的父系氏族社会。男性从骨子里希望女性匍匐在他们脚下,历朝历代标榜所谓女性的榜样,一座座贞节牌坊不仅要矗立在地表,还要深深植根在女性内心。

偏偏就有贱BI的女人,为了获得男权的青睐,利用自己的才华写下《女戒》类的狗屁文章。自己犯贱谁也拦不住,还要遗祸后世的无数女子闻她的臭屁。班昭那样的才女为了献媚不惜遗臭万年,环顾左右,被洗脑的无知者更是万万千千。韩国的慰安妇问题早已得到政府层面的正视,而我们那些在侵华战争中饱受屈辱蹂躏的老奶奶却躲在角落里暗自凋零。她们不仅没有得到施暴者的道歉,甚至要继续遭受同胞的蔑视和侮辱。由此可见,面子文化何等强大。

一部让你颠覆三观的电影(狗血的电影不只这部)(3)

当警察询问受害女孩的母亲为何知道女儿被侵害却不报案时,其母答曰:我已经离过一次婚了,不想再失去婚姻,让别人看不起。神逻辑,难道跟一个禽兽表面祥和过的一辈子要比亲生女儿的人生更重要吗。冷静下来想想,她确实说的真心话,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只要别人看着好,牺牲个女儿算得了什么。关于这点,上两部电影已经做出如是表述。

一部让你颠覆三观的电影(狗血的电影不只这部)(4)

电影《嘉年华》里女孩被性侵后,想跟母亲求助,得到的却是冷漠的目光。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他的著作《巨婴国》里阐明,国人的心理年龄低幼。很多人不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活着,而是作为一部供人驱使的机器活着,开关键藏在别人的舌头下面。过度在意别人的目光,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自我感觉。

面对女儿被性侵,当妈的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不是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孩子,更不是如何将施暴者绳置于法,而是关起门来要求孩子不许声张。在“中国式好人”的妈妈眼里,一旦报警或诉诸法律则家丑外扬、颜面不保。不如打掉牙往肚里咽、打断胳膊往袖子里藏,千方百计把事情掩盖住,以期表面的风平浪静。

俄国作家契科夫的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把自己装在自我封闭的套子里,以为这样可以掌控一切,过得高枕无忧。反观很多国人的面子心理,正如小说主人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婴幼儿时期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别人是围绕自己这颗恒星转动的行星。慢慢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发现自己和妈妈并不是一体共生的,宇宙也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于是孩子一来会产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二来会自作主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对此等失控的场面,心理幼稚的成人强加给孩子叛逆的头衔。何谓叛逆,简单理解就是孩子不肯听话。有些父母不希望孩子成长,他们只想获得一个拥有成人的身体,却裹藏着婴幼儿心智的孩子。因为他们小时候在要听话的训诫中长大,层层枷锁的禁锢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心智永远停留在婴幼期。他们依然渴望掌控世界,给自己制造一个平稳运行的小宇宙,把最亲近的家人装进这个自认完美的套子并牢牢地控制住他们。

孩子出事是失控事件,面对失控她们惊慌失措,但很快“理智”占据上风:一定要控制住局面,一定要保全住颜面,切不可让外人说三道四。

这样的妈妈大多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古今中外那么多著作要我们自省、思考、剖析。可惜,书是死的,再多的道理对于不想知道的人亦是徒劳。重男轻女的妈妈非常厌恶自身的性别,甚至遗传基因里也恨不得写满男根崇拜。她将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可,毫不保留的延续到女儿身上。在她们内心深处住着一个讨厌的小女孩,生了女儿之后,便把这个讨厌的小女孩投影到女儿那里。于是深深植根在脑海里的男尊女卑思想立马有了出口。孩子是自己生的,无论怎么对待她都可以一句“我是为了你好”来冠冕堂皇的掩盖。孩子基本等同于私有物品,可以任其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加上孩子那么柔弱,毫无反抗之力,俗话说,见着怂人压不住火,孩子表现得越柔弱,越能彰显母亲的权威,从而越能满足母亲在男权面前得不到的尊重、体会不到的强大感觉。当自己厌恶的小女孩受到伤害时,妈妈心里不一定痛苦,有的甚至会觉得解气,因为那个讨厌的小孩受到了惩罚,比如我妈。原本应该令正常人悲痛欲绝的遭遇,在她们那里却能够轻松化解——只要不声张,一切依然很好。至于孩子的痛苦,自己已经没有人心人性了,又怎么可能把孩子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萨拉在泰国遇到雏妓,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往。决心帮助女孩改变命运,其实更是源于对自己的救赎。

生活的压力往往让人不得不屈服。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长期饭票的称呼,不过是把对方物化,亦把自己物化。这跟靠出卖肉体生活没什么本质的差别,若说不同,只是量的差距。为保存婚姻,为留住男友,不过是掩饰自私的借口。内核是为了自己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稳定的经济来源,为确保长期饭票攥在手里。

一部让你颠覆三观的电影(狗血的电影不只这部)(5)

地狱空荡荡的时候,作恶的魔鬼必有纵容他的帮凶。

我也是孩子妈,我也有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