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恢复江苏省建制70周年。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省、区的决议”,该决议表明:“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并于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南京市以及山东、安徽的部分区域也并入江苏。江苏的江南江北再度合并。

1952年的区划变革是江苏史上最后一次江南江北合并。历史上,江南江北在行政区划上分分合合,甚至存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状态,从中也演绎出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清人笔下的江南 微史记江南江北(1)

图源:1956年出版的《水乡江苏》

江南江北同属“偏远地带”

在中国文明早期,江南与江淮彼此之间的区分不太明朗,在区划上没有形成明显的江南江北的分离。在以中原地区为叙事中心的史家眼中,它们属于边远地带。春秋时期,吴国在尚未称霸的时候,与中原诸侯国首次会盟选在了淮河岸边的钟离(今安徽凤阳),钟离大致成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的分界点,淮南和江南都在边远地带。春秋时的诸侯国没有像后世一样把长江当做限隔南北的分界线。所以,在交通相对不便的年代里,吴国、越国、楚国都实现了疆域上的跨江越淮。

在先秦地理概念中,“九州”是一个高频词语。关于九州,《禹贡》、《尔雅》、《周礼》、《吕氏春秋》说法不一,但“扬州”的存在却是四者公认的。这个扬州位于今日中国东南,面积庞大,江淮与江南都在其中,长江也不是其分界线。

《晏子春秋》里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这里,长江同样没有成为南北划界线。似乎到汉初时,人们也依旧没把长江视为重要的分界线。汉初分封的异姓王国淮南国,疆域跨越长江南北,虽然核心区在江淮,但江南的面积更大。江南与江北被统一称为“淮南”,正说明了长江虽然宽广,但依旧没有明显作为区划上的分界线的意义。《史记·货殖列传》中表示:“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江淮与江南仍被笼统地视为南方偏远地带而未加细分。

清人笔下的江南 微史记江南江北(2)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中的镇扬段长江

江南江北隔绝:漫漫南北分治

大约汉代中期以后,在长三角的历史区划中,长江南北常常是相互独立的。汉武帝时期,“州”的设置首次出现。全国被分为十三个刺史部,俗称“十三州”。到了东汉末年,原作为监察区的十三州成为实际行政区。当时,江苏的江北基本属于“徐州”,而江南从属于“扬州”。如此,在最高级别的行政区中,长江已作为显著的分界线了。东汉末年,长江成为军阀控制区的分界线。《三国志》中称:“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可见曹操与孙权的势力以江为界。而曹丕见到大江波涛汹涌的状况后,也发出了“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的感叹,一如《三国演义》中总要表示孙权“有大江之险”。

这在永嘉南渡后就更为明显了,甚至东晋这个朝代还曾被“过江”一词指代,东晋开国后一段时期总被后人称为“自过江来”。南北朝时期,尽管大多数时候南朝据有长江以北大量领土,但它们常被称为“江南”、“江左”等,长江的分野作用渐渐显著。侯景之乱后,南梁失去江北之地,这意味着长江已成为南梁与北齐的国界线,取代南梁的陈,也基本延续了这条国界线。当隋朝大军进攻陈时,后主陈叔宝还在做着以长江天险阻挡隋军的美梦。

当南方变得重要时,江南和江北的区别就逐渐明朗化了。甚至彼此之间还出现地域歧视,如《晋阳秋》中表示:“吴人谓中国人为伧人,又总谓江淮间杂楚为伧。”

在唐宋时期,江苏的江南与江淮基本成了两大独立主体。在唐代,江苏江南地区属于江南道(后为江南东道),江淮之间则属淮南道。如此,江苏的江南与安徽江南更亲近,江苏的江淮与安徽的江淮间区域更密切。宋代的情况与此相似,只是“道”换成了“路”——江北属于淮南东路,江南则分属江南东路和两浙路。

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现今很多南方省份的疆界已大致形成。如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湖南观察使、岭南观察史的管辖区域大致分别与今天的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相当;浙江全域是吴越政权的主体;南汉大致为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自治区)……但是江苏是相对分裂的:藩镇割据时期,江以南属浙西观察使,江淮间为淮南节度使,淮以北称徐泗节度使。南唐虽囊括了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但后期却被后周吞并江北之后,南唐直接改名“江南国”,长江成了南北政权分界线,一直延续到北宋初年。

虽说南宋与金国的疆域以淮河为界,但发生军事冲突时又会以江为界对峙。海陵王完颜亮的南侵,韩侂胄开禧北伐的失利,都导致宋金之间出现短暂的划江为界的状况。危机化解之后,双方又恢复成以淮为界。如此,长江又时常成为一条军事分界线,江南和江北的区分就更大了。

清人笔下的江南 微史记江南江北(3)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中的扬州

江南江北统一:逐渐走向融合

从汉代算起,江南江北基本不在同一个一级行政区。到了元代,这一点发生了变更。元代在行政区划上首次采用行省制。在人们的印象中,江苏江北地区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而江南属于江浙行省,江南江北并没有同属于一个省。实际上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是后来才有的,元初只有江淮行省,江苏江南江北均属江淮行省,只是它存在的时间很短。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将南京周边设置为江南行省,江北另有江淮行省。随着江淮行省的废除,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地并入江南行省,长江南北都成为“江南”。不过彻底使江南江北融合在一起的当推南直隶。

南直隶,顾名思义,是中央直辖之地,又称“南京”,与北直隶相对应,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它在今天的江苏省辖区内设有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等地。从南直隶的成立开始,江苏的江南江北总体上一直从属于同一个省,不再分属两地。甚至,其中的应天府还地跨长江两岸。如此,不仅一级行政区实现了跨江,二级行政区也地跨大江两岸。

这样的情况在清代和民国都有体现。清代设置的江南省、江苏省均囊括了长江南北岸。此外,清代的南京(江宁府)继续跨江而立。不仅如此,清代在省和府州之间设置的巡守道也存在跨江的情况——庞大的常镇通海道就包括了常州府、镇江府、通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江南江北各占其二。而北洋军阀时期设置的二级行政区苏常道、沪海道、金陵道都存在跨江现象,长江基本只能作为县与县之间的分界线了。

表面上看,从明代到民国,江苏南北都统一在同一个省内。实际上,江南、江北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区隔。明代王士性《广志绎》中常常将江南和江北进行对比,如称“江北山川彝旷,声名文物所发泄者不甚偏胜,江南山川盘郁,其融结偏厚处则科第为多。”《广志绎》还分述了“江北诸省”、“江南诸省”,可见长江仍是意义较大的分界线。

清代的江南省与江苏省看似把江南江北融合在了同一个省份,但其实内部并没有那么稳定。清初,江南省分设三大巡抚区,江苏江北和安徽江北(安庆除外)同属凤庐巡抚辖区,江苏江南则为江宁巡抚管辖,另有安徽巡抚管辖安徽江南与安庆。如此,江苏江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地与合肥、六安、滁州等更亲近,和苏锡常反而疏远,长江的分隔作用在这里就得到体现。

江南省解体后,苏皖各自成为一省,南京与长江以北地区归属江宁布政使司管辖,今天的苏锡常镇则为江苏布政使司管辖。甚至在1905年,北部的江宁布政使司辖区还从江苏省短暂独立出来,单独成立江淮省。

在军事斗争中,长江也显示出它的强大分界作用:吴三桂叛乱后期向清廷提出划江而治,国民党在接连失利后也妄想划江而治。可见,在很多人心目中,长江仍是重要分界线。

可以说,70年前的以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为主体的江南江北的合并,标志着江苏进入历史新阶段。历史上的那种因长江而导致的南北隔阂,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消失,各地走向高度融合。 特约撰稿 黄 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