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新华网 资料图8年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向他熟悉的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转投《中国物理快报》发表——这一往事随着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编朱邦芬一篇《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而再次为人提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杨振宁发表过多少篇科学论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杨振宁发表过多少篇科学论文(杨振宁87岁时曾向权威期刊投稿遭拒)

杨振宁发表过多少篇科学论文

杨振宁。 新华网 资料图

8年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向他熟悉的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转投《中国物理快报》发表——这一往事随着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编朱邦芬一篇《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而再次为人提起。

在2013年出版的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杨振宁提及了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烦恼(funny and troubling)”的事。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一些是相当重要和著名的工作。彼时,《物理评论快报》的编辑方针和实践是妥当和高效的。但到了如今互联网时代,有了pdf、tex等工具,却反而大不如前了。” 杨振宁在书中写道,并附上了自己和《物理评论快报》编辑的两轮邮件往来。

2009年6月,时年87岁的杨振宁向《物理评论快报》投稿,论文由他一人完成。因为多年没有联系过《物理评论快报》,他在投稿时做了简单的说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 维δ函数作用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我带着这篇新论文重回这个领域。”杨振宁在信中写道。

关于1 维δ函数排斥势,杨振宁做出过重要工作。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1969年,杨振宁和弟弟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相关论文发表在《数学物理学报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但杨振宁这一新作没有被《物理评论快报》接收。一个多月后返回的一位同行评议者认为,新作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同名者(即杨振宁)”在196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好笑还是被冒犯,”杨振宁写道,他认为这位同行评议者没有认真阅读他新作的标题、摘要和内容。

两天后,另一位同行评议者的反馈传来。反馈的开头是对杨振宁过去工作的肯定,赞扬其分析能力是“传奇般的”。对于新作,同行评议者表示,据他/她所看,结论都是正确的,但认为这并不合适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原因是“缺乏广泛兴趣”和“缺少新的物理”。

随之,杨振宁向期刊回复,对所收到的两封评议内容感到“非常非常奇怪”。杨振宁认为,第一位评议者没有认真看他的新作,以致于没有发现新作是全然不同于1967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对于第二位评议者的反馈,杨振宁建议再阅读新作中的开头背景介绍与末尾结论,并对评议者的大量称赞内容表示困惑。

对于杨振宁的回复,《物理评论快报》则表示需要更详细的反驳。“显然,这是一封傲慢的、官僚主义的统一格式信。”杨振宁写道。

转而,杨振宁将该文章投给《中国物理快报》,并在次月(9月)顺利发表。

“之后,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学会所属的《中国物理快报》(CPL)上,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杨先生的价值观念: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并不等价于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 朱邦芬写道:“作为CPL的主编,我经常可以收到杨先生于晚上11—12 点发来的电子邮件,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科学家,杨先生的干劲与活力实在令人敬佩和惊叹!”

杨振宁在书中附自己和《物理评论快报》的两轮邮件往来:

摘自《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杨振宁,2013年。图源:科学网 湖南大学物理教授刘全慧。