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改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1)

一年中,每个月都有月圆时分。因为月圆,是好兆头,有团圆之意。中秋又处于秋季时令,是祈求丰收、幸福美满之时。赏月、颂月、吃月饼、看花灯、饮桂花酒等等民俗活动都是对这一节日的庆祝,及表达重视。

古时文人骚客,更是爱借明月遣怀抒情。“月”早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抒情意象,无论是圆是缺,都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2)

一,月是思念

作于中秋节,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贯穿全篇,上天入地,笔势纵横,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且蕴含深刻哲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3)

月宫的畅想是作者对于自身在人间的不顺心地反向寻找。但仍是选择“何似在人间”,想明白了“悲欢离合自古难全”后,既宽慰自己、也劝勉七年未相见的弟弟子由,同时宽慰天下所有人“千里共婵娟”。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4)

月光如洗的夜晚,易令人伤感脆弱难释怀,思念溢满胸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5)

二,月是美好意象

常话说,月是故乡明,难道不是我们的情绪令月更明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家万户的愿景,无论是对亲人、爱人、朋友,我们都会因种种原因而有分离或者不舍,所以赏月、颂月,借月抒情,从古至今,每一代人都没变过,月是一个美好且遣怀的意象。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6)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情人”指多情之人。“相思”、“佳期”等指怀念等人世间常有的感情,不能狭义理解为爱情。月夜总是令人思绪难停,既然无法将满屋美好的月色捧送给你,只望与你相见在梦乡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7)

月里有月宫、有月桂、有玉兔、有嫦娥,还有天下人的思念以及无处安放的悲欢情怀。如那词所写: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是以比起遥远的京城,月宫仙境离我最近。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8)

而赏月喝酒更是遣怀浪漫之举:“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宋·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高高卷起水晶帘,再敞开云母屏风,清冷月光照佳人如淡淡脂粉,月光洒满金杯,到拂晓将美酒和流霞同喝尽。再带胡床登上南楼,观赏那白玉世界和素淡的秋色千倾。这是何等有趣浪漫的事啊。

皎皎云中月悠然照我心(明月几时有素秋千倾)(9)

从古至今,月一直是那轮月,只是看月的人在变化。月这般美好、却又清冷。当月光照大地,月为人增色,人为月增辉,月夜是人间的清秋美景,是难忘的存在。

#唐诗宋词##奇妙知识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