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回复【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可领取体验券
仅限3月22日-3月31日使用,限量100张!
“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在中国有很多。
如一些考试神童,十二三岁就考入重点大学。但事实证明,他们相当一部分进入社会后的贡献,并不比普通人多,有些人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而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伟人,相当一部分在童年并没有表现出惊人的天才,很多人甚至还是大器晚成。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天才取得不凡的成就呢?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超级课堂学完《伤仲永》这篇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你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仲永,就是方仲永
他是一个文学神童
但这种天赋被浪费了
于是作者王安石替他感到惋惜、悲伤
这就是题目《伤仲永》的意思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还是文学常识中常考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老家在江西临川,故人称“王临川”,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PS: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的两位:韩愈、柳宗元;宋朝的,首先是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然后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师兄,曾巩;政敌,就是王安石啦!
此外,王安石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他说服了宋神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但很多项改革措施招到遭到了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所以他们成为了政敌。可惜这次变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国家陷入了混乱和贫穷。
这些我们暂且不谈
还是回到天才方仲永的故事上
来看正文。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① 民:老百姓;世:世代;隶:属于。
② 尝:曾经,之前学过;识:认识;书具:即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啼:啼哭。
③ 异:对…..感到诧异,或者以…..为奇异,意动用法; 旁近:附近,邻居;与:给;之:代词,指仲永。
这个故事开始就很奇怪
一个之前从没读过书、写过字的农民子弟
怎么就突然哭着闹着要文具呢?
接着,更诡异的事发生了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读书人看。
① 即:立刻、马上;书:动词,写。
② 养父母:赡养父母;收族:就是用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礼仪来团结族人,这是《礼记》的注解;一乡:全乡;秀才,在唐宋时期,秀才指的是读书人。
来大家思考下:这首诗讲的是孝顺仁义,而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一个五岁又没念过书的小孩怎么会知道这些?
这技能来的,真是没有一点防备啊!
而王安石呢?估计他在5岁时才刚学认字。而方仲永呢,已经无师自通,能写诗给秀才看了。看来王安石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啦!
来,咱们接着往下看!↓↓↓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① 自:自从;是,代词,指前面写诗这件事;自是,就是从这件事以后;指物作诗,指着一样东西来写诗,也就是作咏物诗;立,立刻;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PS:咏物诗比如骆冰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就是咏物诗,它是古人训练小孩子文学功底的一种方式。
② 邑人,同乡人;奇,对……感到奇怪;宾客,把……当作宾客对待,都是意动用法;之(第一个),指这件事;稍稍,渐渐地,而不是稍微;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不是乞求;之(第二个),指仲永写的诗。
原来老乡们都觉得神童方仲永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做大官,成为荣归故里的大名人,所以现在都对他父亲很客气。甚至还有人来买小仲永的诗,指望他成名后能增值。
然而,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① 利,认为……有利可图,还是意动用法;然,这样;扳,通“攀”,牵,引;谒(yè),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可见,方仲永他爹鼠目寸光
为了赚钱坑了儿子
而此时的王安石正勤奋学习
并且跟着父亲四处游历,增长见识。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① 之,指仲永会作诗这件事。
② 从先人,跟从父亲,因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去世,所以称他为“先人”。
③ 称,和…..相称。前时之闻,指“从前的名声”。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五岁时能写几句咏物诗,大家都觉得是天才。可到了十几岁,还拿出五岁时的那几把刷子,看起来就没那么牛了。
可见,由于这么多年不学新东西,仲永就快江郎才尽了。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① 还自扬州,就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这是状语后置。复,再次;泯然,消失;众人,普通人。
好一个“泯然众人矣”啊!
当年的神童方仲永,就这样,默默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从一块发光的金子,变成了普通的石头。他最后和祖辈们一样,回到田间地头一辈子务农,这是一个天才的悲剧。
而普通少年王安石呢,此时已经准备踏入仕途,大展拳脚了。真是奇妙的人生啊,领先于起跑线,却输掉了比赛。
那么王安石对神童泯然众人的事,有什么感慨呢?
— 原文·译文 ·注释·思考—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普通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①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通达;悟,聪慧。
② 材,通假字,通“才”;材人,指普通人。
③ 卒,最终;受于人者,从人得到的东西,指后天的教育。
受之天也,天赋
受于人者,学习
王安石就这两点分析了仲永没落的原因:
天赋虽高,但缺乏学习
那么从仲永的事中王安石得到了什么教训呢?
— 原文·译文·注释·思考 —
原文: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仲永得到的天资那么好,没有受到好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天资的,本来就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停止了吗?
① 彼、其,都指仲永;且,尚且。
② 夫,句首发语词;固,本来。
③ 已,停止。
原来王安石的意思是,天资那么好的仲永,不好好学习尚且会变成普通人,那本来就没什么天资的人,如果也不好好学习,岂不是连普通人都比不上了吗?
所以王安石在告诫人们:
要加强学习,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我们来总结一下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
隶:属于。
稍稍:渐渐地,而不是稍微。
乞:求取,不是乞求。
扳:通“攀”,牵,引。
谒(yè):拜访。
称:和…..相称。
泯然:消失。卒,最终。
固:本来。
然后还有好几个意动用法的字,分别是:异、奇、宾客、利。
其实除了缺乏后天学习,天才方仲永的没落,还有下面两条更加深刻的原因:
一是不良的环境。
他的父亲没有为方仲永的学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知道带着儿子到处显摆赚钱,就像耍猴赚钱的艺人,把人当猴养,再好的天资也会被耗尽。与此同时,拿钱买诗的乡亲们,也刺激了父亲的贪欲。
总之,不良的环境是导致仲永不务正业,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所以培养人才需要良好的环境。
二是鹊起的名声。
方仲永突然成为乡里有名的小神童,这种突如其来的名气和荣耀,会让三观正在构建时期的他心智扭曲,变得不思进取。
这种悲剧在现代社会也不断上演:昔日家喻户晓的童星,成年后吸毒、赌博、骄奢淫逸;曾经感动中国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沦为诈骗犯和阶下囚。
总之,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童,过早的成名并不是一件好事。
再深入思考,这个故事还会给我们哪些人生启迪呢?
从方仲永身上,你要意识到: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征途,无论起跑线多么领先,并不意味着能超越平凡,收获幸福。天赋有时候是祝福,有时候却是诅咒。要创造辉煌的人生,必须勤勉好学,奋斗不息。
从他父亲身上,你要意识到:不要做追求短期收益而做损害长期利益的事。
— END —
如果你热爱思考
从方仲永的故事中还能读出更多的人生启迪
同学们,让我们以方仲永为前车之鉴
珍惜这决定着未来的年少时光
努力地求知、进步、成长吧!
文章来源:超级课堂
图片来源:超级课堂APP
免费课程| 少儿英语单词课程0元学!
【物理套餐】让学物理像看电影一样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