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对中国、朝鲜发动的一场战争。根据中国的干支年历,1894年是甲午,所以我们称之为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的暴动,朝鲜政府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请求清王朝的帮助,而日本则趁势出兵朝鲜,意图发动战争。

甲午战争之争

1868年,日本在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后,走向了资本主义的轨道,国家实力日益强大。那时日本正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工业革命达到了顶峰,所以急需出口货物和资金。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资源贫瘠,市场狭小,再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日本的统治者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海外扩张中找到一条出路。

中国正处在清代末期,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展开。西化运动在科学技术上与欧美并驾齐驱,尤其是在军事技术上,曾有过“同治中兴”之说。1888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支强大的海上势力,但是由于清朝没有像日本一样进行体制改革,所以“中兴”也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当时的清朝,政局腐败,百姓生活艰难,各个党派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国防和军队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却很松散。

19世纪末期,东亚是一个崛起的大国,一个是崛起的现代强国,中国与日本之间,必然会有一场战争。

中日战争历程:三个主要时期

甲午战争初期

1894年七月二十五日到九月十七日期间,朝鲜半岛和黄海以北发生了战争,陆地上的战斗以平壤为中心,海上的战斗以黄海为中心。中日军队于1894年七月底在朝鲜领土上发生战争。丰岛海上的清军遭到日军伏击,不久就遭到了在成欢驿的陆上日军的伏击(成欢战役),因为朝鲜政权已经落入日本手中,叶志超、聂士成等人在牙山的清军不得不从汉城撤退,向北退至朝鲜北方重镇平安道的首都平壤。

毅军以分统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领五个营(2100人),与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军、奉天奉练军、盛字练军,组成四军二十九个营,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六人,于八月先行入朝,与叶志超、聂士成等人在平壤会合,朝廷任命叶志超为平壤军总司令。到八月底为止,清军已经在内城,中城,外城,东北四个区域,建立了27个要塞。

甲午战争后半期

1894年九月十七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这一时期,辽东地区发生了一场鸭绿江保卫战和一场金旅战役。

清政府料到日本人会趁虚而入,下令李鸿章迅速攻打辽东。李鸿章在“各国探明,倭寇要攻打北京,沈阳”的情况下,提出了“必须严密防守渤海,巩固京师,保卫沈阳,顾东省;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大举进攻,以收复朝鲜。”

清廷将力量集中于辽东一带,委任四川总督宋庆为总管、前敌诸军总司令;八十一个营和五个岗哨,在九连城附近的鸭绿江右岸集合,其中有铭军、毅军、盛军、奉军、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军、盛字练军、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共三千零四万清军,分为南北两道防线,从苏甸到长甸河口,从大东沟到大孤山,绵延十公里。清政府一方面在鸭绿江布防,一方面不断向全国各地调集军队,以加强山海关到奉天和营口的第二道防线。

十月二十四日,鸭绿江河防战役是清军在抗击日本进攻时第一次进行的防御。鸭绿江以北的清军大约有28000人。清廷委任宋庆为诸军总管,以节制诸军。日本军队由山县有朋将军率领,由桂太郎中将率领的第3军团、野津道贯少将率领的第5军团共计30000人。

宋庆虽然名义上是节制军队,但清军并不听命于他,再加上平壤刚刚战败,士气低落,将军们也没有了反抗的意志。日本方面,士气高涨,雄心壮志,日方发表了《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的奏折,以特务宗方小太郎为题,向满族发动了政治进攻,并威胁要向北京进攻,迫使其“面缚乞降”。

美国甲午战争

威海卫战役是防御北洋水师基地的一场防御战役,也是北洋舰队的最终战役。日本司令部在山东地区的行动是对北洋舰队进行“海陆夹击”。李鸿章造好各炮台后,立即调派绥、巩军四个营,分别驻防北帮炮台和南帮炮台。同时,在刘公岛设立了北洋的护卫部队,并在港口的东西两个港口布下了248枚水雷。山东地区共有40个步兵营,8个骑兵营,2个水雷营。威海卫港还有二十六艘北洋海军的战舰。

甲午战争的历史后果

西太后与李鸿章两位执掌朝政的主和派(后党),自开战以来,就没有想过要让这场战争延续下去。在平壤、黄海之战接连失利之后,1894年九月末,慈禧皇后再次任命王奕欣为首相。奕欣原本主张向外国投降,十月上旬,奕欣亲口向英国提出要与美国、俄国联手调解中日之战。美,德,俄三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计划,英国在十月六日所做的调解并未取得什么成果。

日本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恐吓勒索。美国参谋科士达试图鼓动李鸿章赶紧答应,好让他坐收渔翁之利。四月一日,日本方面提出了非常严酷的议和条款,李鸿章恳请日本放宽条约。四月十日,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了一项极为严苛的日本宪法修正案,他对李鸿章说:“这份草案,我可以不同意,但可以不同意。”伊藤博文说:“我们可以争论,但不能削弱。”李鸿章恳请减轻敲诈,但都被拒绝了。四月十四日,清廷电告李鸿章,奉旨订下条约。李鸿章于四月十七日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这是一种耻辱。

马关甲午战争协定的要点

《马关条约》包括“另约”、“议订专条”在内的11条,也称为《春帆楼条约》。该条约的要点如下:

中国承认朝鲜是“绝对的、完整的、独立的”;实际上,它已经认可了日本控制了朝鲜;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全部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全部割让日本;

中国向日本“赔偿”了2亿两银子;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日本政府必须在上述港口设领事,日本的船只,必须从上述港口进入。

日本人在中国的贸易港口城市,可以自由地生产各种机械,可以自由运输,可以免除一切杂税,可以在内地建立仓库。

日本军队暂时占据了威海卫,中国政府每年支付五十万两的占领费库平银,直到清朝的战争结束,日本才会撤出。

中国政府对投降的战俘不予处罚,对为日本部队效力的特务人员,一律予以宽恕,对战时为日本部队效力的叛徒一律予以宽恕。

中国甲午战争失利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失利,标志着中国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近代化的成就也随之烟消云散。割让、割地、丧失主权、方便列强将资本让渡、瓜分疯狂,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新时期,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之大幅下滑。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迅速兴起,资产阶级的改革、民主革命、中国民众的自觉性的抵抗,例如义和团。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1)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2)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